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兄弟间岂能父子相称?医联体间别乱了辈分

 郑药师 2016-10-31



医联体这个名词,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最早是6年前成立于上海卢湾区,它指的是改革中成立区域医疗联合体。短短几年时间,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医联体组织发展迅速,有遍地开花之势。


在我看来,它是改革的产物,是医疗服务的新模式,更是适应市场需求、满足患者就诊的重要举措。医联体的方向和趋势总体是好的,它有几个明显优点:一是使医疗服务体系更有序,能实现大医院和基层医院在医疗、康复护理方面的衔接,促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发展;二是有助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方便患者,对缓解看病难有一定的好处;三是能加强基层医疗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就我观察,现在的医联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综合性医联体,“联”的是某区域内(如北京市、上海市)不同级别的医院。这类医联体往往比较松散,发展得并不太好;另一种是专科医联体,比如中日医院疼痛科成立了“疼痛专科医联体”、北京儿童医院主导的跨省儿科医联体平台。这类医联体日渐增多,可谓是医联体中的“升级版”。我认为,它更易于合作和推行。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医联体,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尤其注意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医联体成员之间不是老子和儿子的关系,而是兄弟关系,同时要处理好“婆媳关系”、“邻里关系”。我们必须明白,医联体是“合作”而不是“合并”,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兄弟关系;每家医疗机构都有个“婆婆”即主管单位,所以得处理好婆媳关系;顺畅、高效的医联体还需要医保支持,这就需要处理好医院和社保等部门的“邻里关系”。因此,建立科学的合作机制,促进所有医联体成员积极参与是成功之本。


二是要建立良好的游戏规则,否则很难把事办好。每个医联体都需要研究,在体系内如何才能实现资源互通?利益到底如何分配更合理?事实上,利益分配是根本问题,这是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互动的直接动力。


三是医联体成员之间要积极推进,严抓质量和管理。如果医疗质量上不去,患者则不会买账,基层医疗机构也不会买账,结果就很难往好的方向发展。我建议,医联体应建立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准入门槛,加强管理,确保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信任和口碑。



(原文刊载于10月26日《医师报》)




京津冀一体化医疗示范单位高薪诚聘医疗管理、技术人才,薪酬可达200万


河北燕达医院紧邻北京东燕郊,是燕达国际健康城六大独立板块之一,是一座按照JCI硬件标准建造的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非营利性大型三级综合医院。


燕达国际健康城外景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下,燕达医院做为试点单位,与北京朝阳医院等单位紧密合作,先后成为河北、北京二地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并获得事业编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