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读后有感

 醒真 2016-10-29
《伤寒论》读后有感
作者:张启蒙
单位: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
文章编号:Y512A321
初读《伤寒论》还在四五年前,那时只是对《伤寒论》提纲熟悉,背诵经典条文,大致了解《伤寒论》所描述的方向与侧重点,并未对书中所描述方剂有较多的认识和领会。
再读《伤寒论》,认真研读其中方药的计量变化,才觉《伤寒论》之用方之妙、用药之精。常言道“中医治疗的巧处在量上,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很多人辨证准确使用起来却收效不佳,与药物剂量的掌握大有相关。现今传世《伤寒论》载方112首每首皆详载剂量,剂量是主导方剂的功效的重要构成部分,如桂枝汤取桂枝解肌调和营卫之效用至三两;麻黄汤取麻黄发汗开腠理之功用至三两:大青龙汤的麻黄用至6两为主药,麻杏石甘汤的石膏用到半斤为主药。剂量影响方剂效果,半夏泻心汤中甘草用三两,甘草泻心汤中甘草用四两,重用甘草取其甘温补中,健脾和胃之功。通过阅读《伤寒论选读》这本书,发现仲景用药考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方用大量,大方用少量。
《伤寒论》所载方中药物组成只有1—7味药的用量多大,药物组成多达十味或者更多的则用量较轻,如只有两味药组方的桂枝甘草汤中,桂枝用至四两,甘草用二两,栀子豉汤中栀子用至十四个,香豆豉用至四合。三味药组方的调味承气汤的大黄用至四两,九味药中的柴胡桂枝汤除柴胡用至四两外其余均用至一两半,而在有十四味之多用药的麻黄升麻汤中。在《伤寒论》中药味少而单味用量大,药味多而单味用量小的组方屡见不鲜。这说明张仲景在药物剂量的轻重斟酌上,依据方药组成特点、主治病症轻重缓急上很有讲究,药少量大而功专力宏,药多量轻而配伍精当。
二、主药用大量,辅药用轻量。
《伤寒论》方在组成配伍上,君臣佐使,层次分明,君药量必大。如桂枝在《本草》云: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宜导百药,无所畏。在《伤寒论》中主要治气上冲而脉浮缓 虚,在桂枝加桂汤中用到五两,桂枝附子汤及桂枝人参汤中用至四两,桂枝汤中用三两,而作为辅药在茯苓甘草汤、葛根汤中只用少少二两。再如麻黄在《本草》中言“味苦、辛,性温。入肺经。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寒邪入于太阴肺经,肺寒咳嗽。药苗,散寒邪而发表汗。”在《伤寒论》中主发汗之效,兼治喘、身痛、身黄,如在以其为主药的大青龙汤中用至六两,而在其为辅药的桂枝麻黄汤中桂枝越婢汤分别只用十六铢和十八株。仲景组方所选主药必用大量,药猛力专,直攻病处。
三、煎法各不同,服法有差异。
纵观《伤寒论》方所述煎法,多为一剂取效(换成现代剂量可服2-3天)。其煎法多为久煎,且根据临床症状不同,需要加“清酒”煎服、或加蜜同煎、或如竹叶石膏汤需掌握“米熟则汤成”的时机、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取麻沸汤渍服,还有葛根汤、麻黄汤、小青龙汤中等均有先煎去上沫。服药上也十分讲究,若要减轻对胃的刺激需清晨服用,主要快速下行肠道;治疗与脾胃失调相关疾病时多日夜服,取夜间胃肠休作之时增强疗效。另有依季节而服药之描述,如白虎加人参汤标注“此方立夏后、立秋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不可与服之”。
四、主症用量大,次症用量轻。
在《伤寒论》方中取桃仁破血消徵之效用至五十个,白虎加人参汤取石膏清大热之效用至一斤石膏。再如半夏善治呕,在葛根加半夏汤、竹叶石膏汤、黄苓加半夏生姜汤中均用大量。由此可见仲景对于症候中出现的主要症状,选择用药,其量必大,这说明对症候中出现的主要症状,取其大量,其效必然显著。
仲景全方中,药味服法记载详实,凡用经方者应该“思求经旨”,且“通权达变”,既要遵循仲景辨证论治之则,也需参照经方用量煎服之准,“遵仲景法、用仲景方”方能体现出仲景《伤寒论》之特色及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