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应琚与《乐都山村》

 我心……飞翔 2016-11-02

《西宁府新志》是一部较为完整地介绍青海河湟地区及其他周边地区地形、地貌、民族、风俗等的志书,这部志书中收录了杨应琚在青海创作的一首诗《乐都山村》,《乐都山村》是杨应琚第二次赴西宁上任不久后写的,此时他正值壮年。1736年正是乾隆元年,杨应琚作为西宁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前去碾伯县视察工作,当年四月正是杏花绽放的时节,杨应琚被这曼妙的山色所吸引,有感而发写下《乐都山村》,这是杨应琚为数不多的反映乐都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的作品。

《乐都山村》这样描绘了诗人的所见所闻:巨石钭横碧水涯,石边松下有人家。春风不早来空谷,四月深山见杏花。

海东市乐都区政协负责文史资料整理的董英武先生说:“据《乐都县志》记载杨应琚在青海执政的十五年中,他所著的文章诗作与乐都地区有关的只有《重修碾伯县文庙碑记》和诗作《乐都山村》,《重修碾伯县文庙碑记》是乾隆十一年(1746年)碾伯县文庙重修后,杨应琚撰写的。这也是他在青海发展的教育政绩的一种体现,而《乐都山村》诗中所反映的景色相似的只有古碾伯十二景的东溪春色,它位于今天乐都区寿乐镇境内的引胜沟一带,上世纪80年代,我曾去过引胜沟,它属于仓门峡风景区,那时它的自然景观保持得还很好,有一条溪水流经引胜沟汇入湟水河,山沟里的杏花在四月初的时候就绽放了,风景怡人。在引胜沟的沟口有杨家门村和沙沟村,这两个村分布在河的两岸。由于这一地区水质好,土壤肥沃,所以一直以来又是乐都的一个主要的蔬菜种植区。”

我省地方史学家任玉贵先生说:“杨应琚的祖籍在辽宁省开原县,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西宁道的官员。杨应琚本人的能力是非常突出的,雍正十一年(1733)时,他初次调任甘肃省西宁道任按察使司佥事。起初主管军事,后来成为了西宁地区最高的行政长官。在他最初到西宁的几年中,西宁防务面临很严重的问题,来往商旅频繁被劫的情况时有发生,杨应琚亲自考证选了西宁周边的几处地势险要的地方作为要塞。他于乾隆四年(1739年)将贵德改为西宁府,第二年在贵德黑古城的9处险地建城设防。同时又在丹噶尔(今湟源县)设厅,在巴燕设通判厅,并将大通卫由永安(北川一带)移至白塔(今城关镇)。使得西宁的西、南、北三面形成一道军事屏障,此后西宁地区得以安定,来往商旅被劫的事情便很少发生了。”

《乐都山村》所著的年代正是杨应琚整治西宁防务的时期,在此背景下,杨应琚意气风发,所见之景都透着美好。

董英武说:“我在工作期间曾去过北京的恭王府,在里面见到了记录乾隆时期的一本史书,在书中记载着杨应琚最高做到了内阁大学士一级的官员。乾隆皇帝非常欣赏他的能力,在西宁的十五年里他除了整治防务以外还兴办了青海各地的社学,发展了青海的教育,兴修水利,使得黄河、湟水河沿岸的一些地区成了粮食高产区,此外还撰写了《西宁府新志》,结束了青海‘边地质野,文献无证’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