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街、老屋、大家族——九十埠邓家老屋与沙市邓氏家族

 碧野田间牛得草 2016-11-01

远近闻名的沙市九十埠(铺)现名胜利街,是荆沙人民都很熟悉的历史悠久、建筑古朴、商贸持续繁荣、人文景观多样的老街,也是城区唯一保存有

远近闻名的沙市“九十埠(铺)”现名胜利街,是荆沙人民都很熟悉的历史悠久、建筑古朴、商贸持续繁荣、人文景观多样的老街,也是城区唯一保存有大量明清古建筑的老街。

据《江陵志余》、《沙市志略》记载,九十埠是在“晋桓温始筑、五代高氏叠修”的古堤(史称“寸金堤”)沙市东段的堤基上逐渐形成的。在明清时期已是满铺青石板、东西四华里、南北十二巷、房屋近千栋、商铺数百家的热闹街区。其建筑大多数是清代建筑,少数是明代和民国时期的遗存。临街房屋绝大多数都是前店铺、后住宅的两层多进式砖木结构。每栋房屋少则四进,多则八进,每一进都由一间堂屋(大客厅)、两间正房(主卧室)、两间厢房和一个天井组成。每栋房屋都凿有水井,每栋房屋之间都有封火高墙隔绝。整个街区除了邓家祠堂和邓家花园,少有亭台楼阁和雕梁画栋的豪宅,但各栋房屋房间的大小安排、厅堂的宽敞通畅、天井的巧妙布局和木雕的板壁装饰、雅致的木雕楼栏、简约的镂空花窗、精湛的石雕柱础,营造了方便、纯朴、宜人的居住环境。

千百年来,这里除了店铺林立、商贸繁荣,也是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定居的所在。不少名人故居和旅寓都坐落在这个街区。如屈原故宅(江渎宫)、杜甫旅居过的杜甫巷、张大千和张善子旅居过的“宝训堂朱”、文化名人余上沅、社会活动家邓裕志、医界名家邓述微的故居“邓家老屋”等等。在邓家老屋群落的最后面(即现在毛家坊的北面),还曾建有一座规模宏大、占地近万平方米的“邓家花园”(亦名“藻园”)。园内有亭台回廊、池塘小桥、水榭石山、奇花异木。清末民初,因邓氏家族都自立门户、各有房屋,“邓家花园”疏于管理。1934年又将园内主要建筑物捐赠移建到沙市中山公园(其中包括蜈蚣岭上的“镜猗亭”、二道门内的“卷雪楼”和古松化石,以及置于便河的“沙石”)。从此花园逐渐解体,或变卖,或建房。现在市中医院毛家坊分院的小花园即是“邓家花园”留下的唯一园地。清道光年间在张家巷西侧还修建有一座“邓家宗祠”,其高门楼、大牌坊、多仪门、二回廊、厅堂厢室过百间,甚为壮观。后被胜利街道办事处和胜利街派出所在原址新建成办公大楼和宿舍。

许多到过沙市的文物专家、学者,都看好这一古老的街区及其建筑。上世纪八十年代,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曾考察过这一街区,当时不止一次地对陪同考察的原沙市市副市长杨万鼎说:“这一片明清民居是江陵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保护。”杨万鼎同志也明确表示一定尽职尽责保护好。遗憾的是,近二十年来在房屋开发、旧城改造的热潮中,这条古老的街道被毁损过半;尚未大拆大动的老屋,因年久失修和居民乱搭乱盖,也危在旦夕。有幸的是现任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已将老街区的保护列入了议事日程,许多社会人士也认为,如果从现在开始采取抢救性的保护措施,还为时不晚,仍然是对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特色旅游的重大贡献。

以上述说并非情有独钟,而是根据现状“有么子说么子”。“九十埠”(胜利街)的现状是:第一,现存的老屋尚有200余栋,其砖木结构基本完好,不难修复;第二,从沙隆达广场到江汉南路的青石板路,风貌依旧;第三,沿街小巷如杜甫巷、梅台巷、新长巷、高家巷、张家巷也有部分古旧建筑遗存;第四,不少名人故居和旅居寓所,如余上沅、邓裕志、邓述微的故居和张大千、张善子旅寓都保存完好;第五,具有代表性的明清民居——位于大赛巷到梅台巷的近30栋邓家老屋群落大多数保存基本完好。

据笔者所知,在长江沿岸的大中城市中,目前有幸残存这样一条总长近十华里的老街区,已是绝无仅有。近来从湖南长沙“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会议”上传来消息,长沙市已耗资1.2亿元修缮、保护了远不如沙市“九十埠”老街区的大平街而闻名全国,其社会文化效应和经济效益已获双丰收。长沙的经验值得借鉴。

前面提到了,“邓家老屋”具有代表性,无论过去或现在,“邓家老屋”群落都是“九十埠”老街区的主体建筑。现在仍保存基本完好的“邓家老屋”,坐落在大赛巷至沙隆达广场的青石板街两侧。每一栋房屋进(重)有多有少,其厅堂、房间一般都有30至50间。从外面看都是各门各栋,但里面则是栋栋相通。每栋间虽有封火高墙隔绝,但都有腰门来往。每栋屋的每一进之间也筑有封火高墙。若发生火灾,一般不会殃及邻居,是颇有特点的古代民居。

在“邓家老屋”群落中,还有一栋文化名人余上沅的故居,其第五进建有一座小型戏台。这座戏台位于第四进的屏墙门外,台宽4米,台深4.2米,约18平方米。台基为砖石砌筑,台的两侧有木雕围栏和青石台阶通到边房(化妆室)。台前是下降约2米的凹形二层楼房。楼房上下两侧是观看演出的厢房和厢式楼廊;楼房中间上下均是观看演出的厅堂。这座极为罕见的建于民居内的戏台,既有历史文化价值,也不难修复,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还有两栋“邓家老屋”(胜利街264号、266号),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就成了民国、日伪和解放后公安局的所在地。在民国时改建的后屋后院,是沙市现存最早的监狱。这些都是有历史价值的遗存。

三百多年来,虽然“邓家老屋”的产权不断变更转移,但先后由邓家修建和拥有过的老屋,确是“沙市邓氏家族”繁衍发祥和世居的故里,也是沙市最大家族承传演进的历史见证。

“沙市邓家”原籍湖北孝感,明末清初因避战乱迁居荆门。其中称为“二世祖”的良弼1695年去世后,夫人何氏携年仅6岁的“三世祖”文典又迁居江陵沙市,从此人丁开始兴旺,家道不断荣升,至乾隆、嘉庆之际已是沙市有名的望族,既是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又是钱铺、当铺、药铺的主人。据不完全统计,沙市邓家在清代有方正孝廉3人、举人10人,官至二品及三品的各2人;民国初年,到海外留学的10人,在国内大学、专科毕业的26人;任湖北政务厅长、江苏教育厅长、湖北实习司长和军队高官的5人。现在已经取得联系的已有625人(据估计还有千余人未取得联系),遍及国内二十余省市和港台地区,以及美国、英国、瑞典、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其中有中外名流、教授、研究员、博士导师、高级工程师、高级翻译家、高级医生、国家一级演员、高级军政官员近百人。他们都为家乡、为国家和国际社会做出了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贡献。如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邓裕志、著名的台湾军医大学校长、骨科专家邓述微、我国现代管理科学的探路者邓述慧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