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的生命质量”解析

 一抹丹霞 2016-10-29
“人的生命质量”解析
【七旬翁“老年幸福研究”中的一段】
美国加州大学有位教授用四句话概括了人的生命质量:“生得好,活得长,病得晚,走得快。”
这四句对人的生命质量的大白话式的表述,似乎比较全面,好像全有了。但真要做到,确是难得很。
先来讨论“生得好,活得长”。
能否在活得很长的一生中,过得滋滋润润,长期处在幸福状态?
对幸福问题的研讨,这里正好做一概括:幸福的人生至少受到两个外部条件和一个内部条件的制约。
外部条件之一:社会环境和自然大环境。战争、政权、政策、自然灾害等等,可以决定每一个国家人民的命运,虽然其中很多因素是政府集体运作的结果,但作为人类个体,对这些条件是只能承受、无法掌控的。
外部条件之二:社会财富。人民大众幸福所依赖的物质财富基础,靠的是整体社会财富的积累,这也和上述社会环境和自然大环境有关,是人类个体无法予以控制的。
内部条件,就是自己的心态和观念,这是我们唯一可以自主的家园。中外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会有中华文化的儒释道体系,来解释人生,指点迷津;会有黑格尔、康德、尼采之类的存在主义哲学,关注人的存在。当然,我们东方人对儒释道体系的语境,觉得更亲切一些,也更容易接受。
如此看来,想要“生得好,活得长”,两个外部条件都是自身之外的客观条件,自己说了不算;只有心态和观念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但如果对此没有认识,绝大部分人又往往不懂得,应该清醒地调整自己的积极心态,才能改善个人的小环境,一定程度上做命运的主人。一般来说,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即使外部条件不太如意,人的生命质量还是可以取决于自己,就看你的主观意识是怎样的状态了。
再来讨论“活得长,病得晚”。
在活得很长的一生中,强调的应该是尽量少生病,特别要少生、不生大病。
只要我们接受中医“养未病”的理论,认真付诸实践,又没有意外因素的干扰,“活得长,病得晚”应该是可以做得到的。
如何付诸实践?对我们老年人而言,要对退休生活有点设计安排,要培养获得良好的心态,要注意锻炼和营养,老来需要药物托一把,即使有病也可以过健康生活,要有点理想和情趣,等等。这样做了有没有效果?笔者七十岁以后近六年来的实践足可佐证。
临近七旬
时,老人特有的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体格上的软弱无力,宅男式的孤独自锁,免疫力下降导致的带状疱症,锻炼失当造成的膝盖疼痛,笔者都遭遇到了。但当我开了博客,参加了九九关爱网的老年活动,走上研究和实践老年幸福道路的时候,精神和体魄很快转向健康。网上网下的互动交流,驱散了孤独感,在“老病”面前不再是单打独斗者;研究出的一套“老年微量运动”,居然使腿力不再疲软;睡觉前用5-6分钟做的抬腿动作让我不必起夜,保证了睡眠;初起的白内障用中药滴剂使之消失;十多年来的糖尿病可以用半颗格列奇特与之和平共处;调整饮食,几年来每天吃一餐十谷米,不仅大便得到改善,而且觉得体内元气充足,走路又可以风风火火、健步如飞了。
照着这样活下去,笔者作为七六老翁,对“活得长,病得晚”,是充满信心的。
最后讨论“病得晚,走得快。”
我的母亲88岁、父亲96岁“往生”,大抵可以划入“病得晚,走得快”范围之内,尽管从他们的晚年情况看,完全可以再多活几年,一起共享天伦之乐;而且他们都是第三次中风而去,走得太快了点,以致还来不及为他们说几句宽慰和告别的话。“母兮生我,父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阴阳两隔,只能“暗中时滴思亲泪”了。
我的岳母从92岁便血发现肠癌开始,到她93岁心力衰竭谢世,为时约一年半,可算“病得晚,走得慢”。所以,关于记录她的文字,其文件夹被我冠名为“漫长的告别”。回忆这段充满亲情的漫长过程,一家子她所放心勿落的三十八个人,并没有十分伤感,反而充满了温馨。老人家晚年转辗在子女家,尽享子孙辈对她的孝道,却始终保持自信和自尊,因为她自知确实尽心尽力,为大家操劳了一生;小辈们心甘情愿地伺候老人家,尽可能地满足她近乎多变的愿望,是因为知道自己是在回报她毕生的关爱,并在回报中得到自身心灵的愉悦与宁静。老人和亲人双方都满意,谁能说“走得慢”就一定不好呢!
但就一般常理而言,当然还是“走得快”比较合适。网上很多有关文章认为,老到不能自理的时后,没有生活质量的日子越短越好。笔者十分认同这个观点,并想起二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去世。
他是我小姨的公公,走的时候不过在七十左右。这位姚老先生的老屋在康定路的“南姚”,和我童年时的家很近。他的一辈子十分坎坷。解放前当过小学校长,因为悼念亡妻而与“一贯道”接触,成为其中骨干。解放后因此罹祸,发配新疆改造。改造期内表现较好,释放回沪,混过了一生。我们在岳母家多有见面交谈。老了以后,他携其后妻曾到我家来畅谈,是一位明事理、识大体的不幸的老知识分子。
当他被查出患上癌症后,就拒绝任何治疗。他本来就很虚弱,躺在床上,一周而亡。他对亲人说的唯一的一句话是:我这辈子对得起任何一个人。老先生的枕头底下压了一个信封,里面的存折上有三万元钱,当时用来举办他的丧事,已经足够了。
我代笔为他的家人写了悼词,并明白了姚老先生“走得快”的方法和原因。在“安乐死”还没有订入法律的今天,还不便讨论他怎样在一周左右时间内干干净净地打发了自己的事实,但他毅然决然拒绝治疗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他拿三万元钱去支付医疗费,那么他的丧葬费就要小辈负担了,这岂不是让他对不起后人吗!直到今天,笔者还为姚老先生的决断而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