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会做豆腐的手艺人不是好艺术家

 风中瞬间 2016-10-31

种田的艺术家、做木工的制陶人、做豆腐的手工老师……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标签”汇集到张娇身上,诠释了海子所向往的“劈柴、喂马、周游世界”的自在生活。只不过张娇的生活不必从明天起中,他的每一天都围绕着自己喜爱的事物:制陶、种田、做豆腐



▲做豆腐的张娇


尤其要说的是他做豆腐,有人评价他做的豆腐达到了米其林餐厅的级别,不尝则已,一尝就忘不掉。淋上蜂蜜、放点红糖、花生碎,简简单单,就着大理懒洋洋的阳光,那滋味怕是能让人惦记着一辈子。 

家乡宝只爱家乡菜

都说云南人是家乡宝,舍不得离开云南省。张娇也一样,从小在宣威长大,考大学时不想出省,结果被大理大学的艺术学院录取。4年时光很快过去,张娇也认识了很多朋友,毕业后,他很自然地就留在了大理。“并不是漂过来的,算是一直在这里扎根。”张娇说话的声音很腼腆,很难相信他是在人民路上踩着黄泥走路,表演行为艺术的人。



一开始,张娇并没有想到做豆腐,毕竟是混艺术圈的人,总想自己做点什么。有朋友愿意把房子免费租给他,张娇就用来开了一间名叫“土上文化”的画廊。卖一块钱一碗的大碗茶和自己的陶艺作品,朋友们的作品也放进来代售。暑期还教小孩子做陶,钱没赚到,但收获了很多朋友,也通过这些人,看到了不同的人生和世界


“这段经历呢,让我从没文化的愤青,变成了有文化的艺人。”张娇笑着说。至于为什么做豆腐,还卖得红红火火。那是因为,在一来二去的交往中,张娇认识了很尊敬的专业老师。老师是素食主义者,潜移默化之下,张娇也开始了素食


好的素食,讲究不时不食,每个季节可选择的范围有限。张娇又喜欢吃豆腐,这基本成了他素食后的首选。但吃来吃去,发现大理的豆腐不好吃。入口易碎不绵实,而且原材料也不好,吃起来没有豆香。


张娇想到小时候,宣威家家户户都会自己点豆腐。往大灶上添柴火,泡豆、磨豆、过滤、烧开……小孩子都会迫不及待先喝上几碗香浓的豆浆,大人才不慌不忙开始点豆花。为了吃到更好吃的豆腐,张娇专门回了趟老家。因为宣威那边有专门做姜黄豆腐的村子,他花了几个月时间找熟人,学手艺。

想吃的时候才点豆腐


豆腐有南北之分,南豆腐用石膏点成,特点是嫩,所以也称“嫩豆腐”;而北豆腐,用卤水点成,口感结实,所以也称“老豆腐”。而在张娇的家乡宣威,大家习惯用酸浆点豆腐。而点豆花这个技术,说起来是不难的,难的是制作的心意和选料。张娇很憧憬豆浆在柴火大灶上翻滚,自己在一旁啃着新鲜豆腐的情形。



▲张娇给自己的陶做了一间土窑, 自己捏, 自己烧, 他喜欢扑鼻而来的柴火香和开窑带来的惊喜。


“我的豆腐、豆花,品质当然都是很好的,基本是原样复制了宣威几十上百年的豆腐制作技术,酸浆也是地道宣威产。而且我特别注重原料的选择,豆子必须是传统老品种的豆子,没有经过改良。过滤也不用机器,只能是纱布,一切都保持最原始的状态。”煮豆浆的火,自然是张娇最爱的柴火,从制陶开始,他就喜欢闻柴火的味道。



▲豆腐要做得好吃, 每一步都是关键。


磨出来的豆浆,遇到酸浆就会产生豆花。点浆时,需要不断搅动,直到浆水与豆花分离。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张娇的豆腐名声在外,所以每次做都是一大缸子的豆浆,光是搅拌就得花上些时间和力气。加上酸浆的量、豆浆的温度,这些没有白纸黑字的条条框框,全凭积累的经验



把分离出来的豆腐花舀在纱布上,装得满满一大竹筐,用纱布仔细包好,放在院子里通风处,再放上一块大石头。一是让水分滤干,二是让豆腐的口感紧致、绵实。经过几个小时的压制,豆腐做好了,小心解开纱布,摸上去柔韧且有弹性,切成方块,就能带到市集上去卖了。



张娇喜欢做豆腐的过程, 更享受这一过程。


“其实,宣威人很喜欢吃姜黄豆腐,我把这个特产也带到了大理。”所谓的姜黄豆腐,在工艺上复杂了一些。分离出来的豆腐花,得分到铺了纱布的小碗里,包成小块。压制结实后,放入加了姜黄粉的开水中烧煮,等到白白的豆腐变成黄色,再一块块捞起来放在簸箕里晾干,并且还需要反复一次,让姜黄的味道渗透豆腐,也让口感更筋道。



如此繁复的过程,让守在一旁的小朋友早就按捺不住了,刚刚煮好的姜黄豆腐,一手一个拿起来就啃。“这其实是吃豆腐的最好方法之一,当零食生吃,豆子的味道特别浓。”现在,张娇做豆腐,只接受预约,有人预订,他才开始做。有零散的,才带到大理的市集售卖,白豆腐论斤称,姜黄豆腐三元一块,每块有二三两,很快就卖光。



要是,没人订呢?那就早起散步、站桩、打拳,然后做陶、做饭。下午到傍晚时分,回去地里农作。“我的生活很简单也很有规律,不喜欢熬夜和吵闹,暑假会有很多孩子来我这一起做陶、做豆腐、做手工,跟我一起生活。”不追求太多的物质享受,也不贪图名利,自在简单就是张娇想要的生活。


“我在日常生活中做饭、烧水也都是用柴火,豆浆也是,制陶也是。所以,有一天,我想做一间豆腐与陶的博物馆,只要是自然的东西,元素都是相通的。用最原始的陶,装盛最原味的豆腐,也让更多人吃到真正的豆腐,学习好豆腐的做法,感受生活最自然的美。”



文|沈宓  图|张娇

本文节选自2016年9月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