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甲无用?古代名将的棺材板摁不住了

 好了明理 2016-10-30

作者:冷兵器吧血焰剑圣

由于当代中国的不少古装剧粗制滥造,在道具方面漫不经心。造成银幕上的古代士兵往往披甲率极低,且甲胄精良程度也不及欧、美、日等国的历史剧(中国的垃圾古装剧中,士兵盔甲干脆用塑料替代,既无厚重感也没有金属碰撞音效)。很多中国人受其影响,也不细究历史,就想当然地以为我国古代军队真的鲜有重甲。错误的观点加上民族情绪的煽动,又进一步发酵出“重甲无用论”这种缺乏常识的笑谈。

假使古代的名将们泉下有知,听闻当代中国有这么一群鼓吹“重甲无用论”的白目存在,恐怕会气得从棺木里爬出来把他们挨个掐死。事实上,历代中国军队,从步兵到骑兵,无不重视盔甲防护。只要一有机会,将军们总是尽可能给麾下士卒提供最精良的武装。

中国历史上的重装骑兵

“重甲无用论”的信徒们,最喜欢提及的一条逻辑脉络,就是所谓“中国人打仗讲究灵活多变,以计谋取胜。笨重的欧洲骑士在中国战场上毫无用武之地”。然而,中国骑兵的真实装备情况又如何呢?对于重骑兵的护具分类,目前并没有客观标准,但人马俱甲的冲击骑兵无疑应被算入重骑兵的一员。此类骑士,在中国战争史上并不罕见。

以南北朝时期为例,具装骑兵大量见诸于史册。例如,《宋书·沈攸之》记载,刘宋大将沈攸之在江陵“聚众缮甲”,有“战士十万,铁马二千”。当时出土的各类陶俑、壁画,更进一步印证了具装骑兵曾盛行于中国战场。

重甲无用?古代名将的棺材板摁不住了

(西安草场坡出土南北朝骑兵俑)

关于隋唐时期的具装骑兵请参阅《唐朝轻骑兵淘汰了重骑兵?荒唐!

唐朝之后,具装骑兵也未绝迹。五代初,在后唐和后梁的一次激战中,当时还是后唐军官的石敬瑭(之后成为后晋高祖)被梁人所袭,“马甲连革断(《旧五代史汉书高祖记》)”。可见,在五代依然有给战马装备盔甲的习惯。

即便是马匹稀缺的宋朝,依然蓄养着一批具装骑兵。有些士兵落魄时,甚至会用马铠等军械和老百姓换取食物(《宋史兵志》载:“军士举随身军器若马甲、神臂弓、箭枪牌之类,于市肆博易熟食。”)

到明代,虽然因马种退化,矮马已经无法负担全装马甲。但通过削减防御面积,明军依然保有一部分具装骑士。

重甲无用?古代名将的棺材板摁不住了

(明代兵书《武备要略》中提及的明军马甲样式,因马种退化,其防护面积大大缩小)

中国历史上的重装步兵

不光重骑兵经久不衰,中国历代王朝对重装步兵的甲胄同样高度重视。

据尹湾汉墓出土的《东海郡武库集簿》记载,东海武库约有皮甲142701具,铁铠63324具,甲札587299具。东海郡武库是汉代设在东南沿海且直接受中央管辖的大型武库,它说明汉代仅在东南方向就拥有超过10万副的盔甲储备。

而在唐代,按《太白阴经》记载,唐军步兵约有6成装备盔甲(盔甲材质和防御面积未知)。

之后的宋代,甚至要求步行的弓箭手和弩手都要身穿28公斤以上的盔甲(《宋会要·舆服》)。

哪怕是火器初露锋芒的明代,明金战争中的女真人依然以重装步兵闻名。明人徐光启在《兵非选练绝难战守疏》中就提到:“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之如之。故鲜营对垒,被奴步兵骤进,将拒马木登时撤去。鲜兵非无铳箭,而无可奈何者,甲坚故也。”

重甲无用?古代名将的棺材板摁不住了

《中国历代兵器甲胄图谱》中的宋朝重步兵

重甲在战术上能带来多大战术优势

“重甲无用论”的另一条理论依据,在于把机动性的意义无限拔高,把重甲的防护作用无限贬低。仿佛为了机动性上的收益,士兵们裸奔入场才是最佳选择。先不谈重甲对机动性的负面影响是否有大仙们想象中那么夸张,单就机动性本身而论,士兵不着重甲真的就能获取超高的机动性吗?理论上说,身着重甲的士兵确实比轻装士兵移动缓慢,但一支军队的移动速度是由军中最慢的单位决定的。如果不打算丢下沉重的后勤粮草,再迅捷的轻装部队也只能保持低速等待缓慢的队友。

而轻装部队单独作战又会是什么后果呢?唐代的诺真水之战给出了答案。交战伊始,唐军麾下的突厥轻骑率先发动攻击,但遭到薛延陀下马骑射手的箭雨洗淋,惨败而退。之后唐军重骑兵赶到战场,向薛延陀军发起冲锋。估计这支唐军骑兵未装备马甲,因此战马多遭射杀。但唐人身负重铠,旋即下马步战,迅速击溃了薛延陀。

从这一战中我们不难发现,缺乏防具的轻骑兵如果没有重装部队的支援,只能被严阵以待的对手屠杀。尤其在冲锋中,骑兵没有防护的战马容易受到敌人的弓弩杀伤。而这种攻坚任务,唯有甲胄齐备的部队才能胜任。当然,轻装部队不是没有其战术意义,历史上依靠轻装部队取胜的战役也广泛存在。但这些战果都是在轻重兵种互相配合下方才取得,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能单纯依靠轻装部队赢取胜利。放弃防御一味追求机动性,只会让送命的速度变得更快。

重甲无用?古代名将的棺材板摁不住了

(甲骑具装作战复原图)

当然,兵无常势,军事史上骑兵抛弃辎重,轻装奔袭的案例也很多。不过,这种行动本事就带有冒险性质,一旦在战术上未能达成突然性,则胜算将大大降低,并非常规策略。况且重装部队如果有这方面的战术需求,完全可以暂时卸下铠甲,轻装奔袭。但平时没有装备重甲的部队,需要正面作战时,可没法变出重甲来。

东亚的游牧军队,都是“祖传”的轻骑兵吗?

须知,就是那些被“重甲无用论”吹得天花乱坠的游牧骑兵,只要经济允许,也会想方设法替自己置备一套重型装备。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族莫不如此。

重甲无用?古代名将的棺材板摁不住了

(壁画上人马俱甲的突厥骑兵)

譬如,辽国骑兵的马铠,就根据马的体能决定用铁还是皮。(《辽史·兵卫志》:“辽国兵制……人铁甲九事,马鞯辔,马甲皮铁,视其力”。)

金人也同样不乏人马全甲的骑兵。在一队50人的金国骑兵中,20名着重甲,30名着轻甲,重骑兵比例约占40%(《三朝北盟会编》载,“其(金人)用兵,则戈为前行,人号曰硬军,人马皆全甲”、“每五十人分为一队,前二十人金装重甲,持棍枪;后三十人轻甲”)。

一向被视为以轻骑兵纵横天下的蒙古人,依然有大量的具装骑兵。据欧洲人记载:“他们制造了一种只有一指宽和手掌长的薄铁片,而且要准备相当大的数量。在每块铁片上又钻八个小孔,作为支撑物又要取三条狭窄而坚实的皮带,然后可以说是像阶梯一般地再将铁片叠垒起来,再用细皮条从小洞中绑扎在皮带上。在铁片的一端,再穿过一条皮线(这条皮线要置于两端),而且以另一根皮线固定住,以至于使铁片非常结实地绑在一起……他们将它(盔甲)擦的净光锃亮,甚至可以从中照镜子(《柏朗嘉宾蒙古行纪》)。”而且蒙古人被明朝驱逐到草原后,仍不忘建立强大的重骑兵队伍:“其精兵戴铁浮图,马具铠,长刀大镞。望之若冰雪然(《皇明经世文编》)。”

这些游牧民族虽然有来去如风的轻骑兵,但都不忘组建一支能打硬仗的重装部队。其实古往今来的强军劲旅,都注重各兵种之间的协同配合。既不会单独让轻装部队成军,也不会纯粹用重装部队死磕,同时发挥轻重部队的优势才是兵法正途。

重甲无用?古代名将的棺材板摁不住了

(现代复原蒙古骑兵)

重甲部队只适合贵族战争?

重甲无用论者的最好一条论据,就是认为装备重甲只适合欧洲小国寡民的贵族战争。中国的大规模战争中,给农夫们每人一件粗恶的武器就能成军,分分钟几十万部队。重甲既不划算,也不现实。

东西方战争规模是否真的存在天壤之别,请看前文http://www.toutiao.com/i6335479793298964993/

况且按照本文所述,中国历朝历代都大量装备盔甲,何来只适合贵族战争?

重甲无用?古代名将的棺材板摁不住了

(吐蕃重骑兵)

总结

首先,中国古代一样大量装备重甲,只不过没有研发出西式板甲而已。其次,重甲对部队机动性的影响其实有限,而且单纯追求机动,不带重装部队,一旦遭遇硬仗将会损失惨重。最后,重甲部队也需要轻装部队的支援,重甲万能论和重甲无用论一样可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