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杆中医是怎样炼成的?

 古道岐黄 2016-11-01

铁杆中医是怎样炼成的?

湖南中医药大学 彭坚 教授

我是从学《伤寒论》起家的,我对《伤寒论》情有独钟。我开始学中医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跟我的伯父学,做中医学徒,我的伯父是湘雅医学院的中医顾问,1959级西学中的导师。我学的第一本书就是《伤寒论》,我没有中医基础知识,伯父就让我把这本书背的滚瓜烂熟,还不让我看注解,要我自己去体会书中讲了些什么东西,我读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当然真正做到不看注解是不太可能的,我在学《伤寒论》的过程中,读了方剂,读了中药,读了中基和其他一些与《伤寒论》有关的知识。后来伯父告诉我为什么让我一开始就读《伤寒论》,他说清代的陆九芝讲过:“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甚易,继则大难矣。”在多年以后,我体会到这是一种高屋建瓴的培养人才的方法,先把最重要的和最难的东西让你自己去读、去体会,在你过关之后,思维开阔了,思维定式形成以后,这条路就可以走得很宽广了。我的老师对我说:“以后你在临床时遇到疾病时,先要把《伤寒论》过一遍,看是否可以用伤寒的方,如果在《伤寒论》中找不到方子,再从后世医家中去寻找。”所以伤寒方和后世方不能够偏废,《伤寒论》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伤寒论》是灯塔,解决了方法论的问题,特别是明清以来,很多伤寒名家强调辨证论治,几千年积累的很多名方都纳入到了《伤寒论》的旗帜之下。在《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旗帜之下,千古以来的名方得到充分大量的运用,所以才有我门今天强大的中医学。《伤寒论》不过就112方,加上《金匮要略》也不过两百多首方子,所以后世大量名家的经验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但首先要解决一个方法论的问题。

回想我早年读《伤寒论》,可以说是一辈子都受用无穷,我的老师指导我走上了一条中医临床的道路,现在到了晚年,《伤寒论》也帮我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也是中医近百年来遇到的一个极大的挑战性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近百年来都在说中医不科学,那么要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怎么从《伤寒论》中找到解开这个问题的钥匙呢?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是一个铁杆中医,我是一个天然的铁杆中医!我是当然的铁杆中医!我是必然的铁杆中医!所谓天然,我是出生在中医世家,我亲眼看到中医治病有疗效,所以从来没有动摇过;所谓当然,我是讲医学史的,如果我连我的学生都不能说服让他们相信中医,我连中医的科学道理都讲不出来,我怎么跟我的学生交代?所谓必然,因为我从来没有学习过西医,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这些东西一概没有学过。那么我反复的思考,我凭什么坐在这里看病呢?谁给了我看病的权利呢?我怎么没把人家治死了呢?应该说是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在指导我,这个方法就是《伤寒论》赋予我的方法,等一下有时间的话,我们再谈这个问题。

我今天讲的主题是“经方配时方的运用”,我的老师告诉我经方和时方不可偏废,既要学经方,特别是要掌握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维,同时也要吸收大量的时方,在辨证论治的旗帜之下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医生。真正聪明的人要善于取人之长,那么多的名医,摸索了一辈子,摸索出了这么多好方子,你如果能够把这些吸取过来,用到自己的临床上,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是多么好的事情。我几乎每个月都要给我们湖南的基层医生做一个讲座,内容全部出自这本《我是铁杆中医》,我除了讲一些中医理论重大问题,还要讲中医具有的很大优势。有哪些优势呢?根据我自己临床体会,大概是几类疾病的优势。其中第一类就是慢性疼痛,大家都知道西药的止痛药效果虽然好,但今天吃了明天还痛,明天吃了后天又痛,不是治本的方法,所以我就总结了一篇“十类疼痛的治疗心得”的稿子收到经方班教材里面了,不过今天可能没有机会讲了,希望以后有机会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