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政治液体 本是统治工具 在中国,酒的历史几乎与人的历史一样久远,酒文化深入中国人的血脉深处,影响深远。劝酒源于敬酒,而敬酒是宗法社会遗留下来的旧俗。从被发明那一刻起,酒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政治液体”。酒具有让人亢奋的性质,在远古时代属于奢侈品,用于祭祀、庆典、战争等隆重场合。最早有关饮酒的礼仪与规定是出自帝王家,有着极强的政治含义。酒一开始就被统治阶层把控,慢慢演化出一系列的礼仪,以便让统治更为庄严和牢固。 酒文化源于政治文化,是传统社会政治统治的道具,后来下移到社会普通大众生活中。酒文化带来的规则与礼仪,折射了尘世间的游戏规则,为整个社会的统治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撑”。传统社会的酒文化与人的身份、地位、权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始终闪烁着强制与被强制的关系。 政治酒桌上森严的等级,以及严格的长幼尊卑,最直观地反映出当事人的血统、地位、权力。其中隐含着当事人对食物占有的顺序、数量、权力的多寡等。在酒桌上坐错位置,是极为严重的失礼行为。这些潜规则,所有人都遵守,全都心照不宣。 政治潜规则 蔓延到全社会 这种潜规则告诉我们,人要时刻守规矩,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可乱说话,不可乱做事,不可乱动,不可乱想。“规矩”与“礼仪”的背后是不平等,是专制权威,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所以,在喝酒的过程中,如果有权力、地位不对等的关系,就会有强制性的劝酒或逼酒。对位高的人来说,这是彰显权力的机会,对位置低的人来说,不喝就是不懂规矩。 你不尊重别人的位置与权威,也就相当于不给别人面子。在中国,面子是典型的权力产物。这种权力可以是政治权力,也可以是隐形的权力,比如年龄、职位、身份等。所有不对等的关系,都会产生面子。所有不对等的敬酒、劝酒、逼酒都是潜在的权力在起作用。面子的权力属性在政治潜规则中尤为明显。 劝酒文化 毒害社会风气 在当代中国,劝酒文化并没有随着中国的国际化而有所收敛,反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上升而越来越严重。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饮酒风气,是从体制内蔓延出来的。体制内出于政治活动的考虑,有特供酒。酒一直在“三公”消费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现在的敬酒、劝酒也都是具有强制性的行为,多发生在官场、商场。酒桌上的劝酒、敬酒、罚酒把人际关系搞得极为复杂,处处险象环生。为了混迹这些酒场,中国人练就了虚伪、阴险、狡诈的应对手段,做出了很多极为庸俗的行为。很多人牺牲自己的健康,以获得别人的肯定与认可。原本简单的人际交往,因为特殊的酒文化搞得复杂难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