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教师100条新建议63/64

 江山携手 2016-11-01

第六十三条.以每个学生的权利为本

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对语言有一种职业化的敏感,我深知语言的奥秘深不可测,并深信,对语言问题的探究是可以毕一生之力的。这使我既对语言充满好奇,又视语言学习与研究为畏途,四年本科读下来,在语言学方面几无心得。因此,写作本文,仅是出于对语言的好奇,而不是对语言问题的学术性深究。

我对“以学生为本”这个词组很好奇,无疑,这个词组不再是教育界的时髦话语,而成为主流话语系统的一部分,这个词组出现的频率几乎与 “素质教育”一样多了,并与“素质教育”结伴而纳入人们视野,即”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也就是“素质教育”应将学生作为根本目的,这个提法给出了一个素质教育的标准:不论你有多少花样多少定义多少模式多少理念或多少理论,凡是不将学生作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均不能被冠之以“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说穿了是一句无关痛痒并无任何哲学或学术创见的“高级废话”,因为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根本就不可以称之为教育的,长期以来被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居然不是教育!看来我们有太多违背常识的做法,使我们在回归教育本来面目时,不得不说出这样的“废话”,并通过强大的舆论机器迅速将这句“废话”口号化。一旦未经思想冲撞将某一真理口号化时,就有可能将真理空洞化。更何况“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作为真理本身并不深刻,因而最终被许多抱有各种不同的人滥用。当发现,教育界内那么多人那么多学校在振振有词地自夸自己的素质教育成果时,我知道口号终于被滥用了。

“以学生为本”是一个大而无当的词组,如果我们扎扎实实地在抓应试教育时,我们可以说,这是以学生为本,这是为了学生,因为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无法面对考试,在这个学历社会中连生存都会遇到危机,那么这种教育以学生为本吗?如果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搞一些形式主义的虚假的东西,那么也可以说,我们是不得以而为之,一旦学生以为虚假,解释为帮助学生认识真实世界的阴暗面也无不妥。我说不出目前学校教育中不能“以学生为本”的例子来。我不知道这到底是语言问题还是教育问题了。但我宁愿相信这仅是一个语言问题,解决这个语言问题的方法是为“学生”加上限定词和中心词。

首先是加限定词,即教育以什么学生为本?是一部分?全部?每一个?无须调查统计,我们的教育是以一部分学生为本的,也就是一部分更适应教育制度和教师个人价值取向的学生,他们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服务,而另外一部分,或许是小部分人,他们被置于视野之外。这是当前穷国教育的特点,我们缺少为全部人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物质基础,即使具备了足够的物质基础,一些学校还缺乏掌握足够技术基础和具备足够道德境界基础的教师队伍,因此,当前教育无法为全部学生服务,是难以改变的事实。

不过,“全部”和“每一个”是有差异的,全部是个集合概念,强调的是人的“普遍性”,而“每一个”强调的是个体的“特殊性”,教育“以全部学生为本”和“以每一个学生为本”的区别根本上在于,前者受制于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将人抽象化之后,使教育目标也抽象化,因而可能永远无法实现。而“每一个”则将千差万别的学生具体化了,具体化为每个孩子有不同的个性需求。在他们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要,学校和教师以每个学生为本,就是具体地感受每个孩子需求的多样性,尽力以自己的教育服务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从而使他们每个人感受各自不同的愉悦,我认为这是可以能摸到的具体的目标,也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第二,我们为“学生”加个中心词,即以学生的什么为本?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教育者必先在教育信仰上达成尽可能大的一致性,即教育是人道主义的事业,在这一点上,教育与其他行业本质地区别开来。因此,显然不是以学生“分数”为本,因为如果“分数”成为目的,则“学生”将沦为工具。是不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认为“发展”是另一个值得玩味的词,如果假定人的一生是“发展”的,可能会认为教育应将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可是,人的一生,从童年到老半,真是在发展着的吗?机体在发展?智慧在发展?德性在发展?灵魂在发展?我看未必,“发展”是进化论思想的产物,如果尚且可以用于“经济领域”或“物种繁衍”,却不可以适用于文化、艺术等领域,不可以用于教育领域,甚至用于具体的学生个体身上,以为教育有能力促进人个体的诸多方面的发展,是对人本身具备的宝贵本性的漠视。常识告诉我,人的灵性、创造性、好奇心等所有代表人固有特性的品质是不会发展的,反而可能随年龄增加而衰退,人的智慧甚至也不会随知识的增多而发展,而那些可以被测定的“发展”了的品质,只有知识和技能了,因而,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并未见其现实意义。显然提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依然将孩子当成了“落后的”、“欠发展的”“空洞的”物,而并未将人置于崇高的人道主义原则之下,童年、少年时代的孩子们在学校中永远成不了欣赏的对象,他们只是未成型的“半成品”而已。为了“促进”其发展,发展到我们认为应该发展到的水平,我们可以不惜令学生们付出失去童年欢乐的代价。因此,“促进学生发展”依然可以成为抹杀孩子美好天性的借口。

我认为,这个中心词可以设定为“权利”,即教育以每一个学生作为人的权利为本,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1、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核心思想:捍卫人的权利;2、权利是可界定的,远比“发展”精确;权利又同关乎每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部分或全部抽象的人;3、如果我们学会尊重每个人的权利,我们也学会了教育,因为,学生作为“公民”、“未成年人”、“受教育者、”、“教育消费者”的权利受到了充分的尊重,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成为了平等的、自由的、科学的、富有人性关怀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第六十四条  将行为规范教育复杂化

一些行为规范教育搞得比较好的学校一般有如下共性:

    1.学生来源比较好。所谓来源好,一是指孩子们的家庭背景比较好,他们的家庭有比较好的教养和严格的家教。二·是指孩子们天生比较乖,比较听话,胆子比较小,他们将学校的“清规戒律”奉若神明,而他们的“顺从”使他们经常得到“正反馈”。

    2.本来校风就很好。校风是看不见的,却持续而长久地作用于人,在自动矫治着人们的行为。学生的可塑性强,他们受着好校风的影响,将违犯规范视为耻。

    3.严格管理。学校有非常严密而明确的规范要求,有一整套管理制度和程度,工作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评估、有奖惩反馈,可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4.有一支强干的队伍。这支队伍以分管德育的校长、教导、年级组长、班主任为骨干,他们奉行行为规范必须“反复抓、抓反复”的信条,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以“眼睛里绝不揉沙子”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一抓到底。

    5.有全校上下形成的合力。行为规范教育不仅是一两个人的事,也不仅是一两个部门的事,不只是班主任的事,而是全体教师和职工的事,全校教职员工应自觉为学生做好表率,并且发扬中国人的传统方式——“领导重视,齐抓共管”,没有抓不出成效的事。

    6.有一整套有效的方式。这套方式是可以被总结的,比如如何教育、如何训练、如何与学科结合、如。何动员社会与家庭教育资源等等。还有不可总结或很难被总结的方式,这些方式往往是“土方法”,可有些“土方法”确实能逮住“老鼠”,土方法的根本在于教育者的“个性”,有时周围人学不会。行为规范好的学校,总有那么一套套的办法,不管明的暗的、洋的土的。

    要让学校学生行为规范上新台阶,以上六件宝,我们都要拿到手。但是,我今天要建议老师们的是,我们的行为规范教育必须是在学校理念与培养目标下的教育。因此,对我校而言,也许重要的不是用规规范将学生置于统一的模子里,使之泯灭其宝贵的个性与年龄特质,我们不能用规范取消“人性”。因此,我们的行为规范教育要多追问行为规范教育的目的,即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如一地有目的,并使教育行为合目的。

    为什么要让学生遵守行为规范?以下目的是不正确的:为了学校形象、为了领导满意、为了荣誉、为了看着舒服。

    这四个目的,不管是被声称的或被“隐藏”的,都是功利的实用的,不合教育目的的。我认为,行为规范教育的目的根本上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学会基本规范,可以让他现在和未来更适应社会生存,学校规范本身是社会道德规范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浓缩液”,体现着我们民族在这个时代中的价值取向,总体来说,规范应该促进学生在学习规范中发展,而不是用规范窒息他、限制他。

    但问题是,我们成人制定的那么多规范要求、条条框框,是外部强加于学生的,不是出于学生自觉、自发的需要,因此就需要教育了。教育不是下述简单过程:

    第一步:告知规范,并令其记忆。

    第二步:训练,使其熟练。

    第三步:宣布奖则与罚则。

    第四步:观察与评比。

    第五步:实施正、负强化,矫治。

    上述过程也许是“驯兽”而不是“教育”。以下特点才是教育:

    1.体现“养成”。教师心中有明确的规范要求,然后在一个又一个生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启发、引导、纠正,如涓涓细流,顺势而进,源源不绝。

    2.体现“人道”。必须人道,人道的教育用慈善心感化,让学生人性中优美的东西渐渐醒来,以恶制恶,以毒攻毒,以暴制暴,都不是人道的。

    3.体现“化育”。化育是说,外部强制性规范,要入之于学生的脑子和心灵,并最终成为自觉人格,就必须尽力与学生的心理和需求结合,要顺着学生的心理和需求来,一般情况下,不可逆着来。

    因此,当我们检查一个班级的行为规范时,也许我们会更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教室的“气”。教室里没有“杀气”和“戾气”,而是愉悦和和谐之“气”。

    2.关注学生们的眼睛。不是木偶般呆滞,或如听到“非典”时的恐慌,而是生动、积极、喜悦。

    3.关注教师的教。在与教师交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教师的教育手段,以及教师的心态,是否急躁与抱怨,是否出于良好的目的,是否在“养”,在“化”,在“人道”。

将行为规范教育复杂化,才是教育的本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