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衔和指挥没有必然联系——以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为例

 cat1208 2016-11-02

先来看一段军衔决定论的典型观点——“中国军队的军服没有军衔识别符号,指挥官都是从本单位挑选出来的,士兵籍此来辨认自己的指挥官。作战中指挥官阵亡后,作战单位也随之解体,士兵不承认新来的陌生人是他们的长官,由此产生的混乱状态也是中国军队遭受伤亡的原因之一。”


军衔和指挥不间断有没有必然联系?换句话说,是不是有军衔才能保证指挥稳定?

答案是否定的

军衔的鼓吹者们,可以说是没有共军战史的常识,军衔如果那么重要,共军从土地革命战争一直到抗美援朝战争,都没有军衔,那是怎么由弱到强,夺取天下,把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的?共军战史已经证明了,军衔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和指挥稳定没有必然联系。所谓没有军衔导致指挥混乱,不过是他们自己脑补的产物而已。

那么,没有军衔的共军是怎么保证指挥不间断的?答案很简单,却没有多少人注意过,就五个字:干部代理人。

战前,要指定各级干部的代理人,以防战斗中干部伤亡导致失去指挥。干部代理人的人选,要在全连军人大会上宣布,要在营以上干部会议上公布,让干部战士都做到心里有数。战时一旦干部出现伤亡,代理人立即接替指挥。代理人也全部伤亡了又怎么办?共军的做法是号召非代理人选挺身而出,自动接替指挥;或者由上级临时指定。比如:

117团2连在代乃阻击战中先是和116团6连并肩战斗,尔后继续坚守五天,打退号称“王牌”的越军316A师148团12次冲锋,毙敌291人,阵地始终屹立不动。战后荣立集体一等功,被中央军委授予“守如泰山英雄连”荣誉称号。我们来看看该连在战斗中是如何调整组织的:连长林贤睦牺牲后,副连长王顺蛟接替指挥;王顺蛟牺牲后,2排长杨金洪代理;杨金洪负伤后,由从后面赶上来的副连长李玉明接替;李玉明不久也负伤,3排长靳涛挺身而出指挥全连坚持战斗。在五天阻击战中,2连先后有14个正副班长代理排长指挥,及时指定了15名战士代理正副班长。

115五团3连在攻占215高地时,在九名干部有六名伤亡的情况下,1排长王久林挺身而出,及时调整组织,部署战斗,指挥部队坚守了已占的阵地。

120团7连1排攻打3号高地,带队的副连长刚冲上去就中弹牺牲,排长接替指挥,排长牺牲后,政委指定1班长指挥,保证了1排没有失去指挥。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多看点战史,对这一制度就不会没有印象,把军衔和指挥扯到一起的,只能说明对解放军战史的无知。

或许有人要问,你说的都是本单位的情况,熟人之间的情况,要是不同单位的陌生人遇到一起,没有军衔怎么识别指挥员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如果是陌生单位需要临时协同,解放军的做法是各单位领导碰头自报职务,由职务最高者负责指挥。举个最典型的例子:

361团后勤二梯队和部分战斗连队人员2月18日晚被阻于宗梅吊桥以西,当时一共有298人,来自19个单位,还有100多掉队的民工。陌生不陌生?够陌生了吧?但人家是怎么做的?不是因为陌生就各自为政,而是马上开会成立临时党支部,推举100迫击炮连指导员为书记,在他的主持下组织防御,各单位干部分工负责,彼此协同,当晚打退越军3次进攻,歼敌65人,尔后安全归队。看到没有?陌生是不是问题?

主动挺身而出是解放军历来主张的做法,在危急时刻,怕的不是因为陌生而互不服气争执不休,而是怕无人负责大家都送死。只要有人敢于站出来,大家都会自觉服从命令,毕竟谁也不想乱作一团坐以待毙。同理,就算有军衔,能识别等级最高者,可是他不敢站出来,这个时候军衔的作用连一张卫生纸都不如。

那么军衔的真正作用到底是什么呢?是在于体现等级,激励军人进取,确定物质待遇,在对外时对等交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