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思维不具备普适性

 mentor007 2016-10-30

前言

好久没有写文章了,最近我讲过工业4.0,物联网,大数据的课程;也与别人交流过电子商务、供应链、O2O、互联网思维、互联网 。实际上虽然新概念层出不穷,但在我看来,这些概念的本质都一样。而笔者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与现在很多专家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所以迟迟不肯动笔写。

最近还是想把自己的观点整理出来,写一系列文章。作为和君咨询的合伙人,也是物联网智库的联合创始人,非常担心此系列文章会影响到公司的发展,特意提示此系列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而这个系列文章的开篇就从互联网思维开始。

引子

记得赵大伟在一次和君合伙人会议上讲互联网思维之前,做过一个调查:和君合伙人是支持互联网思维,还是反对互联网思维?这个调查的结论不重要,但这至少表明已经有人质疑互联网思维:对互联网思维支持的人多,反对的人也很多。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思维没有被普遍接受。

互联网转型的很多案例中,运用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很多企业模仿这些互联网思维成功企业,却没能见到类似案例的普遍成功,说明运用互联网思维不具备普遍性。

如果能够通过研究找到运用互联网思维取得成功企业的真正成功的原因,或许将能接示互联网思维的真谛。

笔者的结论是互联网思维并不是普适的。佛教探寻事物本质用的方法是本相用。比如我们见到的水有汽、液、固三个状态,也就是我们见到的水蒸气也好,水也好,冰也好,是水的相,而水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姑且就叫做H2O,这是水的本。而利用水划船,游泳,做蒸汽机,滑冰都是应用。

互联网思维不具备普适性

互联网思维不具备普适性

对于互联网思维而言,如果上升到思维的层次,应该是属于本,但本这个层次上,是具备普适性的,也就是说互联网思维应该具备普遍性,但运用互联网思维不具备普遍性。所以互联网思维实际上属于相这个层次。互联网思维错位在于本该属于相这个层次被提升到了本这个层次,而本这个层次具备普适性,但相这个层次的事物,是有条件的。

互联网思维不具备普适性

互联网思维不具备普适性

互联网思维的本是什么需要探究,但互联网思维的应用需要考虑前提条件

笔者研究互联网思维,将现在提到的互联网思维的方法应用到了相这个层次,而很多互联网思维的案例属于互联网思维的用的层次。但互联网思维的本是什么?(后续有时间专门撰写)。

小米的模式不具备可复制性

对于互联网思维而言,一定要谈小米的案例。

小米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吗?

小米的粉丝经济是互联网的经典,雷军经常说的是“一般制造业营销费用在营销额的10%,渠道费为营业额的20%-30%,合计30%至40%。小米为什么可以实现极优性价比?原因是小米成本的节约,包括营销成本的节约,节约的成本返给了消费者。”

笔者特别好奇小米营销成本到底有多少?所以找到了文章的出处:

《21世纪》:小米的营销费用方便公布吗?

雷军:通过微信、微博、QQ空间等营销平台,营销费用基本等于零,计入员工成本,不超过营业额的1%。一般制造业营销费用在营销额的10%,渠道费为营业额的20%-30%,合计30%至40%。小米为什么可以实现极优性价比?原因是小米成本的节约,包括营销成本的节约,节约的成本返给了消费者。

互联网最终实现的是价值交付,而非价格交付。何谓价值交付?一是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二是实现增值,让消费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能受益。

其实雷军有意回避了小米的营销费用。小米的营销费用真的是0吗?从这段话只能判断小米在微信、微博、QQ空间等平台的营销费用为0,不能判断小米是否有其他的营销费用。

但很多模仿小米做粉丝营销的企业有可能忽略了以下事实:

雷军是著名天使投资人,本身就有非常多的粉丝,他自己有一千多万的粉丝。一千万粉丝的账号,转一篇文章需要付费。如果没有大量粉丝,这个费用是不能省的。

雷军投资过雷锋网,爱搞机等媒体,又是长城会的董事长。小米的营销本身就有雷锋网,爱搞机转,长城会的资源支撑。

所以小米零营销成本做的事情,一般企业是复制不了的。

小米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个人认为第一个是刚需,而小米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价格推出小米手机。

智能手机iphone被称为肾机,是因为有人为了得到苹果手机不惜卖肾去获得。说明了智能手机在当时具备刚性需求,而小米亲民的价格,无疑打开了智能手机的低端市场。而小米当时获得巨大成功的因素,还来自于因为供应链能力不足,而推出的F码。

正常情况下,供应链产能不足,企业有产品订单而无法销售出去,对企业是有害的。其实小米本来也是希望其供应链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但因为市场需求量大,导致供需严重失衡,推出的F码又帮助了小米。因为F码的稀缺性,当有用户拿出小米手机时,人们纷纷羡慕其如何获得F码,从而形成了一股追捧小米的热潮,在中国很少有用户羡慕低端产品用户的使用者,这点小米借助F码做到了。这就是马佳佳说的小米成功的原因是屌丝合理化。

小米成功的原因,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一个人在电梯里做俯卧撑上了三楼,另外一个人在电梯里做深蹲上了三楼。当三楼的朋友问这两人如何上楼时,甲说做俯卧撑上来的,乙说做深蹲上来的。

他们如何上的三楼?

互联网思维餐厅的真正原因

最近两年互联网思维餐厅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如黄太吉煎饼、雕爷牛腩、西少爷肉夹馍等等,其实每一家都有一个条件不是普通人能复制的:

黄太吉煎饼,凭着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制造热门话题,什么“开奔驰送煎饼外卖”、“外星人讲座”、“石头剪刀布”、“美女老板娘”等各种营销宣传,看似成功。但皇太吉的创始人郝畅的经历,看看哪个创业者可以复制:

1,23岁加入谷歌;

2,进入百度和去哪儿,是第一批品牌用户体验开拓者;

3,29岁创立数字营销机构;

这些经历,似乎创建人和的营销公司都会成功。

雕爷牛腩的创始人孟醒,同时也是阿芙精油的创始人。阿芙精油精油在2011年就是淘宝网精油品类全网第一。

能够做到淘宝全网第一,其网络营销能力一定非常强。如果具备这些营销能力,创办一家餐厅,品牌营销力一定不会差。更何况可以用500万买断食谱,邀请演艺界人士捧场,这些都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

而笔者认为西少爷肉夹馍是比较幸运的,创业者的背景相对更加接地气。但笔者认为西少爷肉夹馍的创始人选择对了时机:在黄太吉煎饼营销上取得成功后,一批投资者想投黄太吉,而投不进去,这时西少爷肉夹馍出现了;而加载了投资者资源,西少爷得以快速发展。

借助互联网营销,有几个关键点:传播的内容,传播的通道。无论是郝畅,还是孟醒都是网络营销高手,创作利于网络传播的内容的水平很高。而且他们在网络营销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包括粉丝、邮箱,传播渠道),这些是传播的基础。这两点不是普通创业者可以获得的。

试想一下,如果你有1亿个真实的活动email邮箱,推广一个利于传播的文案,是不是很容易推动一个品牌的推广?

所以互联网思维餐厅真正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

笔者认为利用互联网思维粉丝营销的故事不具备普适性:

首先小米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推出的低价智能手机满足了用户的刚性需求。

其次小米营销方式的根本是需要有传播量。员工的微信,微博,QQ空间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雷军粉丝数,雷锋网、爱搞机、长城会的传播量是更加关键的因素。如果普通创业企业不具备这些基础传播量,利用新媒体(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有可能成本会超过普通的网络传播。

互联网思维的餐厅,其实大部分都是营销高手进入到餐饮行业做的话题而已,而不是普通创业者可以模仿的。如果模仿也需要像西少爷肉夹馍那样,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进入。

所以笔者从小米以及几个互联网餐厅的案例,推断出现在互联网思维的方法有些前提条件需要考虑,因而互联网思维方法不具备普适性,互联网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工具,却占了思维的位置,因而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此文是2015年6月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的原创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