分享

内经文本|丙、雷公的使命二

 为什么73 2016-10-28

《内经》文本

丙、雷公的使命

述者芃澜


二,以教众庶;


应该还记得在“黄帝八术”中,黄帝认为应该专门培养能够传论的人吧,这种人要求要“捷疾词语”,也就是口才要好。口才好的人,显然不一定是要掌握具体的技术吧,那么他的作用是什么呢?

这里我们必须探讨,古代医学传授的一次变革,我认为就是从黄帝学派开始的,这也是导致中医药学独尊岐黄这一现象的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1)而且黄帝学派的兴起不得不归功于其独特的传论方式和专门的传论之人的培养。

在《内经》之前,中医的传承方式应当是非常隐秘的,这点在雷公的学习中表现得很明确,从“歃血而盟”和“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的要求就可以看出来。

所谓盟,在《周礼.秋官》中有记载司盟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诏明神,既盟,则贰之。盟万民之犯命者。诅其不信者,亦如之。凡民之有约剂者,其贰在司盟。有狱讼者,则使之盟诅。凡盟诅,各以其地域之众庶,共其牲而致焉。既盟,则为司盟共祈酒脯。

其中盟和诅都是解决争议之前的仪式,盟用来解决邦国之间的争议,而诅则是用来解决百姓之间纠纷的。所以郑玄(2)解释为,“大事曰盟,小事曰诅。”所谓载,根据郑玄的解释,就是“书其辞于策,杀牲取血,坎其牲,加书于上而埋之,谓之载书。”作为解决邦国之间纠纷的重大仪式,是要有专人主持(司盟)和众多见证人的(各以其地域之众庶),然后宰杀牲畜,取血写书,并对神发誓(北面诏明神),然后把血书放在牺牲的尸体上,共同掩埋起来。“既盟则贰之”。贰是相互辅助的意思(3)。于是双方统一认识,达成共识,相互支持。这是国家层面的盟誓,而作为私密的约定,如师徒之间的传授,大概也要仿照类似的做法,但可以不那么浪费,而且也拒绝参观。这个时候,不用牺牲,但却要割臂刺血而盟誓,以告明神。黄帝要求雷公就是这么做的。

黄帝乃与俱入斋堂,割臂歃血。黄帝亲祝曰:“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敢有背此言者,反受其殃”。(《灵枢.禁服》)

那个时候,传授《医书》,特别是得自先师的秘诀和心法,大概是受了一代又一代盟誓的要求,正如黄帝告诉雷公的,此先师之所禁,坐私传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斋乎?”所以,黄帝也不能违反。

但我们在第一章中,介绍了黄帝的知识来源是比较复杂的,其中有与岐伯和鬼臾区师承传授的内容,也有直接从伯高等人那里获得的知识,这些知识,在黄帝那里汇总,并被兼容发展(4),也就成为了两类,一类是为盟所禁的;一类则是不受约束的内容,换言之,在黄帝新的传授中,这一类是不受到约束的。而且也由于同样的原因或出于君臣的缘故,岐伯在向黄帝传授知识时,也没有全部要求黄帝要盟誓言,甚至是一些得自先师的开口传。《灵枢经.口问》中,黄帝只是让左右回避,就请岐伯“开口传”。总之,在黄帝要进行新的知识传授时,为盟所禁的内容只是他全部内容的一部分。这在他向雷公的教学就清楚地反映出来了。

《黄帝内经》中记载黄帝和雷公对话的文章一共有11篇,分别是《素问.徵四失论》、《素问.疏五过论》、《素问.解精微论》、《素问.方盛衰论》、《素问.示从容论》、《素问.著至教论》、《素问.阴阳类论》、《灵枢.官能》、《灵枢.五色》、《灵枢.禁服》和《灵枢.经脉》。但只有在《禁服》中明言为先师所传,要求和雷公歃血以盟,在这其中,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因为知识来源的丰富,黄帝学派在传授知识时,正由禁转而变得开放。也正因为此,黄帝学派才提出了立教的想法,并且要求教众庶。

且庶的含义再明确不过,就是普通老百姓。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有,“三后之姓,于今为庶,王所知也”。三后就是所谓夏、商、周三代帝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三王的后代到现在都只是平民老百姓而已。再让我们从头来看一下:

禁服私传——择其人而传——教众庶,黄帝是在要求雷公把本来私传的医学知识公开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绝对是一个划时代的大变革!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黄帝在向雷公解示自己的择其人而传这一作为中间的桥梁的人选时,为什么要选择一些“捷疾词语”的人作为传论者的原因了。


——————————

    (1)李伯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专著《扁鹊与扁鹊学派研究》。其论文《关于扁鹊、扁鹊学派和中医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中提出,要为扁鹊恢复中医医宗的地位。并且指出:1、中医的学派争鸣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医之门户分于金元”;2、中医史的发展历程不是“一元(一个学派)一脉正统传承”的过程,而是“多元(多个学派)争鸣并进”的过程;3、深入研究中医史上各个学派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头等重要的课题,在这方面,中医史上既有由多元而趋统一的进程,又有由一系而分化的进程。学派演替中后起学派常可后来居上。作者以为,扁鹊是否就一定是中医医宗,这个并不重要,但后面关于中医史的三个问题,我是大大认同!特别是第三点,各个学派究竟是如何相互关联,又是如何演进的,也就是关于《中医科学思想史》的问题,不仅是头等重要的课题,而且是非常迫切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的研究非常重要。他至少为勾勒春秋到两汉时期中医科学思想史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线索。在《黄帝内经》产生的时期,的确存在着多个学派的事实,而且黄帝学派终于取代了同时期或者更早产生的其他医学学派成为教主的地位。

     (2)郑玄,字康成。东汉经学家。生于东汉顺帝永建2年(公元127年),卒于东汉献帝建安5年(公元200年),以毕生精力注释儒家经典,《后汉书·郑玄传》说: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凡百余万言。

     (3)贰,本义副,《说文》:“贰,副,益也。”《周礼.职内》:“受其贰令”。《周礼.春官.大史》:“以贰六官”。

     (4)黄帝学派显然是兼容并蓄当时的各家所长,或者所谓伯高、少师等人只是作为一种代表在《黄帝内经》中反映出来。且从黄帝向雷公所教的内容来看,显然是比他从其他诸人所请教的要系统和完整,如,《明堂》传自岐伯但在授予雷公时已经与脉诊紧密结合系统为黄帝之学了。因此,我们可以说,黄帝学派是在继承诸家之学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和发展的。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