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把苍蝇馆子里的美味,搬进了北京CBD,治愈了100000 上班族的胃与心灵

 盆桩馆 2016-11-01



慰藉你的吃货胃,

治愈你的奔忙心。

……


- 北京 · 小厨出川 -



朋友圈子里头,要说爱吃,我排第二,没人认第一!


读大学的时候,更是达到了吃生巅峰。那时候兜里没啥钱,我就吃遍了当地的苍蝇馆子,去的多了混了脸熟,还能向老板讨教一番独门美味的秘籍。


而这其中,我尤爱川味。红油一滚,辣子一浇,不管碰上多么糟糕的事情,吃上一口,头皮发麻,全身出汗,整个人都轻松了,那叫一个畅快。



工作以后,再难有大把的时间,跑去停车都很麻烦的小馆子里,三五好友,一瓶啤酒,一碟辣子,一碗小面,吹一晚上的牛逼。




你说,加班已经那么苦了,还不能在解脱的下一秒,就吃到那口鲜香麻辣的爽快味道,作为骨灰级吃货,我不服啊!



我是王靖宇,一个北方大老爷们。


左边那个,就是无论在哪里都在吃的我~


有一句古老的忠告:“少不入川”,讲的就是四川有好吃好喝的还有美女,入川少年只得美美地留下。


而这之中,美食是最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四川人懂吃、会吃、好吃是出了名的,川味也就在这千吃万吃中修成了精。


爱吃的人,一般都特挑剔,因为吃的多了嘛,一口下去,就能辨认出食材的好坏,汤汁儿好不好。但只有这川菜,我虽被俘虏其中,我却始终无法领会川菜之“魂”,直到我遇见王晓雷。


镜子里的就是王晓雷,是不是吃货都比别人胖。


晓雷是四川人,对于美食,他可不是一般的挑剔。


跟着他吃,吃遍成都大街小巷,甚至是成都农村……果然,美味深藏民间。


农村里没有摆盘精致的大菜,更多的还是家家户户的小面。但是这面和城里饭馆的面还真就不一样。


首先,辣椒和酱都是用盆装的,一碗面捞出,红油、豆瓣酱恨不得给你倒上一盆;而面却根根细长,吃起来圆润劲道。这种粗犷与细致的完美结合,让我对川味小吃的“魂”有了第一次直观的触碰。



川味之“魂”是从头到脚的地道,是那些变味川菜没有的一层一层的味觉体验。


吃饱喝足,要起身走了,看着眼前的一桌美食,我可真是万般不舍啊...


“你说为啥地道的东西都在乡土间,平时想吃都吃不着啊。”

“那不如我们去城里开一家喽?”

“啊?……好啊!”


这样一句饭后的玩笑话,勾起了我们两个吃货的梦想”让川菜走出四川,走出巷弄。”



在北京国贸CBD万达广场,

开一家川味的温暖小厨,

治愈那些写字楼里的上班族们。


川味的灵魂里,辣椒自然是极其重要的。而对待辣椒在工艺上的坚守,我想也是区别川味是否到位的一个细节。


我们选用了四川原产的二荆条辣椒,而且要用最原始的工艺,“铁臼”来研磨辣椒成粉。这个铁臼很有意思,市面上买不到,是王晓雷带我到成都的农村里寻来的。



用这样最传统的做法,还原了辣椒最原生态的味道,是一般机器做不到的。



晓雷小的时候,成都街上很多面店都会在大锅的旁边有个小锅,这里面每天有一只鸡在那炖着。


你的面、你的抄手都会有这个鸡汤放在碗里。当时鸡很金贵啊,能让鸡汤入面,在那个时代就能做到了。但是现在恰恰这个被工业流水线所忽视了。


我们要留住川味小吃的魂,在这个点上面下足了文章。



我们用于熬制高汤的鸡,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有机农场——蒲公英农社,自然放养,生态健康。


我当时参与做这个农场的初心,也是为了让我自己的孩子从小可以吃得放心。现如今,这个有机农场的布局,也已经开始为我的另一个儿子“小厨出川”输送健康的食材了。


蒲公英农社在微博上可以搜的到,目前我们也已有2万多粉丝了。



我们的大部分食材:蔬菜、鸡肉、蛋等也大都来自于我们自己的这个农场,一来可以从源头上保证食材的放心,另一方面,也在成本控制上有了更多的主动权。



而那些目前还不能自给自足的食材,我们也有着严格的选择把关。比如猪肉、牛肉我们选用的是“特供”品牌千喜鹤。



在小笼包的制作上,我们也严格遵照了川味小笼的传统做法:先把肉烧熟,再做成包子蒸一遍,这样肉就像回锅肉一样,特别的香。



调味料方面除了二荆条辣椒,醋用的是保宁醋、花椒用是汉源花椒,等等等等。食材的讲究,说到底,就是希望带给食客家的感觉。


红苕豆粉


就连一只装冰凉粉的碗都很有讲究。


冰粉的口味和碗的材质就很有关联。用来装冰粉的陶瓷碗,我们会专门放在冰柜里,以保持和冰粉一样的温度。冰粉盛入,在自然状态下,这样可以更久的保持冰凉的口感,也在你唇吻碰触碗壁的瞬间,不会有两种温度带来的的尴尬体验。



除了食材和手艺,在环境设计上我们也花了很多心思。


我们不希望小厨出川在装修上极尽张扬之能势,而是希望可以带给客户更多实实在在的感受,大家能够在这里呆得舒服,呆得自在。



整体设计采用Nordic

混合新中式现代简约风格。


搭配以暖色调的灯光,

给前来就餐的食客营造家的温暖。


每一把椅子的摆放,

每两盏灯之间的距离,

每个细节,都做到极致。



今年6月一开业之后,生意比预想得还好。


边上的白领都喜欢到这里来,说干净舒服,每天中午过来总要排队才能赶上趟儿,吃上一口小笼包,或是龙抄手。



有人说,小厨出川是CBD的一股清流,终有可去之处。


每每我听到客人这样说,心里就暖暖的,可是我们仍旧不敢放松,一有空几人碰头讨论店里顾客的反馈建议,每天回到家就和太太讨论店里如何发展,就连呀呀学语的儿子也被影响到,还没学会叫爸妈,就开始念叨着“小厨出川”。


这也给了我万分的动力,想让这个吃货梦,能一直做下去......

 

而我这次发起这次众筹,就是想找到更多喜欢川菜的朋友,想要一起继续这股清流的朋友,来一起做这件事,毕竟这大城市生活节奏太快,是该有个地方慢下来,歇歇脚。



因为喜欢,

所以想努力做下去,

想让你看见。


一颗资深吃货的匠心

王靖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