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拙朴茂的秦朝瓦当

 青梅煮茶 2016-11-01
   □周东升
  提到瓦当,我们常常会想到“秦砖汉瓦”,似乎只有汉代的瓦当才能够凝结历史、蕴藏精华。其实,秦造瓦当大气古拙,更具历史遗韵。胶南市博物馆入藏的一件秦代瓦当,就是秦始皇当年东巡至疆土之滨的历史见证。
  胶南市博物馆入藏的这件瓦当,是1982年3月在位于胶南市琅琊镇东南部10华里的琅琊台出土的。据考证,这件瓦当是秦始皇修筑琅琊台时烧制的专用瓦当,制作细致,古拙朴茂,是研究秦代建筑和书法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1986年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早期的瓦当为半圆形,主要纹饰为兽面纹,后来逐渐向卷云纹等其他纹饰发展。秦代瓦当纹饰在表现和雕塑手法上,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山峦茂林、禽鸟鹿獾、鱼龟草虫、文字符号,无所不包;瓦当上的动物图形组合对称,富于装饰性。以阴文线雕,点线变化巧妙;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
  琅琊台出土的这件瓦当,胎质细腻,器形规整,呈黄褐色,直径18.7厘米,周长57.5厘米,厚2至3厘米。中部用十字凸线将瓦当平分为四格,每格内各刻一字,篆书“千秋万岁”。这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第一次登琅琊台,修筑行宫时烧制的。 
  琅琊台,又叫琅琊山,海拔仅183.4米,从陆地远眺只是一座毫不起眼的土山丘。琅琊台实际是利用地势,人工积土夯筑而成。从整体来看,夯土层共有三层,形如梯田,皆用黄土夯成。土层断面清晰,每层约六厘米。相传为秦始皇当年东巡时所修筑。
  为加强边防,巩固统一,秦始皇曾屡次东巡,而驻足琅琊台更是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首次东巡郡县,“南登琅琊,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琊台下。复十二岁。作琅琊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翌年,又巡游胶东半岛后,“旋,遂之琅琊,道上党入”。至秦始皇三十七年南巡会稽,宣省习俗,“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琊。”短短十年间,这位一统天下的封建帝王居然不远万里三临琅琊,可见在秦始皇的心目中,琅琊应是政治、军事、港口之关隘要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初登琅琊即逗留三月之余,其间命人烧制瓦当,修建行宫,同时将三万户人家迁居于此。十二年后,秦始皇再次登临,并号令兵卒、民众修筑琅琊台,以刻石立碑,歌功颂德。
  除了这些史料记载,当地百姓的一些传说也印证了秦始皇修筑琅琊台的前前后后。在琅琊一带,最古老的村庄当数甸王家村,甸王家村在琅琊古城西北4华里处,村中居民尽为王姓,故名甸王家。村庄不大,坐落于城西北高坡地中较平坦低洼的地方,现有人口1000余人。相传,甸王家村早在秦朝统一以前即形成村落,位于通往郡城和琅琊台的大道边。秦始皇当年修筑琅琊台时,从外地向琅琊台运送砖瓦的车辆、人夫,均在该村中歇息、用餐。因此,当地广为流传“先有甸王家,后有琅琊台”的说法。
  如今,琅琊台夯土层中仍屡有秦汉遗物出土,胶南市博物馆入藏的这件铭为“千秋万岁”的瓦当,便是秦始皇驾临黄海之滨的历史见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