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都长安毁灭的历史悲剧

 邓超越梦想 2016-11-02

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割据政权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共建立过217处都城,其中长安是建都时间最长的地方。历史时期先后有十一个王朝、三位流亡皇帝和三位农民起义领袖把国都建在这里,历时达1077年,这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另一方面,长安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特别是唐都长安,气势宏伟,人口最多,繁华似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然而,这座无与伦比的千年古都却在唐昭宗天佑元年(904)被彻底摧毁了。今年是长安城毁灭1100年的日子,我们站在长安城的遗址上,追忆长安城昔日的荣光,心中不免有一种无名的感伤。

长安城是怎样毁灭的?它的毁灭对中国历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王双怀教授。据王双怀教授讲,唐都长安的毁灭与唐代末期的战乱有很大关系。唐昭宗天佑元年(904)正月,军阀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对长安城进行了彻底破坏。《旧唐书·昭宗纪》载:天佑元年正月十三日, “(朱)全忠率师屯河中,遣牙将寇彦卿奉表请车驾迁都洛阳。全忠令长安居人按籍迁居,撤屋木,自渭浮河而下,连甍号哭,月余不息”。《资治通鉴》卷264天佑元年正月条载:“(朱)全忠以其将张廷范为御营使,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五代人刘从乂回忆说:“昔唐之季也,四维幅裂,九鼎毛轻。长庚袭月以腾芒,大盗寻戈而移国。帝车薄狩,夜逐流萤;民屋俱焚,林巢归燕。银阑绮都之庄丽,顿变丘墟;螺宫雁塔之精严,仅余灰烬。”经过这次浩劫,宏伟的长安城被毁灭了,一代名城,化为灰烬。关中地区也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到处是残破的景象。


王双怀教授认为,长安城的毁灭影响了关中的历史,影响了西部的历史,也对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长安城的毁灭使我国失去了一座影响最大的都市。长安城历时千年,名闻遐迩。当其盛时,总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以上,相当于巴格达的6倍,拜占庭的7倍,洛阳城的1.8倍,比明代南京城大1.9倍,比清代北京城大1.4倍。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结构最好的城市,特别是唐都长安,城垣方正,街道平直,城内建筑以宫阙为主,呈东西对称状态。太极宫坐落在全城北部正中,体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太子居住的东宫和后妃居住的掖庭宫分布东西两侧,如同太极宫的两翼,反映了太子、后妃与帝王之间的特殊关系。皇城位于宫城之南,与太极宫紧紧相连,是帮助帝王治理天下的权力中心。外廓城则是官吏和百姓的生活区域。宫城南面正中的承天门,皇城南面正中的朱雀门和外郭城南面正中的明德门恰成一条南北垂线,以承天门街和朱雀大街为中轴,将长安城分为东西两半。东部和西部各有一个县衙,一个肆市和若干坊里。由于突出了对称的原则,因而各种建筑排列整齐有序,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这种结构世界上独树一帜,反映了中古城市建设的最高成就。长安城毁灭之后,我国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都市。人们只能通过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去推测它辉煌的过去,去缅怀它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唐都长安毁灭的历史悲剧

其次,长安城的毁灭使我国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在周秦汉唐时期,长安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这个城市带有国际化大都市的性质,以首都圈为中心,四通八达的交通向外幅射,将全国边疆和内陆、海内和海外联系在一起。作为全国的首善之区,长安城物华天宝,是各种财富的聚散地。在人口达到100多万的城市中,经济生活十分丰富,不仅有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手工业,而且有发达的商业。东西二市各占两坊之地,是长安城中的商业中心。东市“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市也有二百二十行,其中衣肆、坟典肆、药材肆、绢行、帛行相当有名。这两个商业中心集中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产品,商贾云集,货物山积,交贸往还,充满生机。长安城也是著名的人文荟萃之地,集中了一大批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宗教界人士。诗歌、散文、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杂技、体育各有名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动人局面,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精神文明。长安城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唐代的290年间,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曾派遣使者来长安学习中国文化。朝鲜、日本在这方面表 现的最为突出。在频繁的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以长安为代表 的中国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对东西方诸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关国家的文化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长安城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繁华、最文明的城市。它的存在对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过巨大的促进作用。长安城毁灭后,中国西部失去了国际化的大都市,失去了与各地关系密切的中心城市,失去了聚集在首都圈中的人才和财富,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直接的冲击。

2 唐都长安毁灭的历史悲剧

再者,长安城的毁灭使关中地区失去了首都的地位。长安毁灭前,关中地区号称天府之国,曾经是西周、秦、西汉、新、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诸王朝的首都。这说明,关中地区是最适合建都的地方。长安城毁灭后,从五代到清朝灭亡,除农民领袖李自成外,再也没有人把国都建在长安。国都的位置逐渐由西向东转移。五代时,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分别以开封和洛阳为都。其后,两宋分别以开封、杭州为都,元建大都,明朝先居南京,后徙北京,清朝亦以北京为都。定都立制乃国之大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的决定。在唐末以后的千余年间,所有王朝都不再选择长安一带作为国都,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中已不再是理想的建都之地。很显然,五代时期是关中历史的转折点。

为什么从五代开始关中地区会丧失首都的地位?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长安之所以失去首都地位,主要是由于长安的地理位置不太适中。从中国古代都城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这种观点是比较片面的。地理位置固然重要,但都城的确立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并不是简单的取决于地理位置。如果我们全面考察一下中国古代的都城,就会发现地理位置适中的都城是很少的。即以“七大古都”而言,南京、杭州地处江南,开封偏东,安阳偏北,北京更靠近东北,都不能说是”适中”。另一种观点认为,长安丧失国都地位,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具体些说,是由于唐朝中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关中距江南过于悬远,漕运不便。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似乎也不够全面。唐宋之际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客观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中心也必须移到江南去。明清之际江南经济的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此时的都城就不是在江南,而是在北京。至于漕运的问题,则是任何一个统一王朝都不可避免的,不论都城设在哪里,都需要得到漕粮的接济,只是漕粮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关中地区本来就是一个经济区。这个经济区面积不大,但当关中经济繁荣之时,漕运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关中经济区遭受破坏后,漕运才显得重要起来。所以经济并不是关中失去国都地位的唯一原因。

据王双怀教授讲,关中之失去国都地位,主要还是长安城被彻底毁灭的结果,是长安城毁灭后关中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关中生态环境的恶化不是一朝一夕之故。隋唐两代三百余年,关中地区人口大量增加,黄土高原开发过度,森林急剧消失,天然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环境污染,水旱灾害不断出现,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但总的来看,影响最大的还是唐末以来的战乱。唐末以来的战乱毁灭了举世闻名的长安城,也使往日富庶的关中地区变得千疮百孔。这样以来,长安已不如洛阳、开封,关中也不如中原。五代时期是多事之秋,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长安城既已毁灭,关中又如此残破,当然不如定鼎中原,在洛阳或开封建都。正因为如此,五代时长安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下降为一般性的地方都会。五代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东部地区成为历代关心的重点。另一方面,关中地区恢复的速度很慢,到宋元时,依然是残破的景象。宋代西北用兵,关中之民“畜产荡尽”, “十室九空”。可见宋时关中尚未复苏。及金人占据关中,长安一带再遭受燹。时人李献甫在《长安行》中写道: “长安大道无行人,黄尘不起生荆棘。高山有峰不复险,大河有浪亦已平。”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自然就不会在关中建都了。

虽然唐朝末年以后长安不再是国都,但比较而言,长安一带的地理位置仍然是相当重要的。因而无论是哪一个王朝,都不能不重视长安一带的问题。如后梁开平元年(907)四月,改京兆府为大安府,以长安县为大安县,万年县为大年县。开平三(909)七月,改佑国军为永平军。后唐同光元年(923)十一月,废永平军,复以大安府为西京京兆府,以大安县为长安县,大年县为万年县。后晋天福三年(938)十月,废西京,在京兆府设晋昌军。后汉乾佑元年(948)三月,改晋昌军为永兴军。后周仍以京兆府永兴军为管理关中地区事务的重要机构。宋元以降,建置不一。元时长安称”奉元城”,明清改称西安,亦为西部重要的军事重镇。建国以来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西安的城市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现在西安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关中地区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一旦西安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一旦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古老的关中必将呈现出新的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