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岸易经分享14:庭前柏树子,禅机中的动静一如

 水木年华138 2016-10-31

【专栏】

两岸易经分享14:庭前柏树子,禅机中的动静一如

南北两宋时期,中国禅宗兴盛至极。

正因如此,禅宗推动了中国禅茶文化进入了一个高峰期,高僧大德普颂唐代赵州禅师传续下来的禅茶妙境。

唐人饮茶之风,最早始于僧家,“禅茶一味”的典故源自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

赵州和尚即著名的唐代名僧从谂(公元778-897),因常住赵州(今属河北省赵县)观音院(今柏林寺),又称“赵州古佛”,由于其传扬佛教不遗余力,时谓“赵州门风”。

他于禅学、于茶学都有很高的造诣。

《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文中记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僧曰:‘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曾到。”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 ‘吃茶去。”

后院主问:‘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茶道与禅宗,殊途同归,而又相辅相成,故“茶禅一味”被视为茶道的最高境界。

被 世人看成是“赵州禅关”,成为中国禅茶文化一大著名典故。概有两大原因:一是因茶能清心,在“人我同心,心我同体”的气氛之中,易于进入禅的真实境界,明 心见性,深受禅宗界的好评;二是由于两宋僧侣对赵州“吃茶去”广为传播,逢人便说赵州茶,故对中国禅茶文化思想和价值趣向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与此媲美,还有7月27日,台湾的黄来镒教授分享的另一个佛教有名的公案:“庭前柏树子”。

唐朝赵州观音院佛堂前,万里晴空,风和日丽。古柏森森,枝摇条拽。

大殿内,僧众列集,表情肃穆,都在聚精会神,听赵州禅师讲禅。

赵州从谂禅师:“老僧我,年青的时候,曾到沩山灵祜禅师处学习,恰好,有学僧前来拜谒。

学僧问沩山:‘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沩山不回答问题,反而对来人 说:‘把禅床给我搬过来’。

话音刚落,有学僧起立发问:“请问师父,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呢?”

赵州禅师抬头,仰望着风中摇拽的古柏,意味深长地回答道:“庭前柏树子。”

学僧又问道:“师父,你不要用境界开示来人。你还是请您明确告诉,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呢?”

赵州道:“好吧,我不用境界开示,我会明确告诉你。”

学僧追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正色,朗声答言:“庭前柏树子!”

学僧所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话中的“祖师”,是指禅宗的中土初祖达摩

从《庭前柏树子》、《屋檐下的水滴声》两哲理文章的对话禅意中,黄来镒先生结合《易经》“阴阳互转、动静结合”的知识,得出万事万物需遵循符合“阴阳之道”。

原文分享如下

宋代归省禅师得法之后,一位年轻的禅僧请教:“过去不论任有人请教赵州禅师任何问题,赵禅师都只回答一句话:" 庭前柏树子",究竟赵州禅师要表达的是什么?”

归省禅师默默望向窗外。

过了一会儿,回头问禅僧:“你听到屋檐下的水滴声吗?”

学僧豁然醒悟,不禁讶然惊叫:啊!!

归省禅师问年轻禅僧所悟为何?

禅僧念了一句偈语:《檐头水滴,分明沥沥,打破乾坤,当下心息》。

——赵州禅师的《庭前柏树子》是佛教有名的公案。

《庭前柏树子》虽然存在眼前,但不妨碍你的事,你多管闲事做啥?

修行学道的人要有平常心,《庭前柏树子》本来就是《不是问题的问题》,修行学道必须从困境中脱困,回归平常心

——归省禅师的一句话“你听到屋檐下的水滴声吗?”意思是:静态的您不懂,就用动态的来让你了解。

年轻的禅僧终于了解《动静一如》的道理,于是"啊!"的一声就是“动静归于平静,差別归于平等”。

——《易经》《系辞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台湾《易经》后學黄来镒纂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