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教学方法之四:教

 江山携手 2016-11-02

四、教

教,与演示法有相同之处,却又不完全一样。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教”指教师做出示范来,让学生跟着模仿做。

“教学”的内涵应该是教师做出示范来,让学生跟着学。而现在的“教”,严重缺乏示范性。教师对“教”的理解,已完全偏离了其原义,成了讲课,而不是“教”课。

“教”的内容一般是实践性强的,多指行为。

《论语》中用到“教”字的句子共七处,而且 “教”的对象主要是民,只需“使由之”就行。

“困而不学,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篇》)。不学,只能使他照着做,不能使他们知晓其中的道理。故针对百姓,一般提倡教化,使用“教”,而不用“喻”、“诲”、“言”。

当传授使人遵循的行为内容,形象直观的知识时,用的方法是“教”,让人仿效。

“言传身教”,很好地体现了“言”、“教”的本意。

现代教学中的演示法、参观法、实验实习法都是“教”。

实际上,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用到“教”这种教学方法,只是不是自觉行为罢了。

例如,我们在给学生讲一道例题时,对其解法的重复也是一种“教”,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做。只是我们把这种“教”当作了讲解,而没有当成一种示范。强调的是学生的听,而没有强调学生的模仿。学生运用最好的学习能力不是听而是模仿。“教”和讲只相差一点点,而效果却有天壤之别。

如果我们明确“教”这种教学方法的概念,在教学中就可以自觉地运用,使之产生更好的效果。

当学生问问题时,教师若将自己如何思考的过程,再现给学生,尽量做得能让学生模仿,这是让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很多知识的学习其实都是一种模仿,老师写一篇下水作文,使学生仿写,这是“教”;如果讲写作的技巧,一二三四五地罗列写法,这是“传”。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不可以“传授”。

老师范读课文,是“教”,而如果讲朗读的方法列出一二三四条,就是“诲”知识或“传”知识。只是“诲”或“传”知识,是不可以培养出能力的,“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方法,它使学生有了可模仿的对象,模仿是能力养成的最重要方法,也是人类最擅长的学习方法。

在现代信息社会,教育的功能已经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培养能力。”

匠人与艺术家区别在哪?能传授的是匠人技能,而匠心是无法传授的,只有让学生多参与,在实践中摸索,才能体悟。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最早最本能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孩子最初的学习就是模仿,他们从一出生,就会将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东西贮存在大脑中,每天都在不自觉地加以仿效。

而孩子上学后,老师却不用孩子最擅长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就发挥了学生这种本能的学习能力,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