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沈《魏書》“多為時諱”之一例

 鬼脸冰山 2016-11-02
原文
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裡。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注引王沈《魏書》

文本對讀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裴注引《世語》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裴注引孫盛《雜記》

考異
古代修史,按時間來分,不外乎兩類:或本朝修本朝之史,或後朝修前朝之史。按修史者來分,亦不外乎兩類:或為朝廷資助、朝中文官主持編修,是為“官修”;或為民間史家修撰,是為“私修”。為照顧當朝統治者的顏面,本朝、官修史書難免多為諱筆,往往容易失真。

王沈《魏書》是陳壽著《三國志·魏書》所根據的基本材料,也是裴松之注引用次數最多的史籍。王沈為曹魏時人,以散騎侍郎修本朝歷史,對曹操等人自然免不了一番遮醜、粉飾。《晉書·王沈傳》記載:“王沈,字處道,太原晉陽人也。……正元中,遷散騎常侍、侍中,典著作。與荀顗、阮籍共撰《魏書》,多為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錄也。”關於曹操在呂伯奢家殺人的記載,即是王沈《魏書》“多為時諱”的一例。



漢末,外戚與宦官爭權,大將軍何進與袁紹共謀誅殺宦官,太后不聽。何進於是召董卓進京,欲以董卓之兵力脅迫太后。董卓未到,何進便在激烈的政治鬥爭中被張讓等人殺死。董卓到洛陽後,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立獻帝劉協,洛陽遂大亂。

當時,董卓邀請曹操做驍騎校尉,欲與曹操共事。據裴注引王沈《魏書》記載(原文見上),這時,曹操認為董卓最終必將傾覆,於是不與董卓合作,逃歸鄉裡。途中經過成皋,曹操帶領數人探望故交呂伯奢。呂伯奢不在家,他的兒子和賓客共同搶劫了曹操,掠走馬匹、財物,曹操出於自我防衛,殺死數人。

對讀裴注引《世語》和《雜記》,可以判定,曹操過伯奢家時殺人之事幾可確證(“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遂夜殺之”)。但關於殺人的原因,《世語》和《雜記》所載與王沈《魏書》差異巨大。

《世語》中說,曹操在呂伯奢家中時,受到五個兒子的盛情款待。曹操多疑,他知自己違抗董卓的命令,懷疑他們是董卓的殺手,對自己圖謀不軌,於是先下手為強,親手拔劍,趁著夜色殺死八人後逃逸。《雜記》中說,呂伯奢家中之人在招待曹操用飯時,拾掇餐具砰砰作響,曹操猜疑對方要暗殺自己,於是趁夜先下殺手。

《世語》和《雜記》中都記述呂伯奢家人款待曹操,對曹操絲毫沒有圖謀不軌。曹操殺人的原因僅僅是懼憚和多疑,是違抗董卓之命、逃歸鄉里時的心神不寧。而在王沈《魏書》那裡,殺人卻變成了曹操不得已之下的正當防衛。如若採信《世語》《雜記》,那麼王沈則是有意為本朝太祖遮醜。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出處便是孫盛《雜記》。這句話僅是曹操對一時一事的評論,而非他的整個人生哲學。到了明人羅貫中《三國演義》中,這句話便成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愈發誇張,致使曹操在後人心中成了生性多疑、殘忍歹毒的“奸雄”形象,這是不公平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