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指津||跟名著学“伏笔”,使文章前后呼应

 Air风继续吹 2016-11-03

伏笔与照应是细节范畴的概念,作文的细节一般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会在前后呼应中发挥作用。呼与应的关键在于用好伏笔,伏笔的作用在于对作文情节的发展进行事先说明、暗示,使故事紧凑连贯,起伏跌宕。做到前有“呼”,后必“应”,前善于“呼”,后巧于“应”,前后呼应,使作文情节连贯,脉络清晰。


方式
001
描写环境设置伏笔

记叙类作文离不开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可以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寄托人物思想感情,此外还可以借助环境描写来设置伏笔,推动情节发展,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让故事环环相扣。描写环境是作文中运用最为频繁的方式,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景物描写就极为传神,可谓匠心独运。

如其中描写最多的山神庙,设置得极为巧妙
①山神庙建在买酒途中,就成了大雪压倒草屋之后借宿的最佳去处,而天气寒冷又排除了林冲露宿的可能。

②山神庙离草料场不足半里,距离也自然成为陆虞候三人放火后的最佳观火点,使得故事高潮发生的地点在山神庙成为必然。

③在去买酒路上第一次看到山神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钱。’”,这里也暗示山神庙不但“庇祐”了林冲(“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而且使其知道了真相。

④前后呼应,前边有“改日来烧纸钱”,后边便有“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之举,金圣叹评点:“三个人头安放得好,又算示众,又算祭赛,又算结煞。”“示众”在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起警示作用;“祭赛”是照应前文祈求山神保佑以及“天理昭昭”等语;“结煞”是指林冲的幻想彻底破灭。山神庙虽然破败冷清,似乎早已遭人遗弃,却让林冲顶礼膜拜,它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举头三尺有神明,在寻求公正而不得的现实情况下,神灵成了林冲唯一的情感寄托。


再比如其中的风雪描写也是别具匠心
①雪大天寒使得林冲外出沽酒,外出又使得林冲未因草屋倒塌而被压死。

②同时,“纷纷扬扬卷起一天大雪来”,大雪压倒草屋,致使林冲只得避雪山神庙,才得以“脱身火海”。

③林冲从沧州城到草料场路上未见山神庙,可知山神庙并不在陆虞候到草料场的路上;从老军所说“只出草料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可知这山神庙应在草料场东边。陆虞候等人放火后本应投西回城不该向东,不应该绕路观火,直接在西边观望即可,正是由于风雪太大而附近只有山神庙可以避雪,这样山神庙便顺理成章地变成了避雪观火的最佳地点,从而为下文的“狭路相逢”提供了可能。

④正是因为雪大风劲才有了林冲用石头将门顶上的行为,这又使得偷听成为可能,造成了隔门相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

⑤最后,下雪为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之路渲染了一种悲怆的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的雪地上洒满鲜血,一位英雄好汉挺着花枪矗立于天地之间,豪气直冲云霄,仇怨充塞乾坤,何等悲壮!



描写外貌设置伏笔
方式
002

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情感,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但有些时候,考虑到情节发展、形象塑造的需要,我们还可以在外貌描写之时不露痕迹地巧设伏笔,让人初读时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读至后边呼应之处,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方知作者之匠心独运。

如鲁迅先生《孔乙己》中的外貌描写: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孔乙己经济地位低下,不愿意与“短衣帮”为伍,又没有资格挤进隔壁房间,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为的是摆读书人的架子,以显其非同一般。

不屑与“短衣帮”为伍,可见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表明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青白脸色”又可以让人看出孔乙己生活之惨淡;“花白的胡子”可见其年龄很大了却生活没有着落,碌碌一生,让人产生怜悯。

尤其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句,看似平常却让人难以察觉其用意,事实上这是为下文“偶然偷点东西,结果被殴打”埋下伏笔。

这样用简短的语言对外貌进行描写,设下伏笔,便使得后边的故事更具真实性、连贯性。

方式
003
描写言行设置伏笔 

优秀的作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应该是没有一处闲笔的,那些看似是闲笔的语段,事实上正是作者有意打下的埋伏,为后文张本。它们或为后面情节发展做衬托,或是对后面情节发展的预先交代,终使故事发展前后呼应,严谨合理,让人不感突兀。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曾有两处“偷听”,都写得极为精彩,一处是李小二的,一处是林冲自己的,前者略而后者详。

李小二偷听
便入去听了一个时辰,出来说道:“他那三四个交头接耳说话,正不听得说甚么。只见那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去伴当怀里取出一帕子物事递与管营和差拨。帕子里面的莫不是金银?只听差拨口里说道:‘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

林冲偷听
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第一处偷听长达一个时辰——两个小时,而两个小时却只听到了一句话——十三个字;第二处偷听与第一处不同,可以说一字不落,每个字都落在了林冲的心坎上。金圣叹评价说:“阁子背后听四个人说话,听得不仔细,正妙于听得不仔细;山神庙里听三个人说话,听得极仔细,又正妙于听得极仔细。”

客观上,前者是四人密谋说话,声音低,故而就是听不清楚的;后者是三人以为谋害成功,有炫耀之意,肆无忌惮自然嗓门就高了。

主观上,第一处偷听没有听清为下文故事发展埋下伏笔,仅使读者得知有人有意谋害林冲却不知道具体方法、手段,使得疑窦丛生,扣人心弦。第二处偷听非常详细:一来补充故事原委,旨在将故事完整呈现;二来这里是突出林冲与仇敌狭路相逢而形成的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促使林冲此后破门而出,血洗山神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试想,如将两次偷听结果颠倒就会使得故事了无意味,甚或破坏了故事的曲折波澜。两次偷听都是用言行来打埋伏,因地制宜,手段不同却各有千秋。

描写心理设置伏笔
方式
004

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的思想活动进行的描写,反映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内心世界。作为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我们还可以将心理描写作为文章发展的伏笔,对下文的发展做一个“隐形”交代,使情节波澜起伏。

如《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便有一段对林黛玉心理的描写: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这两句话看似随意却道出黛玉心态的基调——林黛玉原本就聪慧过人、兰心蕙性,再加之她如今寄人篱下,变得更加敏感细心。有了这层铺垫,后边她的行为举止就都变得合情合理了。

而对这句心理描写的第一次呼应便是饭后吃茶一节:

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贾府处处都有繁文缛节,防不胜防,喝茶原本是件小事,可在贾府这样的名门大族就非同一般了,不可小觑。幸好黛玉心细如发,才不至于被人耻笑。脂砚斋有这样的评价:“余看至此,故想日前所阅‘王敦初尚公主’,登厕时,不知塞鼻用枣,敦辄取而啖之,早为宫人鄙诮多矣。今黛玉若不漱此茶,或饮一口,不为荣婢所诮乎?观此,则知黛玉平生之心思过人。”


小结
最后,要特别注意的是,伏笔是“呼”,它是“呼应”的关键,但不意味着“应”不重要,在实际作文中要特别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1.不为“应”而“伏”。伏笔的设置要与文章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伏笔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埋设事情发展过程的诱因、条件,或暗示事件结局、为人物安排后路……总之,不能节外生枝。

2.有“伏”就有“应”。正如小说评论家所言,如果文章开头提到了“带枪”,那么后面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也是败笔。

3.“伏”宜隐而忌显。伏笔要伏得隐蔽,妙在不露斧凿之痕,照应的地方可以适当显豁。让人读到“应”时方觉巧妙别致,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4.“应”宜远而忌近。伏笔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会使作文显得呆板乏味。

选自《疯狂作文·高考版》


贴身教练|作文高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