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必修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备课资料

 一中大语文 2023-05-30 发布于福建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情节,认识林冲的性格特点,体会官逼民反的主题。
2.分析环境描写风雪,理解作用。
3.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
重点:林冲性格特点及官逼民反的主题。
难点:伏笔
预习提示:
1.梳理情节。
2.本文塑造林冲形象用了什么手法,文中找出具体内容,分析体现林冲什么性格特点。
3.找出文中环境描写,分析作用。
4.哪些情节是伏笔,伏笔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导入:
古代小说之最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智
施耐庵的《水浒传》——最义
吴承恩的《西游记》——最奇
曹雪芹的《红楼梦》——最情
 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传》。
               ——金圣叹
一、作者作品
1.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代,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其曾在钱塘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弃官回乡。张士诚起义抗元时,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后在他幕下参与谋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等大为失望,相继离去。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施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与山东郓[yùn]城县教谕刘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阴,为塾师。随后还旧白驹,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托心意,又与弟子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suì )平妖传》等说部。他还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
2.《水浒》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生动的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了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3.章回体小说分章回叙述的长篇小说,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讲史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 ,经过长期的孕育,在明代初年出现了首批章回体小说,其中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 ,清代章回体小说继续发展,《红楼梦》是其艺术的高峰。
4.小说文本考查要点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1.明确小说的要素,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能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及线索
3.能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4.能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 (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5.能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描写)的作用。
二、梳理情节
1.相关情节
姓名:林冲
绰号:豹子头  
相貌: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 
身高:1.88米  
原职: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梁山司职 :马军五虎将第二   
所用兵刃:梨花枪,后改用丈八蛇矛   
特性:勇猛,沉静,冲锋,留情 
林冲原是东京80万禁军教头,他的上司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他们设计使林冲买了一把宝刀,又传高俅的命令,说高太尉要看那宝刀。于是林冲奉命带着宝刀去见高俅,没想到竟被他们诬陷为“行刺”的刺客,无辜地被刺配沧州。在路上,陆虞侯买通押送公人董超、薛霸多次要杀害林冲,被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下。 
林冲刺配沧州后被派去管理天王堂。不久陆虞侯又贿买沧州的管营、差拨,调林冲去草料场,想借机烧死林冲。林冲被逼无路可走,终于走上了杀人报仇的道路,这便是节选部分的情节。后来林冲辗转到柴进家,躲避官府的追捕。由于官兵追杀很紧,柴进就把他介绍到梁山泊白衣秀士王伦那里去。从此以后林冲才加入到农民起义的队伍中去。
此后(课文节选内容由此开始),陆谦、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踪来到沧州,与差拨、管营合谋,必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被残酷的现实步步紧逼,虽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终于杀死仇敌,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为宋江起义军中著名的首领之一。
有关林冲的章回    豹子头
主要集中在7—12回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
相国寺里辱娇妻
林冲娘子红了脸,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   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得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高衙内。  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软了。   ……   众多闲汉见斗,一齐拢来劝道:“教头休怪。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  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   众闲汉劝了林冲,和哄高衙内出庙上马去了。
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  林冲道:“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
2.【重点字词】:
酒馔(zhuàn) (shuò)    (wān)     (zhān)
(gē) (lí)   尴尬(gà)   (zī)
(dī) (tóng)  (jī)   仓廒(áo)
(diàn) 迤逦(lǐ)    央浼(měi)   (mú)
3.明暗线交织
第一部分(1)沧州遇旧(开端)
第二部分(2-5)买刀寻敌(发展)
第三部分(6-9)接管草料场(发展)
第四部分(10-12)雪夜复仇(高潮和结局)
林冲在明,陆虞侯在暗。
4.文中哪些地方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伏笔的妙处——隐秘、自然、严谨
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照应
刻画人物形象
揭示文章主题
三、人物性格,主题
第一部分(1)沧州遇旧(开端)
  1. 此部分中对林冲和李小二相识经历的插叙和林冲与李小二的对话在情节上的作用是什么?

    ①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②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
    ③说明林、李亲密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 

  2. 林冲被高俅陷害,仍称仇人为“高太尉”,并对李小二“坦言”,自己是“罪囚”,体现了林冲怎样的性格特点?
    对诬陷自己的人不气愤、痛恨,还恭敬地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他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第二部分(2-5)买刀寻敌(发展)
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进门两个“闪”字,出去“低着头”)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①大惊——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害自己
②气愤——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 
③复仇——上街买刀,带在身上,团团寻了一日
④松懈——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动静,就“自心下慢”
强烈反抗意识,反抗不坚决委曲求全。
第三部分(6-9)接管草料场(发展)
本段是由陆谦的谋害到林冲杀人报仇的过渡,表面看,紧张形势缓和下来,实际上,事态正按照陆谦的预谋发展。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后文埋下伏笔。
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他的什么性格?
①心有疑虑 ——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 
②听从安排——辞别小二,暂消疑虑
③打算安稳过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
④祈求庇佑——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
委曲求全    逆来顺受     随遇而安
第四部分(10-12)雪夜复仇(高潮和结局)
1.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细节描写1
先看出门买酒的一段描写:
向了一回火, 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林冲对这个世界的小心。赔着小心地呵护着这个世界,虽然它如此寒凉(大雪),如此残破(崩坏),如此寂寥,但他不愿冲突。
    将火炭盖了——希望平安,不再出意外。
    拿了钥匙,带了钥匙——深信世界的大门会随时为他而开,让他栖身。
    反拽上锁了——呵护现有一切,抱残守缺.
细节描写2
买酒回来,发现草厅被雪压倒了,
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1、写林冲的责任心。虽然他此时站在大雪迷漫之中,不知道今晚安身何处,但是,他先想到的是草料场的安全:搬开、探、摸。认定安全了,才想“怎生安排”自己:卷、挑、锁。
2、写林冲的软弱。没有怨恨,没有激愤(管营不是说可以弄些盘缠吗),将就着过。
细节描写3
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伏笔。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了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
2.结尾一句再次提到林冲的六大件,且看他复仇之后的抉择。
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第一,写到了白布衫、搭膊、毡笠子。这些是穿了,系了,带了。肯定式写法,这是出行的。     
第二,写到了葫芦和被。这些是丢了不要,否定式写法。它们象征着安寝和享受,象征着与这个世界的和谐相处。     
第三,写到了枪。“提了枪”,肯定式写法。枪是冲突与决杀,是与这个世界决绝、为仇的东西,现在紧紧握在手里。从此,花枪上就不再挑着酒葫芦了,挑着什么呢?
结尾一句:绝地反击——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
由任人宰割的草民,变成横行江湖的英雄。他们不但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人的命运,甚至国家的命运。
3.人物性格小结
1、安于现状,逆来顺受。
2、心地善良,侠义济困。
林冲在东京时曾“看顾”了李小二,在沧州服刑,还“把些银两”给李小二“做本钱”。可见林冲很善良。他对高俅认识不足,除了他有逆来顺受的特点外,也有心底过于善良的原因。 
3、刚强,性急。
李小二说他“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林冲听说陆虞候前来害他,立刻大怒,说“休要撞着伐,只叫他骨肉为泥”并马上“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
4、做事小心谨慎。
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
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
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
救弱济贫的侠义气概
谨小慎微的细致个性
4.林冲性格变化揭示主题
林冲是北宋京城八十万的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像林冲这样的人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广大的劳动群众更是痛苦不堪,这就说明了北宋王朝的黑暗腐败。

   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正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残害人民,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进行反抗斗争,这表明了封建社会受压迫者反抗的必然性。

四、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③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文章中直接描写风雪的语句有几处?
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 一天大雪来。 
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 
②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选题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 
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
③看那雪,到晚越下得了。 
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 。
三处描写中,有一个最有表现力的字,是哪一个?作用?
这两个紧字,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两把汗。
3.侧面描写风雪的文字有哪些?
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到神庙里,“先取下毡签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 

4.风雪描写的作用

一、渲染凄冷的气氛、衬托凄苦的心境
二、烘托紧张的处境
三、推动情节发展
5.为什么让林冲在山神庙完成复仇?
推动情节发展:草厅倒塌、庙里借宿、听到阴谋
契合人物形象:荒凉破败——刺字发配
                           威严神武——嫉恶如仇
                           神明庇佑——复仇转身
在风雪夜、山神庙完成了“终于是英雄”的仪式!

明暗双线巧构思,心理变化显主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二)
何有湖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熟悉内容,欣赏小说精彩的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情节,分析“双线索”的特色。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析环境,鉴赏环境描写的作用。
4.文化传承与启示:认识人物,体会“官逼民反”的主题。
教学重点:紧抓文本细节,分析林冲人物性格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采用明暗双线构思的精彩与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水浒》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古典小说。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
林冲被“逼上梁山”具有典型意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
【岳王庙前妻受辱,白虎堂上设奸计,野猪林中谋性命】
在108位好汉中,豹子头林冲凭一身武艺当上禁军教头,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名头有不可谓不响。并娶了张教头的女儿张贞娘为妻,两口子郎才女貌,门当户对,举案齐眉,一段良缘。林冲事业做得好,江湖朋友多,妻子貌若天仙,林冲一时风光无限。
生活的改变发生在一次寺庙还愿中,林冲跟妻子的在路上偶遇鲁智深,二人一见如故,林冲便让丫环陪着娘子进庙求佛,自己则跟鲁智深到一处茶馆闲聊。
就在林冲跟鲁智深聊天的时候,林娘子遇到了一个流氓泼皮的调戏。丫环一看不对,赶紧去寻老爷,林冲匆忙赶来,一看,那调戏娘子的是谁呢?是皇帝跟前的红人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林冲本要痛打那厮一顿,但饶过了高衙内。
高衙内调戏不成越发色迷心窍,手下人拍马屁出主意,利用林冲的塑料兄弟陆虞候,约林冲喝酒调虎离山,借机引林冲娘子到陆虞候家里,企图引诱猥亵林冲娘子。幸好丫环及时找来了林冲。高衙内走后,林冲把塑料兄弟家砸个稀巴烂,对高衙内却敢怒不敢言。
高衙内费尽心机两次不得林娘子,患了相思病,高俅为了儿子,设计陷害林冲:事先暗中命人将自己的宝刀卖与林冲,过了几日后再让下人以看刀为名将林冲带入太尉府,欺负林冲不认识路把他带入了白虎堂。白虎堂为军机重地,林冲这等下级军官是没资格进的,更不许带刀进入。等林冲惊觉时已晚,高俅突然出现,指控林冲携刀私入白虎堂,想刺自己。林冲百口莫辩。高太尉本想制其于死地,但在开封府尹的周旋下,林冲被判刺配沧州。
为绝后患,高太尉又收买押送的差役董超、薛霸,让他们在半路上结果林冲的性命。董超、 薛霸押解林冲上路,走了不几天,来到一个险恶的地方,叫野猪林。此外古树参天,一片阴森。董超、薛霸准备在这里下手。于是,借口休息一会儿,用绳子把林冲绑在大树上。绑好后,董超说了实话:“我们奉了高太尉的命令,要在路上结果了你。”薛霸在一边举起了水火棍向林冲头上劈来。林冲被绑在树上,动弹不得,只好长叹一声,闭上眼睛等死了。
正在这时,只听“当啷”一声,薛霸的棍子没有打着林冲,却被打飞了。从树后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抡起禅杖就打,吓得两个差役慌忙跪地求饶。林冲睁眼一看,原来是鲁智深前来相救。
鲁智深知道林冲被陷害,就想方设法搭救他。听说林冲被发配沧州,一直在暗地里跟着,果然在此救了林冲的性命。之后,鲁智深一路护送着林冲到了沧州。
(二)任务一:梳理情节,分析明暗线索的表现与作用(施耐庵如何把故事讲的如此精彩?)
【提问】初三上册课文《智取生辰纲》一文,是如何使用明线与暗线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明确】1.明线是护生辰纲的杨志一方(杨志、老都管、虞候和挑夫们):1-7段为前一部分:描写杨志一行 15 人押纲途中,杨志与挑夫们、老都管、虞候等发生的内部矛盾冲突。这是故事直接呈现的情节发展,属于明线。
2.暗线是取生辰纲的吴用一方(晃盖、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和白胜):8-14段为后一部分为写吴用设“计”,晁盖等人相互配合,用蒙汗药蒙倒杨志一行人,将生辰纲劫走。
标题虽是“智取生辰纲”,但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准备,作者开始都没有点明,只是到了高潮部分,杨志一伙与吴用一行汇合时,才具体写如何智取。但通过之前写杨志一伙内部矛盾的升级,可以推测出吴用他们正在利用天时与地利条件做着准备工作。通过明线情节可以推测出另一方可能的情节,另一方的情节发展就叫暗线。
作用:①使小说的故事叙述显得更加紧凑,不杂乱;②结合补叙手法,造成留白的效果,使读者产生联想,体现构思的巧妙;③更有利于突显“智护”与“智取”这一对矛盾。
【提问】请梳理出小说明线故事与暗线故事的发展脉络。
【明确】
林冲:沧州遇旧(开端)——买刀寻仇(发展1)——接管草场(发展2)——怒杀复仇(高潮结局)
陆虞候:酒馆密谋(开端)——安排美差(发展1)——火烧草场(发展2)——庙前被杀(高潮结局)
【提问】小说采用明暗线交织的叙述手法,有什么好处?(同样是两个故事,为什么《祝福》更适合采用嵌套式倒装结构,而本文更适合用明暗线式结构?)
【明确】
1.好处:①明线故事的发展得益于暗线故事的推动。②林冲最终走向反抗的结局,得益于暗线故事的推动。③暗线的出现有利于凸显社会环境的黑暗,侧面说明了“官逼民反”的必然性。④两个故事,一明一暗,明是主体,暗是次要,使故事叙述更紧凑,不蔓不枝。
如果没有“酒馆密谋”,林冲一定是安心服役,等待来日回京城,故事情节就不会沿着反抗的方向发展。如果没有“火烧草场”的推动,林冲也不可能怒杀陆虞候等人;如果不怒杀陆虞候等人,林冲如何上梁山?所以,为表现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变化,必须要有某种恶势力的推动,而这种恶势力的推动又恰恰能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从而表现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区别:《祝福》的主体故事是祥林嫂的故事,故事本身很普通平淡,没有波澜变化,而且是片断式,不连贯,没有办法按时间顺序叙述一一道来,即便这样,也乏味。所以用倒叙可以设置悬念,采用“我”回忆的方式,进行非连续性叙述方式,有利于选择表现祥林嫂人物悲剧命运的典型事件,从而通过串起典型人物故事表现人物的变化,使情节更紧凑,增强可读性,更能突出主旨。
本文则情节集中完整,且连贯性强,过程曲折跌宕,前因后果,引人入胜,故事本身就是可读性,所以直接采用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种连续性叙述方式,在连续曲折的情节变化中塑造人物形象。又因为明线故事的发展又离不开暗线故事的推动,所以,采用明线和暗线交织方式组织全文,也能体现情节的主次、详略、缓急,使叙述显得主次分别,张弛有度。
【提问】本文的叙述视角与《智取生辰纲》有什么异同?
【明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林冲的限知视角为主,以李小二的限知视角为辅。除李小二接待偷听陆虞候等人密谋外,都采用以林冲的限知视角。即作者站在林冲的视角讲故事,林冲没有经历的就不写;李小二接待偷听陆虞候等人密谋时,林冲不在,没有办法,只能用李小二的叙述视角。
《智取生辰纲》前半部分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即不仅写杨志的言行与心理,同时写其它人的言行与心理,这些人物如同作者手中的提线木偶一样,作者想让谁说话想事,就让他们照办。而当晁盖等人出现时,叙述视角由全知变为限知叙述,通过杨志的所见来叙述故事。文中一直用“只见”一词。例如“只见松林里一字儿摆着七辆江州车儿,七个人脱得赤条条的在那里乘凉”,这里的“只见”是杨志所见。
【提问】有人说,没有李小二这个次要人物,林冲命运就要发生改变?你认为故事中的李小二有什么作用?(一个普通的堂倌儿,他有什么特点?能有什么作用?)
【明确】李小二的特点:社会的小人物,饱受生活的碾压,但他有是非善恶标准,同情林冲,更对林冲昔日对自己的恩情深记在心。他要报恩,但是却还是要把自己撇清。他是卑微的,但很有识见。他本性善良,生活却磨练得他精明。
作用:①从人物形象上讲,侧面烘托出了林冲善良与狭义之心。李小二作为社会的底层人物,正是在林冲的帮教之下,才走上正途。体现了小说中次要人物对主要人次的衬托作用。在《水浒传》中像“李小二”这样的“小人物”还有很多,如“快活林”中蒋门神手下的店小二,仗势欺人,一副狗奴才的丑恶嘴脸,侧面衬托出蒋门神的恶霸形象;“十字坡”中母夜叉孙二娘家的小二,是个杀人不眨眼的狂徒,与主人的形象相互映衬;“景阳冈”中的小二,胆小怕事,反衬了武松的英武形象。
②从人物形象上讲,作者直接用动作描写与语言描写表现陆虞候与管营、差拨等人的密谋,同时也通过李小二的警觉与偷听,侧面表现了密谋的诡秘。
③从情节结构上讲,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糅合明线与暗线。即为情节的发展起到了过河架桥、链接情节的作用,从而能有效补充情节,使逻辑和情理得以圆满。假想如果没有李小二这个形象,又如何能够使林冲识破陆虞侯的险恶用心,又如何能够放大林冲身上重情重义的人性光点?更没有办法把情节如此和谐地糅合到一起,将林冲“平安”地送上梁山英雄路。
④从小说叙事角度讲,密谋的过程采用李二小的视角进行叙述,使小说叙事视角灵活变换,也符合常情常理;同时转换叙述视角,也使使故事节奏得到“缓冲”,从而让叙事节奏张弛有度。
⑤从表达效果上讲,作者借助李小二交代阴谋,有利于设置悬念,强化读者对林冲的担心,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任务二:分析小说如何通过人物心理的变化突出“官逼民反”的主题
【提问】有人说林冲被被逼造反,上梁山,实属无奈,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明确】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林冲的思想性格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
1.李小二店中(第一次)的林冲——(语言描写)忍辱求安,善良侠义,不思反抗。
2. 李小二店中和沧州城中的林冲——(大惊,气愤,复仇,松懈)荫生反抗,但又委曲求全。
3.点视厅里的林冲——(心理描写:心有疑虑)心存幻想,听从安排,随遇而安。
4.草料场里的林冲——(打算安稳过冬,求庇佑)复仇淡漠,委曲求全(还祈求神明庇佑)。
5.古庙里的林冲——(言行描写)丢掉幻想,绝然反抗。
【小结】忍——怒——息——反(转变关键:逼)
【提问】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提问】小说最后林冲怒杀仇敌的场面描写得非常精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描写详略得当,略写杀差拨和富安,详写杀陆虞候,暗合三人身份。
2.动作描写有层次性。先杀差拨与富安。差拨是地方小官,功夫也低,反应也慢一些,所以还没有跑,就最先被林冲一枪搠(“扎”的意思)倒,但只是扎伤了,后面爬里来后,林冲补刀。
富安是高太尉的部下,整天游手好闲,武功不高但人机灵,所以林冲杀差拨时,富安立马脚底抹油——跑,但跑不到十来步,也被林冲要枪搠倒(也是使枪的好处!)
杀差拨和富安,杀得干净利落,都是只“一枪”,而杀陆虞候,则杀得有过程,一波三折。
因为陆虞候是整个事件的策划者,是主谋,也是林冲同乡好友的朋友,所以林冲的突然出现,在心理上对陆虞候的冲击最大,所以作者先写他“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符合人物心理状态。他是高太尉府的虞候,是低级武职,陆虞候因懂得察言观色,会讨好上级,而深受高太尉重用。林冲杀他的过程,更多是探寻被害真相的过程:对陆虞候“一提”——“丢翻”——“踏住”——“取刀阁脸”——“喝道”——“骂道”——“扯开衣服”——“一剜”——“提在手里”——“割头”——“挑在枪上”。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都体现了林冲高强的武艺和内心的愤怒。
(四)任务三:赏析文中“风雪”“大石头”描写的妙用
【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1.直接描写风雪(三处):
①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卷下一天大雪来。(大)
② 那雪正下得紧。”(紧)
③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越紧)
【析】两次用 “紧”:①突出了风大雪猛;②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③使读者感到紧张。越来越危险的处境林冲全然不知,这使读者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林冲捏两把汗。
2.侧面衬托风雪
①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摇振得动。(风大屋摇)
② 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天冷人寒)
③ 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雪大屋倒)
④ 林冲……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 (雪大人寒)
作用:①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彤云、朔风、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
② 暗示情节趋向和直接推动情节发展:对风雪的描写暗示了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的趋向。如林冲去接管草料场时,这是一场阴谋的开始,作者用“纷纷扬扬的一天大雪”来暗示。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天气寒冷,林冲才要出去买酒:如果林冲不去买酒,草厅倒塌就可能被压伤压死;如果他不出去买酒,就不会看到山神庙,在草屋倒塌后也不会想到去山神庙过夜。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压塌,林冲无处存身,只好到山神庙过夜:如果草厅不倒塌,林冲就可能被烧死;如果他不到山神庙过夜,就不会听到陆虞候等的谈话,也就不会杀敌报仇,投奔梁山。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林冲到了山神庙后,才用石头挡住庙门:如果他不挡住庙门,陆虞候等人就会直接进入庙中,他也就不会从他们口中得知事情的真相。可见,“风雪”在故事推进中帮了很大的忙!
【提问】林冲在古庙中用来顶门的大石头,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伏笔手法的作用)
【明确】古庙中林冲用来顶门的大石头,出现了三次:
① 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林冲)拨将过来靠了门。
② (三人)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
③ (林冲)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
作用:①为林冲偷听计谋真相做铺垫。如果没有顶门石,陆虞候等人推门而入,林冲即刻与之刀兵相见,谋害林冲的阴谋就会只停留在李小二所偷听到的内容上,无法全盘交代;
②激化矛盾冲突,强化人物情感,为后文蓄势。正是因为大石头顶住了庙门,外面三人侃侃而谈之间将阴谋和盘托出,门后的林冲胸中的怒火才会积聚、爆发,读者对林冲复仇的期望也会达到顶峰;
③丰富人物的个性特征。陆虞候、富安、差拨等人不择手段谋求仕进,以谋害他人为乐,为邀功请赏能想到泯灭人性的“拾得一两块骨头”的办法,凡此种种行径,正是在屋檐下的问答中展现出来的。
④根据林冲将大石头轻轻'掇’开,而陆虞候等人'再也推不动’,可以看出这块大石头还能显示出林冲武艺高强力大无穷。
(五)延伸探究,思考文化与人性
【提问】林冲为什么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明确】1.讲究忍让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作祟。中国人自古就有忍让、礼让、忍辱负重之精神。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说:“遇事忍耐是中国的崇高品德,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保证、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这种对侮辱的承受力被赋予了忍耐的美名,又被儒家伦理学谆谆教诲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可见“忍”之一字已被统治者和礼教所利用,以林冲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而言,也当不会逃脱这些传统观念和思想的束缚,所以他凡事忍耐。
2.不能犯上作乱的官场奴性的影响。
3.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家庭仍抱有极大的幻想,对形势的认识不清。林冲在京城有着较高的职位、地位以及声望,有着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林冲不像武松一样独身一人,林冲有家室,做事难免瞻前顾后,忍而不发。《史记》中记载,伍子胥曾被追捕而逃亡,困于江上,乞食于市,受尽折磨,但他矢志复仇,最终得以成功。这种人是能为了复仇而隐忍的志士,林冲身上同样具备这种特质。其实,即使林冲去找了高俅等人报仇又能怎样?无非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结果也许更惨。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全性命、忍辱负重、将以有为,也不失为一条好汉。他的这种“忍”并不是胆小怯懦,更不会永久持续下去,而是在默默地集聚着力量与仇恨,直到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时候便会爆发出惊人的反抗力量。

在“风雪”中见证悲剧的逻辑力量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三)

石飞燕


【教材分析】

笔者于2021年为高一学生设计了一个“在物象中见证悲剧小说叙事的逻辑力量”的专题学习活动,此专题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小说单元。作为《水浒传》中的精彩篇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历来是名家热衷教学的名篇,要推陈出新很难,尤其是“学习任务群”活动视角下的新型课堂呈现形式更有挑战性。纵观与本课有关教学,我们往往会把课堂探究聚焦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主旨意蕴的探寻,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写了什么,而甚少会去关注怎么写,很少会从叙事学视角入手,去关注看似巧合的情节中的逻辑链条,去体会小说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

文本需要立骨,我们才会悟得更深,课堂教学同样需要如此。因此,在具体教学中,笔者以小说中“风雪”为抓手,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语言情境,在代入体验中助力学生体验、认知、发现和领悟,由“风雪”见证悲剧小说在情节、林冲形象、文本主题等方面的逻辑力量,并通过对“风雪”的深入探究,联动融通必修下册小说单元中诸如“门槛”“大石头”“套子”等看似闲笔的物象,开展专题教学,通过聚焦“风雪”这一物,精读这一篇,整合“这一类”文本,使学生深刻体悟本单元几篇悲剧小说中物象与小说情节、人物、主旨的逻辑关系,从而领略作者的叙事匠心和智慧,实现情感共鸣,感受艺术的逻辑真实,以期产生真正的小说鉴赏教学。

学情分析

本堂课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二课时教学,第一节课主要和学生一起结合《水浒传》中与林冲有关的章节内容及学案提示,梳理了林冲的命运变化,林冲,在与命运的较量中,招致必然的失败。但仅看情节,有时并不能轻而易举引起学生的共鸣。林冲之路可以有很多种选择,为什么要刻意渲染出这样的偶然性?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很少会主动关注这一点,但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偶然性在悲剧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谋求悲剧背后的逻辑性。因为只有合乎逻辑的心理机制,才能产生可以抵达文学的路径,才能产生审美的力量。本章中“风雪”虽着墨不多,但无论是林冲侥幸得以活命,还是陆虞侯设下的惊天阴谋中,“风雪”都是最为关键的一环,他促成了林冲性格转变最重要最精彩的一步,在“风雪”中,我们见证了施耐庵严丝合缝的叙事功力,也见证了更大的矛盾冲突和更强烈的悲剧感,从而也带来更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通过“风雪”、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施耐庵的叙事艺术。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鉴赏“风雪”的作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把握林冲思想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

经由“风雪”感受悲剧的逻辑力量,感受艺术的逻辑真实。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变化,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理解《水浒》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填字猜人识悲剧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说人这一辈子,匆匆而过。作为一个短暂的生命个体,遭遇任何一种悲剧都是极其不幸的,甚至会痛苦一生。但有一位孤胆男儿,他的一生却独自承受了诸多不幸:我们一起来做个填字游戏,请同学们各填一字来概括。(PPT投影展示)

那么这位悲情男儿是谁?   林冲

二、追问质疑:——偶然还是必然?

上节课咱们通过梳理课文情节和联读《水浒传》与林冲相关章节,理清了林冲的命运轨迹。(出示PPT)

图片

曾是80万禁军教头的林冲,有社会地位,家庭美满,前程大好,一个幸运者,却在经历一系列的逼迫之后,愤然反抗。这样的情节设置,固然精彩,轰轰烈烈,但是老师内心一直有个疑问:这样的情节安排是否刻意巧合了些?林冲在由教头沦为罪囚之后,这个悲情男儿依然在认真做一个好囚犯,积极改造,希望重新回到主流社会。可怎么就落草为寇了呢?是什么使这一切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呢?(PPT投影展示)

那么今天我们要来探讨的是两样东西——风和雪,一起走进文本,到“风雪”中去见证悲剧逻辑力量。

三、细读推敲:字里行间觅风雪

活动一:北宋末年,沧州一座“山神庙”前发现三具无头男尸。各位同学为当时提刑官,将负责“山神庙无头男尸案”调查任务。

要求:6人一组,讨论决定其中一个或几个选题,细读文本,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基本格式如下:

真凶是谁?

                          ——“山神庙无头男尸案”调查报告  

案发背景:


现场勘查:


死者档案资料:


有关人士采访:


作案人员:


作案动机:


作案条件:


结论:


细读文本,报告预设:

真凶是谁?

                      ——“山神庙无头男尸案”调查报告  

案发背景:

风大雪紧的晚上

现场勘查:

三具无头男尸躺在雪地,其中一人被剜了心肝,附近山神庙供桌上有三个人头,分别是陆虞侯、富安、差拨,附近草料场被烧,四周有10来个火把头,草料场负责人林冲不知去向。

死者档案资料:

陆谦,原是林冲同乡好友,曾被林冲所救,与林冲结义,后因贪图富贵站在高俅这一边,多次设计陷害林冲;

富安:陆谦手下;差拨:天王堂公差

有关人士采访:

李小二:六天前,在自己小酒馆里看见了两个鬼鬼祟祟的“尴尬人”,因为“尴尬”,李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报告了林冲,林冲一听就知道那个三十来岁的男人就是陆虞候,为此,林冲还特地到街上去买了一把尖刀,街前街后找了三五日。

老军:案发日的白天,差拨带着林冲过来,交接,林冲为人很是爽快。

草料场附近酒店主人:林冲在小店吃了酒肉,还打包了一些,很有礼节,到晚迎风雪而回。

作案人员:

林冲

作案动机:

与陆谦有旧仇,在山神庙相遇,知晓陆谦等人阴谋,非置林冲于死地不可。

作案条件:

风大雪紧—身寒沽酒—途中遇庙-草厅坍塌—投宿庙中—大石靠门—知晓阴谋—雪夜复仇

结论:

整个过程,风雪无处不在。风雪既是陆谦谋害林冲的索命器,也是林冲侥幸逃脱的救命绳,风雪中林冲知晓自己已无路可退,忍无可忍,奋起杀人。

总结:风雪作用:

图片

整个过程,风雪无处不在。这里的逻辑无限地缜密,密不透风。别林斯基所说:偶然性在悲剧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这句话真可谓是说到点子上了。

陆虞侯团队在风雪夜设下惊天阴谋,想至林冲于死地,(被设计、被陷害),可是也正是借由风雪,林冲才侥幸得以逃脱,并知晓阴谋,放弃幻想,(幸逃脱,丢幻想)奋起反抗,斩杀仇敌,在这个风雪夜,我们分明看见林冲是幸运的。

四、精读探究:风雪中路在何方

但是,林冲真的幸运吗?当我们把一个人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空间的时候,有时候我们的看问题的角度和判断的标准就会发生变化。正所谓站位决定眼光。一个人往往成为时代的人质。

(一)提问:假如你是林冲,杀人后会做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表达想法。

文本内容呈现:

总结:林冲酣畅淋漓地杀了三人之后,却又不失冷静,是林冲特有的、令人窒息的冷静。虽然处在激情之中,一连杀了三个人,林冲却不是激情杀人。他的内心一点都没有乱,按部就班:先用仇人的脑袋做了祭品,再换衣服,再把酒葫芦扔了,在他扔掉酒葫芦之前,他甚至还没有遗忘那点残余的冷酒。

现实主义作品往往都离不开它的批判性,施耐庵在林冲这个人物的身上几乎完成了“批判性”的最大化,——天底下还有比林冲更不想造反的人么?

林冲,一个被逼成英雄的英雄,身处那个时代,林冲是不能不惨的,林冲不惨,不知道社会的暴戾黑暗,不知道官场的沆瀣一气;林冲是不能不反的,林冲不反,看不见百姓的水深火热,看不见顺民的走投无路。这是一个必然的结局,施耐庵借由风雪设置这样一个结局,是为了从一个侧面展现那样的社会现实——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这就是小说揭示的沉重主题。

五、升华感悟:风雪中余音深思

这就是施耐庵,他借助“风雪”为悲情林冲画像,风雪既是林冲的催命符,因为他在风雪夜被设计陷害,同时,风雪也是林冲的救命绳,借助风雪。林冲侥幸逃过一难,而“风雪夜的复仇”更是让我们热血沸腾,只是酣畅淋漓之余我们也会为小人物在大社会中无法把握命运而产生的更深的悲凉和思索。一个怎样恶的社会,能把一个个原本善良无辜的人,底线全无地摧毁揉碎,宋明之后,这样的恶是否依然顽强地存在。(PPT展示)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落在林冲身上的雪,却早已历历分明。

六、联动融通:由“风雪”而“物象”

通过本课对“风雪”的精读,我们经由“风雪” 见证了悲剧叙事在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逻辑力量——体察了风雪中的情节,环环相扣;觉知了风雪中的林冲,悲情依旧;也体悟了风雪中的主旨,因逼而反。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小说单元入选的几篇悲剧小说中,有许多看似闲笔的物象,而这些物象都是小说家叙事匠心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整合统筹这些物象之于小说叙事逻辑力量的意义。

闲笔之中的深意——

在物象见证悲剧小说叙事的逻辑力量

文本

内容

物象

叙事的逻辑力量

《祝福》

变与不变

大雪、门槛、蓝白背心

情节:环环相扣

人物:悲情依旧

主旨:环境与命运

(指向批判)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怕与不怕

风雪、大石头、葫芦

《装在套子里的人》

怕与不怕

套子

《促织》

变与不变

促织

《变形记》

变与不变

甲虫

七、课后作业

联读《祝福》与《装在套子里的人》,请从情节、人物、主题自选一角度探究“门槛”或“套子”在小说中的作用,字数5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堂所得:

一是有所夯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目中有人”。本堂课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二课时教学,在第一堂课已经梳理了林冲的命运变化轨迹等已有知识储备基础上,聚焦小说叙事艺术层面,选点“风雪”切入,从而做到长文短教;“创境”,就是教师应当;用知识开凿沟渠,引来文化清流浸润学生灵魂。这也是笔者文言文教学一直追求的境界。

二是有所质疑。阅读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思维步步深入?答案无外乎“时时有我,处处有我”。笔者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语言情境,在代入体验中助力学生体验、认知、发现和领悟。本堂课我以“风雪中林冲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为教学主线,聚集志趣,设置有代入感的问题来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如“假如你是大宋提刑官,你认为'风雪’在案件了起了什么作用”“假如你是林冲,杀人后你会做什么”等情节问题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热情,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构成了课堂的主旋律。

三是有所探究,在“风雪”中,我们见证了施耐庵严丝合缝的叙事功力,也见证了更大的矛盾冲突和更强烈的悲剧感,从而也带来更强烈的艺术震撼力。风雪,究竟象征着什么?笔者呈现了林冲生活的社会背景,至此,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了是社会大环境逼迫林冲别无选择,逼得他不得不反。

四是有所延伸,通过和学生一起深入探寻“风雪”中悲剧小说叙事的逻辑力量,激起了学生对小说中看似闲笔的物象之于小说叙事逻辑力量的意义探寻。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小说单元入选的几篇悲剧小说中,这些看似闲笔的物象,既是小说家叙事匠心和智慧的集中体现,也会是我们深切理解经典的切口,也是我们可以俯下身结合当下、结合自身感悟、实践生命的引领。

课堂遗憾:

一、本次课作为一个专题学习的精读单篇,1课时的安排仍然太少,个别环节没有让学生说透说够,仍需要合理安排教师预设的掌控与学生参与的自由度。

二、阅读教学仍需处理PPT呈现的刻板机械与原生态自由探讨之间的矛盾,教师过于迫切想引导学生的思维纵深,所以当课堂探讨陷入空白时,老师总会暴露嗜讲习气,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探究生成的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