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如何兴起又如何中断

 王老咪1945 2017-12-13
两千年前,孔子叹曰:“道不行,吾将乘桴浮于海。”惹得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欲“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实际上,在欧洲的大航海时代之前,的确有一个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在那个时代,中国是东西之间海上贸易的发起者、主导者,打造了绵延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
  宋明时期的皇家海权时代
  有宋一代,因辽、金压迫北疆,西夏阻断西域,故贸易转向海外。于是乎,下海!下海!使海域大开,塞翁失马竟然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说,唐朝是中世纪的结束,宋代是近代化开端。
  南渡后,宋高宗从海路逃向温州,在江心屿上望海潮,望了数月,猛然开窍,发现“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一到临安,他便号召对外开放,以开拓海疆为发展战略。从那时起,中国人就与阿拉伯人一道,控制了印度洋的海权。
  宋高宗鼓励海商打造海船,购置货物到海外贸易,还在海岸线上,每隔30里建立一个灯塔导航系统,引导航行的海船,还请商人协助,组成了一支舰队。这支舰队,足以取代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上长期掌握的制海权。
  宋代的大宗商品是陶瓷。陶瓷的起点在瓯江上游的龙泉窑,出海口就在温州。从温州出发,走东洋,或由明州转口,或直接走,下西洋,往广州、泉州转口。南宋时期,朝廷全力经营海洋,使得“陶瓷之路”的分布范围比“丝绸之路”更广,贸易顺差也不断扩大。《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里提到“渡江之初,东南岁入不满千万”,那时浙、闽、广三市舶司收入已达两百万贯,占了五分之一。南渡之初,宋高宗捉襟见肘,因为海外贸易,财政收入很快恢复。到了孝宗一朝,财政规模就全面超越北宋。
  明初,虽有太祖“片板不许入海”令,但朱棣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宋朝向海洋发展核心目标是“重商”,不知还有海权。朱棣渴望海权,郑和的庞大舰队下西洋,亦贸亦战。冯承钧撰《中国南洋交通史》认为,明朝以前,称南海、西南海者,至明朝时,改称为东洋和西洋。婆罗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所以说“当时所谓之西洋,盖指印度洋也”。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时,东洋几乎就成了中国内海,西洋才是新世界。
  英明君主的愚蠢选择
  明清鼎革之变,郑成功提出以海权争天下,这样的主张,在中国是破天荒。此前,郑成功以“通洋裕国”向隆武帝进言,以之为国策,这在政治思想上,也是第一次。郑氏还为这次“开拓海疆”赋予了一个“国家理由”——反清复明。
  以这样的“国家理由”,郑成功收复台湾,接着,派使者到吕宋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屠杀华侨的罪行,联络各地甲必丹——华侨首领,叫他们断绝同吕宋贸易。须知,华侨势力,是中国民间海权的一部分,华侨势力消长,意味着中国民间海权的进退。郑氏时代,中国民间海权的基础,是东南沿海、更分布在南洋,所有进入这个海域的列强,全部在郑氏的海权范围之内。
  对于东南沿海的民间海权,刚刚入关的清朝视为大患,清朝以铁骑占有国土,尚难以顾及海权;南明退到海边,以中国民间海权力量与之抗争。欲灭民间海权,清朝不择手段,海禁以外,更厉行迁界。康熙年间,三次迁界,从山东到广东,沿海居住民都被迁走,寸板不许下水,片物不许越界,违者杀无赦。就这样,几乎将我国民间海权连根拔除。刚好西班牙人屠杀华侨,这在清王朝看来真是天遂人愿,助它消灭中国民间海权。在康熙皇帝这样文治武功的大君主面前,民间海权逐渐凋零。郑成功死后,这个在航海和自由贸易中成长起来的“海商——军事复合体”走到了尽头。
  在铲除了郑氏集团之后两年,即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设立了粤海关,建立起“十三行”贸易制度。至此,大清国放弃了海洋。所谓“行商坐贾”本是相辅相成,如今把海上贸易之路放弃,专门做起摆摊的贩子,海上丝绸之路算是彻底画上了句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