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时代

 liuhuirong 2016-10-29
                                           度德量力的郑庄公
  
  在郑的南面约240公里的地方,有个姬姓的小诸侯国息国,在今河南省息县。就如同颍考叔与公孙阏不经意地有了不愉快一样,郑与息之间也因言语上的不厚道,而播下了仇恨的种子。郑庄公或是由于国内及外交上的事务多得使他无暇顾及息国,所以郑一直就没有动手教训息,因为以郑庄公的禀性,早就想出兵伐息了。
  
  对于这样的僵持局面,息侯反倒已难以再忍受下去了,他需要解决这场纠纷,有个了断,所以兴兵伐郑。郑庄公很轻松地就打败了息的进犯。那么息侯的这样一个行为,古人给了他一个定性的判语,叫不度德量力。因为息侯不及郑庄公有德,息国又比郑国小,那么息怎么能够战胜郑呢?世间事,不是说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你得考虑各方面的情况。战争首先要比较的就是双方的力量大小,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但这位息侯不想这些。
  
  接着,又有德、又有力量的郑庄公请虢公帮助出兵,再次伐宋,鲁隐公十一年十月十五日大败宋师。而正是由于,郑庄公不断地出兵与宋交战,使宋的一位大夫,有了弑杀宋君宋殇公的口实,当然他弑君的起因,只是为了一个女人。
  
                                      美艳的女人惹的祸
  
  在鲁桓公元年(前711年)的冬季的一个日子里,在宋都城的街道上,华父督偶然地遇见了一个女子,也就是孔父嘉的妻子。就我们平常的想法,在路上遇见个人,没有什么;就算是遇见个女人,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就再算是遇见个卿大夫的妻子,又会有什么大不了呢?然而,祸端就起于这样一个在常人看来大不了的事情。大不了的事情,就真的大了。
  
  当华父督看到孔父嘉的妻子时,华父督说出了他见到这个女人时的感觉,这就是美艳。
  
  美艳的女人总有,但这个美艳的女人不是华父督的妻子。这在多数人见过也就过去了,但华父督却放不下这个女人,他想得到这个女人。但人家孔父嘉也是宋氏的子孙,又是大司马,他的妻子,华父督怎么能得到呢?
  
  这位孔父嘉就是宋穆公临终前,将宋殇公嘱托的那个人。孔父嘉的高祖弗父何是宋泯公的嫡子。当然我们不妨先知道,这位孔父嘉,就是孔子的六世祖。应该讲孔子是殷的后人,是有着高贵血统的帝胄。
  
  当然,这位华父督也是宋君的后人,他是宋戴公的孙子。
  
  要抢夺人家的妻子,只能用暴力。华父督不可能去找孔父嘉商量,要人家把妻子让给你。因为,君位和妻子,虽然不能相比,但真要你让,可能还是君位容易让出去,妻子更难些。当然,我们这样讲,是以正常人的思维,来做出推断的。
  
  所以要想得到孔父嘉的妻子,也只能用暴力了。但如果华父督对人讲,我为了得到孔父嘉的妻子,我准备使用暴力。也可以讲,但理由似乎不太说得过去。华父督是太宰,是管理国家事务的大臣,是宋殇公的股肱大臣,所以还是以维护国家利益的名义,来给孔父嘉定罪,消灭了孔父嘉,其妻子不就可以成为华父督的妻子了吗?而且用国家的名义,说出去也是冠冕堂皇的。
  
  找个什么罪名送给孔父嘉呢?在宋殇公即位后的十年里,宋就参与了十一次的战争。战争不但要死人、伤人,还要消耗大量的战争物资和财富,如粮食、草料、战车、武器,而这些物资和财富最终是由人民来承担的。和平时期,这些物质和财富可以用于生活消费和再生产,可以改善和增进人们的生活福利。而战时,这些物质和财富却用于战争。而长久的战争,还会要削减人们的生活必须品,以用于战争。所以一定会造成人民的不堪忍受。
  
  而孔父嘉是宋的大司马,是最高军事长官。宋参与了十一次的战争,孔父嘉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所以,华父督向人民宣布,正是由于孔父嘉的主战立场,使宋连年与他国交战,造成你们的痛苦。所以要消灭孔父嘉,才能抚平你们心灵上的伤痛,才能解除你们的沉重负担。因为孔父嘉是造成你们伤痛和负担的根源。
  
  在鲁桓公二年正月初八,华父督用军队进攻孔父嘉的住宅。孔父嘉是一定要死的,他也确实死了。但他的妻子没有死,活了下来,做了华父督的妻子。宋国人民心灵的伤痛未必能抚平,华父督的心愿倒是实现了。
  
                                   宋公子冯即位
  
  从一个念头的起来,到实现了这个念头,可以用一天、十天、百天,一年、十年、百年,但不管要多少时间,这个念头的实现,是需要用行动来兑现的。而行动,又可以各种各样的。娶一个女人,可以依照古人定的标准办法,用六礼,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而华父督的暴力手段,也是一种达到目的的办法,无非这种办法被认同是比较困难罢了。宋殇公就不认同,这位国君,当然感恩于孔父嘉辅佐自己,对其死于这样的事件,当然悲伤,故此也就对华父督的杀其夫娶其妻的行为,产生了震怒。
  
  宋殇公的震怒,使华父督感到不安。为了使自己能够平安地生活下去,消除这使自己不安的因素,华父督决定宋殇公要先他离开人世。所以华父督在杀死孔父嘉的同一天,弑杀了宋殇公。要别人的命就这么简单,可以有理由,也可以没有理由。宋殇公死了,宋国国君的位置,出现了空缺,由谁来填充这个空缺呢?当然只能是国君的儿子。这是这个时代的规矩。华父督,不会想到自己来即位。这不是说他谦逊,而是这个时代的人,真是还没有这样意识。
  
  华父督派人到郑国去,与公子冯商量,要他回国即位。这在公子冯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自然答应。当然,他华父督也当仁不让地做了第一执政,掌管了宋的大权。而郑庄公当然也满意,毕竟早就有这样的想法,而公子冯回宋即位,郑宋两国可以一改多年的对峙局面,两国可以成为好朋友、好邻居。这位新的宋国国君公子冯,就是宋庄公。
  
  
                                         周天王讨代郑庄公
  
  但华父督毕竟是弑君的贼臣,而宋庄公回到宋即位,与正常的先君去世即位又不同。那么怎么才能得到诸侯的承认呢?贿赂当是个好办法。所以,华父督先后向郑、鲁、齐、陈等国送去宝物,以换得人家对宋庄公,及华父督他自己的地位的合法的默许或承认。应该讲,效果还不错。在他国而言,谁当宋国国君,与其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如果可以得到好处,一句承认的表示,又有什么困难呢?这样的交换,应该是大大地赚了。但作为华父督,也未必吃亏,因为他们华氏,在之后的二百多年里,就一直掌控着宋国的大权。
  
  用宋国的宝物,来换得自己的利益,这是华父督高明的地方。而郑庄公的高明,也正在于此,不过他是用他可以完全做主的承认,来换得宋国的宝物。而同样的,周天王在鲁桓公五年,也用他的承认,确定了完全剥夺郑庄公在周朝廷的执政权。这真是个渐进的过程。从鲁隐公三年,到鲁桓公五年,用了13年的时间,周桓王总算是将祖父周平王的心愿给了了。
  
  回敬剥夺自己权力的方式,就是从此不再朝觐周天王,这是郑庄公的正当的作为。因为,这个时代,不是说,只有他郑庄公不朝觐周王,其它诸侯也很少或不朝觐周王。但周王不这样认为,他只知道,你郑伯做我的卿士时,常在我的身边,现在不要你执政了,你倒不来了?周王当然非常生气!这其实是一种心态,平时,见着这人讨厌,而这人真不在身边了,还真惦记。可见,一个人被人讨厌,总还显示着你的存在的理由,比不被人记得,倒是还算幸福!而另一面,有个讨厌的人在身边,对讨厌者来讲,也还算是一种幸福,所以周桓王要挽回这个失去的幸福。他组织了卫、蔡、陈等三国军队,加上周王自己的军队,向郑国进发,讨伐这个让他讨厌的郑庄公。
  
  在郑庄公,有没有想到周王会讨伐他呢?我们不去推测。但不管怎么说,郑庄公没有因为周王剥夺他的执政权,而去用武力挑衅周王。虽然,在十三年前,周王只是有意向分他权时,他出兵去成周抢了些粮食。现在可能是年龄大了,脾气好了,所以郑庄公想想,大不了我不见你周王,总过得去了吧?但既然周王一定和他郑庄公过不去来讨伐自己,自己也就只能进行自卫,不论郑庄公的脾气多么好了,自卫这点气节当还有的。
  
  当周桓王来到繻葛,也就是长葛,将战阵排好后,郑庄公的军队也到了。这个季节正是鲁桓公五年的秋天,也正是草木凋零的时候,顺应时节的变化,进行战争,去斩杀敌人,也恰是合适的时间。周桓王当然是中军主帅,中军有周王的军队组成;虢公林父为右军主帅,右军由蔡、卫两国的军队组成;左军主帅是周公黑肩,由陈国军队组成。
  
  郑庄公这边,由祭仲做左军主帅,曼伯为右军主帅,郑庄公为中军。在布阵前,郑国的子元提出用方阵来对抗周王的战阵。这是一场真正的阵地战,也就是交战双方,约定好交战的地方,布好阵,然后开始战斗。在这样的交战中,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该说,力量强大的,获胜的概率要大些。
  
                                        最后的灿烂夕阳中的郑庄公
  
  而事实上,其它的某个因素,也有可能使战争朝着有利于某一交战方发展。子元已然感觉到了跟随周公黑肩的陈国军队,是周王阵营中较弱的一方。因为陈桓公就于这一年的春天因病重而去世。而陈国出现了内乱,陈桓公的弟弟公子佗杀太子免,自己做了陈国国君。公子佗或是为了得到周王对他国君地位的承认,答应派兵帮助周王伐郑。反正一直一来,陈就与郑不友好,那么为了自己的地位,也就不难为再不友好这一次了。但参加作战的陈国军队,由于搞不清国内的局势到底有否稳定,所以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战斗。 所以子元提出先向周的左军,也就是陈国的军队发动进攻,以期先打退陈国的军队。这个判断是非常正确的,而且这个决策也是非常正确的。
  
  郑曼伯率领的左军,很快就打败了周公黑肩指挥的陈国军队。周桓王的中军想照顾一下左军的周公都没有机会。而右军的卫、蔡军队也抵抗不了祭仲的进攻。这样,周王阵地的两翼,被郑斩去,周的中军也就乱了阵脚,郑庄公便将三军合起来,开始向周王的中军进攻。
  
  春秋时代的作战,主要用车战。因此,周王和郑伯的军阵,实际上是用战车布置的。一般战车是用四匹马来拉,战车上有三名甲士,左边的是车首,或叫车左,一般手执弓箭;驾车的御手在车中;车右手执长兵器,如戈、矛、戟、殳与敌交战。而主帅的战车,位置有变化,御手到左边,主帅在车中。
  
  在指挥上,我们看,在郑庄公这边,中军处有一面很大的旗,叫旝,是用丝帛制作的,染成深红色,用以指挥军队。而在三军主帅的战车上,就应该有鼓和铎,擂鼓就是进攻,摇动铎铃,就是撤退。当郑国的左右两军的主帅,看到中军的大旗命令进攻时,战鼓擂动起来时,战车上的御手便驾驭着战车向敌阵进攻,而车首和车右,就用弓箭和长兵器射杀、剌杀敌人。那时的战斗大概是这样进行的吧?
  
  而这场正在进行的繻葛之战,以周王的失败而结束。在战斗中,非常不幸的是,周桓王的肩被射中了一箭,但是,这位天王照样像一开始那样充满信心、镇定自若地指挥着已在溃败的军队作战。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王家气度,那不是学了就会有了的。失败真是没有什么,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变数太多,战争中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失败者的安宁的表情,与一个胜利者不能自己的喜悦神态相比,并不逊色。当你只是看到这两张面孔,而不知道发生过一场战斗时,也不知道谁是胜者,谁是败者时,你可能还会更加愿意接受那个有着安宁的表情的人。不过,这场战斗的胜利者郑庄公,也并不是一个忘乎所以的人,毕竟他也是周王的后裔,同样有着典雅的君子风范。
  
  当祝聃提出追击已战败的周王时,郑庄公否决了他的提议。郑庄公以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是不会想着去凌驾他人之上的,谦恭是人的最好的美德。而对于已战败的周王,我们怎么能再去陵压他呢?他是王,我是伯,他来打我是合理的,我如果反过来去主动打他,那我就是欺上,那就是我的不对。现在,我们是自卫,已保全了社稷无损,这样的结局已很好了,何必再去为难周王呢?
  
  祝聃是位射手,他在与周军作战时,看到了周天王的战车,他描着周王,就张弓放箭,一箭射中了周王。看到周王受伤,他想着是否继续追击,把周王拿获或杀死?这是一个可怕的先例,一个臣民可以射杀天王。如果,郑庄公允许祝聃继续追杀周王,就是准备着有一天,他自己或许也会死在那个臣民的利刃下。这也是他的潜意识不能答应祝聃的追击周王提议的原因吧。不但如此,郑庄公还连夜派祭仲,到周王的宿营地慰问周王。这是郑庄公的一种表示,一则表明他不敢与周王对抗到底,二则告诉他的臣民,我是这样对待周天王的,你们该怎样对待我呢?如果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打败了周王的郑庄公是如此地风光,但不断强大了的楚国、晋国以及齐国的国君们,已然开始走上这辉煌的历史舞台,更加多姿多彩历史画卷将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在春秋早期,这个伟人却要走下舞台了,他在位四十三年,他是在鲁桓公十一年(前701年)五月七日去世的。


《春秋战国时代》(节选)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