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心悸案

 柴桂苓 2016-10-30
“ 悸” 是一种跳动不能自主的自觉症状。《伤寒论》、《金匮要略》有“ 心悸” “ 心动悸” “ 心下悸” “ 心中悸” “ 脐下悸” 等多种描述。考其病机,《伤寒明理论》云:“ 不外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 因此其治法有二,一者扶正,如桂枝甘草汤;一者祛饮,如小半夏加茯苓汤、苓桂术甘汤等。心悸病机虽由“ 一虚一饮” 统摄,但变化复杂,涉及五脏六腑,关乎阴阳气血寒热虚实,临床必须仔细辨证,才能收到桴鼓之效。

1、真武汤证
患者。女,45岁,2005年4月2日就诊,10年前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心律失常、心房颤动,5年前因为喘憋诊断为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Ⅱ级。坚持服地高辛、华法令,此次因为感冒诱发,出现心悸气短,活动后喘憋,头晕,咳嗽,咯痰,神疲乏力,自汗出,形体肥胖,畏寒肢冷,肌肉喟动,下肢水肿,小便不利。舌淡、苔薄白腻、脉沉。查体:血压140/80m mH g,心率84次/mi n,律绝对不齐。双肺底可及细湿罗音,以左肺为重,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患者拒绝住院治疗。西医诊断: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心功能Ⅲ级,肺部感染。中医诊断:心悸:脾肾阳虚,水饮凌心。治法:温阳健脾利水。方药: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制附子15g,白术10g,茯苓20 g,生姜10g,白芍10g,桂枝10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配合头孢呋辛0.5g每日2次,消炎抗感染。7天以后心悸消失,喘憋减轻,双下肢水肿消失,血常规正常,但仍旧有神疲乏力,自汗出。形体肥胖,畏寒肢冷。真武汤加减:制附子15g,白术10g,茯苓20g,生姜10g,白芍10g,党参15g,煅龙牡各30g。7剂后,仅留有气短,肢冷,但症状均较前明显减轻。患者继服用中药,嘱服金匮肾气丸,避风寒,避免感冒。活动适度。
(按):此患者为阳虚水泛之症.肾阳亏虚,阳虚水泛,水气上凌所以心悸、胸闷、身瞤动、下肢水肿、肢冷畏寒。《伤寒论》谓:“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水逆满于心下所以出现心悸。胸闷水气上冲所以头眩。《伤寒论》谓:“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气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用真武汤温阳补肾.通调水道。方中附子回阳壮火,白术、茯苓补土利水,生姜辛温宣散水气,补阳必和阴,白芍酸收。敛阴和营。桂枝治疗气上冲,甘草温中补虚,整个组方温阳利水,通调水道,水肿消退,水不凌心射肺,则心悸逾,喘平,水肿自退。患者同时心悸汗出气短,考虑为气虚所致,辅以党参益气,煅龙牡敛汗,所以症状可以明显减轻。继服金匮肾气丸以培补肾中阳气。所以能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2、桂枝甘草汤证
患者,女,17岁,2002年11月15日初诊。1周前因为发热、恶寒、头痛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风寒感冒。予以辛温发汗药物治疗。汗出颇多。刻下症见:心下悸而痛,心烦,自觉气上冲,喜按,乏力汗出,舌淡苔白滑,脉缓。查体:血压130/80mmHg,心率60次/min。可及早搏12次m i n。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中医诊断:心悸。辨证:心阳不足。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治法:补益心阳,方以桂枝甘草汤加减:桂枝18g,炙甘草9g,党参10 g,茯苓10g,大枣4枚。水煎,每日1剂。顿服,嘱患者卧床休息,饮食清淡。7剂后心悸、乏力、自汗等症状明显减轻,早搏6次/m i n。效不更方,继服7剂,仍然卧床休息。7天以后诸症状消失,心肌酶正常。TN I、TN T阴性。嘱半年以内不能劳累,后随诊半年患者无任何不适症状,而且心电图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正常。
(按):此患者汗出过多心阳气虚所致,《伤寒论》谓:“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桂枝甘草汤主之” 。此患者感冒以后服用了大量的辛温 发汗药,导致出汗过多,尤其是上半身出汗过多。津液外泄,阳气亦随之亡失,所以不能养心而心悸。另外由于上半身出汗过多,上下体液失调,所以气上冲。重用桂枝以助阳治疗气上冲和心悸,辅以甘缓的甘草温中扶虚,党参可以养阴固护津液,茯苓安心除烦,大枣健脾养液,共奏温中补虚定悸之义。

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患者,女,22岁,2005年6月28日就诊。心悸善惊,睡眠后惊悸而醒,稍劳则诱发或者加重,心烦,神疲乏力,失眠,自汗,纳呆,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曾多次用西药调治及服用中药安神养血之品无效.舌淡苔薄白,脉细而弱。中医诊断:心悸。辨证:心阳虚衰。给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治疗。方药:桂枝9g。炙甘草18g,龙骨30 g,牡蛎30g。水煎服。7剂后,心悸善惊症状明显减轻,但是劳累加重、汗出气短诸证依旧;上方加党参20g,继服7剂,诸症缓解;后宗此法继续服药1个月。患者诸症消失。
(按):《伤寒论》谓:“ 伤寒脉浮,医以火追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救逆汤主之” ,“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这两段均指误治以后亡阳出现烦躁惊狂。只不过上方用蜀漆去除水饮。而且桂枝力量偏大,此患者考虑为心阳虚衰。心气不足。阳气亏虚则见心悸气促;阳虚则见肢冷,气虚则见劳累后加重,汗出,气短,神疲乏力。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中桂枝、甘草二药,辛甘化阳,起到温助心阳作用,龙骨、牡蛎镇潜虚浮之阳气,起到养心安神作用.7剂以后患者心悸症状虽减但是气虚症状依旧。所以加党参以补心气安神,此方共奏定魂魄、治心悸、振奋心肾阳气、安神复脉的作用。

4、炙甘草汤证
患者,女,50岁,2006年11月4日就诊。心中动悸不安1年.伴有胸闷气短,经过西医检查考虑为频发房早,无器质性心脏病,因过分惧怕医药副作用。拒服西药治疗,多处延医,未能恒效,诸症益甚。刻下症:心中动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体消瘦,纳差,夜寐多梦,舌淡尖红,苔白,脉细数。查体:血压95/60m m Hg,心率100次/min,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频发房早。中医诊断:心悸。辨证:心气阴两亏。治宜益气滋阴复脉。方用炙甘草汤加味:炙甘草30g,人参l Og( 单煎另兑) ,生地黄30g,阿胶10g( 烊化) ,麦冬15g,麻仁10 g,桂枝15g,生姜12g,龙骨30g,牡蛎30g,大枣4枚。加酒水煎服。服7剂诸症悉减。后用原方去姜、酒加黄精、山药、砂仁各6g,取其健脾养胃之意。加减变化服药2月余而愈。
(按):《伤寒论》谓:“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本例为心动悸伴代脉,为真阴耗竭,不能潜阳,脉气不相衔接而致代。心悸、气短、消瘦、脉细数为气阴两虚之象。纳呆、消瘦为累及于胃所致。宜益真阴,潜虚阳,宣通脉气,安神定悸。方中炙甘草甘温,益气补中,化生气血,阿胶大补阴血;人参大补元气;生地黄、麦冬、麻仁养血滋阴润燥,生地、麦冬峻补真阴,地黄、麦冬味甘而气大寒,非发陈蕃秀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脉,生姜、大枣以和营;姜、桂、酒取其辛温振奋心阳,通行百脉之气血,与益气滋阴药相配,温行而不燥;龙骨、牡蛎镇悸安神,加山药、砂仁健胃养阴;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诸药合用,心气复而心阳通,心血足而血脉充,全方配伍精当,而使诸症自除。

5、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患者,女,68岁,患者冠心病病史10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个月,未予溶栓、冠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术治疗。刻下症见:心悸气促,面色苍白,肢冷畏寒,汗出,舌质淡。苔白,脉细微迟。心电图示:Ⅰ度房室传导滞。心率50次/min。西医诊断:冠心病,急性
心肌梗死。病窦综合征。中医诊断:心悸;辨证:阳气内虚。治法:温阳散寒,方药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加减:炙麻黄15g,制附子15g,细辛3g,菟丝子10g,巴戟天10g,补骨脂10g,当归10g,枸杞子10g。水煎服。服上方7天后心悸、畏寒肢冷症状减轻;上方加熟地15g,仙茅15g,仙灵脾10g,继服30剂,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消失。
(按):伤寒论中麻黄附子细辛汤主要是治疗少阴太阳两感症.后世医家发现此方对辨证为心肾阳虚的慢性心律失常有很好的疗效。此患者老年虚弱,命门火衰,加上久病迁延,劳倦内伤,肾阳虚衰,心肾阳虚,阳虚水停。气血上凌心则导致心悸。阳虚于胃则脘腹胀满痞硬.水溢四肢则肢肿,方中麻黄散在表寒阴之邪,附子细辛以温通阳气。菟丝子、巴戟天、补骨脂共壮肾阳,枸杞、熟地合用取阴中求阳之意,再以仙茅、仙灵脾温补肾阳。合用有通表彻里、温阳散寒之功,使阳气通而心悸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