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商为什么迁都达到13次之多

 邓超越梦想 2016-10-29

迁都是很正常的古代现象,毕竟封建时期的古代,对于地理位置的选定关乎一国之本,因此很少是看重,特别是夏朝之后的商场,迁都就是非常频繁的!究竟有几次呢?

从汤到盘庚,又迁都五次,但迁都的时间和地点各书记载不一。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考古》一书列有异目表:

《竹书纪年》:仲丁由毫迁嚣;河亶甲迁相;祖乙迁庇;南庚迁奄,盘庚迁殷。

《尚书序》:仲丁由毫迁嚣:河亶甲迁相;祖乙迁耿;盘庚宅殷。

《史记·殷本记》:仲丁由毫迁隞;河亶甲迁相;祖乙迁邢;盘庚治亳。

表中嚣即隞(在今河南荥阳附近);相在今河南内黄东南;庇在今山东郓城;邢即耿,在今河南温县东;奄即今山东曲阜;殷又称北蒙,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以上“前八”、“后五”,共十三迁。

据学者们分析,商朝一再迁都的原因是:

其一,因为黄河中下游时常发生水患,迫使历代商王不得不常常为躲避水患而徙其都。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商代都城除殷以外,都紧靠黄河,这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比较低下,人们不得不依赖于河水进行农业和畜牧业,但黄河又不断泛滥,因而在人们控制自然能力很差的情况下,只有经常躲避泛滥的洪水,到比较安全的地方去生产和生活。如祖乙所都的邢,就是被河水淹没而圮毁的。其二,由于商部落畜牧业很早就比较发达,所以从契到汤十四世中八次迁徙,大概是不断地更换家畜的活动地区。

其三,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下,地力耗竭,不得不另辟新地域,重新垦殖。其四,“汉代学者推测是当时贵族生活奢侈并侵迫平民,盘庚迁殷是为了缓和贫富间的矛盾”。

以上几种原因都有其一定道理,但我们认为第一种原因是主要的,不然的话,为什么盘庚迁到基本上不受黄河威胁的“殷”之后,就“更不徙都”呢?盘庚迁于殷,背靠太行山(距太行山仅四十华里),又有通往太行山西的大道,进可攻,退可守;前面有洹水,北有漳水、滏水,土地肥沃,适于农耕;背后丘陵,又利畜牧,可以保证都城的粮食、肉类供应;又因处于太行山麓,海拔较高,不受黄河泛滥的威胁,是个建都的理想地方,因而从盘庚迁至殷到商朝灭亡,“更不徙都了”。既然从盘庚迁殷后,“更不徙都”,那么,为什么商纣却灭于朝歌呢?关于这一点,有不同解释,但据《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大概自纣王的父亲帝乙开始,便常驻朝歌,故纣自焚于朝歌鹿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