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组建舰队, 打下苏门答腊, 控制印度洋海权, 明代仍未开启海洋时代

 小凡毅宁 2016-11-01

由于辽、金压迫北疆,西夏阻断西域,自宋一代贸易开始转向海外。下海!下海!使海域大开,塞翁失马竟然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南渡后,宋高宗从海路逃向温州,在江心屿上望海潮,猛然开窍,发现“市舶之利最厚”,所以一到临安,他便号召对外开放,以开拓海疆为发展战略。宋高宗鼓励海商打造海船,购置货物到海外贸易,还在海岸线上,每隔30里建立一个灯塔导航系统,引导航行的海船,还请商人协助,组成了一支舰队。这支舰队,足以取代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上长期掌握的制海权。

南宋时期,朝廷全力经营海洋,浙、闽、广三市舶司收入已达两百万贯,占了五分之一。南渡之初,宋高宗捉襟见肘,因为海外贸易,财政收入很快恢复。到了孝宗一朝,财政规模就全面超越北宋。

从那时起,中国人就与阿拉伯人一道,控制了印度洋的海权。

宋朝向海洋发展核心目标是“重商”,不知还有海权。明初,虽有太祖“片板不许入海”令,但朱棣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朱棣渴望海权,郑和的庞大舰队下西洋,亦贸亦战。

冯承钧撰《中国南洋交通史》认为,明朝以前,称南海、西南海者,至明朝时,改称为东洋和西洋。婆罗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所以说“当时所谓之西洋,盖指印度洋也”。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时,东洋几乎就成了中国内海,西洋才是新世界。“下西洋”的起点,不是中国东南沿海,而是苏门答腊岛。苏门答腊和爪哇以东,包括台湾和琉球,都属于东洋,在中国海的范围内。在此范围内,郑和可以废立国王。

郑和七下西洋,打了两仗,都打在苏门答腊岛上,因为下西洋的关键,就是控制这个岛。如果以此为据点,进取西洋,这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真正的航海远征军,开辟中国历史上的海权时代。遗憾的是,郑和船队到过红海,未入地中海;沿非洲大陆东岸南下,未绕过好望角,奔向大西洋。

朱棣

朱棣、郑和以后,皇家海权梦失落,民间海权梦方兴。

嘉靖时,闽人吴朴著《渡海方程》,主张在海外置都护府,开市舶司。从东洋到西洋,从南洋到北洋,八万里水路,要设多少督护府?这样的眼光,已超越海防,含有以海权立国的思想。以都护府和市舶司,将郑和下西洋以来所赋予的“国家理由”,从军事和贸易两方面坐实。

马汉认为,一国海权兴衰,取决于该国的民间海洋力量。明清两朝,如潮水般出海的闽人、遍布南洋和西洋的华侨,他们是中国海权的最重要的力量。遗憾的是,明清两朝的帝王们,从未赋予他们任何“国家理由”,反而把他们当作“天朝弃民”,国家乱党,必欲置之死地。在马汉看来,这是自弃海权。

我们已经习惯把巨变归咎于欧洲列强的入侵,归咎于船炮和传教士,鸦片和基督教。但仔细一想,就发现屠杀华侨,与明朝、清朝合作的西班牙人、荷兰人,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只有利用了中国民间海洋力量的英国人,带来了巨变。

知道倭患是怎样消除的吗?是戚继光、俞大猷等善剿,才使倭寇消失。

实际上,明代军事家郑若论海防之策有二,一曰“御海洋”,一曰“固海岸”。戚、俞等人,未能御倭于海洋,未能拒倭于海岸,故引倭上岸,聚而歼焉。若以筹海论,戚、俞皆未入流,然以抗倭言,他们却守住了国防的底线。如郑若所言,以广船、福船巡海,就能“御海洋”和“固海岸”,何以非要引倭上岸?如果是国家之间的战争,自然可以御敌于国门。万历年间,明海军与倭国在朝鲜决战,就是一场典型的“御海洋”之战,明海军大获全胜。

如果交战方的主体处于模糊状态,“敌人”是被冠以“倭寇”之名的本国民间海洋力量,请问明军如何“御海洋”和“固海岸”?后来,明朝招安了郑氏海商军事集团,使民间海洋力量,有了合法身份,这样一来,“倭寇”消失了,连“海上马车夫”荷兰人都屈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