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错了 | 读国学,误解比不理解更糟糕

 傅佩荣 2020-10-20

我出版的书籍中,引起最多讨论的就是《朱熹错了》。

 
 

《朱熹错了》傅佩荣著  2013年出版

这本书有个副标题:“评朱注四书”。我的意思很清楚,是要专就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来批评他的错误。

我共写了92篇短文,分别针对“四书”(论语52篇,孟子17篇,大学13篇,中庸12篇)。讨论《论语》的部分占全书一半以上,而对本书最多的争议,也集中于这部分。

由于《论语》的内容有如格言,章句很短,脉络不够清楚,以致历代以来的注家各有说法。

我是学习哲学的,比较重视孔子的核心观念与一贯之道,因此首先聚焦于他对“人性”与“天”的看法,再深思“仁”的意义,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思考,我认为朱熹的注解实在大有问题,譬如:他主张孔子说的是“人性本善”,是“天即理”,是“以仁义礼智为人性本具”等。他还主张“孔子是天生的圣人”等等,这些主张不妨是朱熹个人的研究心得,但难免误导了读者的理解。

由于网络上讨论《朱熹错了》这本书的文章很多,我将针对其中的 8个论点 回应,陆续在公众号中推出。

8次探讨的主题分别为:

1. 是否不该把过错只归结于朱熹?

2. 孔子真的说过“人性本善”吗?

3. “人性本善”是孟子主张的吗?

4. 朱熹是否真正发展了孔孟思想?

5. 孔孟是否支持“去人欲、存天理”?

6. 孔子是不是“天生的圣人”?

7. 我是否曲解了孟子的人性观?

8. 我是否对《四书》中的某些字词解释有误?

以下特别注明提问者,由于本文篇幅有限,对提问原文感兴趣的朋友请上网查阅。

 01 

读者:苦茶

朱熹的《四书集注》是汇集汉代人与北宋学者的心得,并融会贯通为新解,因此不可以归责于朱熹一人

《四书集注》并不是历代科举考试的范本,直到清朝康熙时期才被定为范本,而且官方也并没有以朱熹的思想作为绝对正确之物。傅佩荣先生将朱熹看做是儒家的标准答案,则未免扭曲了朱熹本人的形象。

 

我的回答

首先,朱熹的《论语》集注部分,固然参考了许多前人的心得,但是他的选择立场很明显。

依我粗略统计,他引述最多的是北宋的程颐,约占所有引述人次的三分之一。由此可知,后代所谓“程朱学派”一词并非虚语,而朱熹借着注解《论语》来宣扬自己观点的作法,也十分清楚。

其次,是有关以《四书集注》为科举考试教材之事。

自1313年起,历经元、明、清三朝,至清朝结束,约六百多年,朱注一方面是官方教材,另一方面也受到一些质疑,但所有学者少有异议的,正是朱熹所要宣扬的“人性本善”、“天即理”、“孔子是天生的圣人”等核心观念。今日,台湾地区的儒家教育仍以《四书集注》为教材。

诚如我在《朱熹错了》一书的序中所说,多人在朱注中迷路了。

朱熹是一位哲学家,当然可以有他的一家之言;但是他对儒家的注解则是另一回事,很可能从根本上就走偏了。

坦白说,我个人对于中国从秦汉以来有“帝王专制”以后的儒家学者深感同情,但是我真正要学习的是孔子与孟子的思想。

这是我必须坚持的一点心意。

有关文中人性“向善”还是“本善”的问题,可以点击下面文章深度解读:

本善?向善?“性善”究竟说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