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石鼓中学2017届高三(上)第一次模拟生物试卷(1)(解析版)

 许愿真 2016-11-03


2016-2017学年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石鼓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模拟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蛋白质是决定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

B.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生成的H2O中,氢来自于氨基和羧基

C.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通常需要另一种蛋白质的参与

D.蛋白质的基本性质不仅与碳骨架有关,而且也与功能基团相关

【考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

【分析】1、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如下:

clip_image002

2、蛋白质clip_image004多肽.

【解答】解:A、细胞膜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蛋白质,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tRNA,A错误;

B、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生成的H2O中,氢来自于氨基和羧基,B正确;

C、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需要蛋白酶催化,而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正确;

D、结构决定功能,蛋白质的碳骨架和功能基团都影响蛋白质的结构,故蛋白质的基本性质与碳骨架和功能基团都相关,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蛋白质水解过程,要求考生识记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能写出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并据此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

C.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D.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

【考点】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

2、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3、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4、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

②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解答】解:A、溶酶体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而核糖体是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A错误;

B、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B错误;

C、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其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C正确;

D、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也能合成ATP,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物质运输的方式、光合作用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各结构和功能、明确物质运输方式和特点、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3.下列实验都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有关实验现象描述合理的是( )

实验标号

实验名称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观察植物细胞的

质壁分离和复原

镜检1:几乎整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呈紫色;

镜检2:不同细胞质壁分离的位置、程度并不一致

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菠菜叶表皮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人口腔上皮细胞具有细胞核和核糖体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洋葱根尖伸长区细胞长,液泡大;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多数细胞中呈紫色的染色体形态清晰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

动态变化

酵母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细胞核,液泡和线粒体的形态、数目清晰可见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考点】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细胞观察实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有关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A、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时,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液泡大,占据整体细胞体积的绝大部分,呈紫色,不同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小不同,质壁分离的位置、程度并不一致,A正确;

B、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时,不能观察到核糖体,B错误;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洋葱根尖伸长区细胞高度分化,细胞长,液泡大,分生区细胞分化程度低,呈正方形,染色体经龙胆紫染色后呈紫色,形态清晰,但少数细胞处于分裂期,呈紫色,C错误;

D、线粒体需染色后才能观察到清晰的形态,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等实验,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材、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

4.下列用鲜菠菜进行色素提取、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应该在研磨叶片后立即加入CaCO3,防止酸破坏叶绿素

B.层析完毕后应迅速记录结果,否则叶绿素条带会很快随溶液挥发消失

C.即使菜叶剪碎不够充分,也可以提取出4种光合作用色素

D.为获得10ml提取液,研磨时一次性加入10mL乙醇研磨效果最好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1、色素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几种化学物质的作用:

(1)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

(2)层析液用于分离色素.

(3)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

(4)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解答】解:A、CaCO3可防止酸破坏叶绿素,所以可在研磨前加入少许CaCO3,A错误;

B、层析完毕后应迅速记录结果,否则叶绿素条带会因色素分解而消失,但不会随层析液挥发而消失,B错误;

C、即使菜中叶剪碎不够充分,也不明显影响研磨,且色素含量并没有减少,所以仍可提取出4种光合作用色素,C正确;

D、由于研磨时乙醇挥发,故为获得10ml提取液,研磨时应加入多于10mL乙醇,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5.在适宜反应条件下,用白光照射离体的新鲜叶绿体一段时间后,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红光或绿光照射.下列是光源与瞬间发生变化的物质,组合正确的是( )

A.红光,ATP下降 B.红光,未被还原的C3上升

C.绿光,[H]下降 D.绿光,C5上升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光反应过程是水光解产生好氧气和ATP,暗反应需要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光合色素吸收绿光极少.

【解答】解:在适宜反应条件下,用白光照射离体的新鲜叶绿体一段时间后,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红光,光反应增强,产生的还原氢和ATP速率加快,三碳化合物还原加快,而二氧化碳固定速率暂时不变,因此三碳化合物减少,五碳化合物含量增加.

如果在适宜反应条件下,用白光照射离体的新鲜叶绿体一段时间后,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绿光光,光反应减弱,产生的还原氢和ATP速率减慢,三碳化合物还原减慢,而二氧化碳固定速率暂时不变,因此三碳化合物增加,五碳化合物含量减少.

A、如果改用红光,ATP会增加,A错误;

B、如果改用红光,被还原的C3下降,B错误;

C、如果改用绿光,由于色素几乎不吸收绿光,因此还原氢数量下降,C正确;

D、如果改用绿光,由于色素几乎不吸收绿光,光反应不能进行产生还原氢和ATP,三碳化合物还原形成五碳化合物受阻,而二氧化碳固定短时间内仍然进行,因此五碳化合物含量减少,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关系,学会应用相关知识分析环境因素变化对各种中间产生含量的影响.

6.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会出现分裂、分化等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的有丝分裂对生物性状的遗传有贡献

B.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是未经分化的细胞

C.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通过组织培养可将植物叶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

【考点】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细胞的分化.

【分析】1、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2、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

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3.细胞分化的理解:(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多个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一系列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特征: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不可逆性.

(3)意义: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4)原因: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解答】解:A、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有丝分裂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A正确;

B、造血干细胞是已分化的细胞,只不过分化程度低,B错误;

C、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

D、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故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将植物叶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识记细胞分化、有丝分裂及植物组织培养等基础知识.

7.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2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体

B.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

C.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D.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比红花植株的多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题意: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即红花:白花比例接近9:7;又由于“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该杂交相当于测交,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由此可以确定该对表现型由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并且A_B_表现为红花,其余全部表现为白花.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白花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A_bb、aaB_、aabb,即F2中白花植株基因型有5种,有纯合体,也有杂合体,A错误;

B、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得到的F1(AaBb)自交,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B错误;

C、由于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C错误;

D、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有5种,而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只有4种,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干中比例确定该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同时确定不同表现型的基因型,再结合选项准确判断.

8.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解: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错误;

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一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错误;

C、T2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需先标记细菌,再标记噬菌体,C错误;

D、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行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9.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下,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06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Ⅱ4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clip_image008

C.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

D.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分析甲病:Ⅱ3与Ⅱ4正常而儿子Ⅲ7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故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

分析乙病:由于Ⅱ1和Ⅱ2个体不患乙病,而Ⅲ1患乙病,所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Ⅲ1患乙病,而父亲不患乙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

【解答】解:A、根据分析,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Ⅱ4的基因型为bbXAY,Ⅲ5正常,Ⅱ4患乙病,Ⅲ7患甲病,所以Ⅲ5的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因此两者基因型一定不同,B错误;

C、由于Ⅲ7患甲病,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基因型为XaXaY,其父亲为XAY,所以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C正确;

D、Ⅱ3与Ⅱ4的基因型分别是BbXAXa和bbXAY,所以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2×4=8种基因型和2×2=4种表现型,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及提供信息判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都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B.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

C.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D.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A、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一般不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

B、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的性状,B错误;

C、用光学显微镜能直接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变异和结构变异,但是不能观察到基因突变,C错误;

D、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1.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形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 C.42% D.21%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解答该题的基本思路是先计算出两个种群合并成一个种群后的基因频率,然后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自由交配后代特定的基因型频率.

【解答】解:由于两个种群的个体数相同,因此两个种群合成一个种群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是A=(80%+60%)÷2=70%,a=(20%+40%)÷2=30%,由题意知,该种群非常大、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影响,因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所以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2×A×a=2×70%×30%=42%.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遗传平衡定律的实质和应用,对于遗传平衡定律的理解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2.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B.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用于供能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运动员运动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主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低级反射活动要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2、当人体大量失水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3、血糖浓度过高,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增加,加速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其中一部分葡萄糖转化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当血糖浓度过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肌糖原不能分解形成葡萄糖,可以直接被骨骼肌分解利用.

【解答】解:A、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A错误;

B、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运动员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用于供能,B正确;

C、起脚射门是神经与肌肉协调的结果,C正确;

D、运动员的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血糖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神经调节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13.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考查了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

【解答】解:A、激素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A正确;

B、动物的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B正确;

C、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需要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正确;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体液调节相关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难度适中.

14.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在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题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当鹰迁入并在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

【解答】解:A、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不可流向生产者,B错误;

C、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

D、鹰的迁入不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能量依然按照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能结合所需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瘤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

clip_image010

细胞免疫过程:

clip_image012

【解答】解:A、抗体存在于细胞外液,只能消灭细胞外的抗原,A错误;

B、抗体抵抗病毒属于特异性免疫,溶菌酶杀灭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Rous肉瘤病毒是病毒致瘤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有关,C错误;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特异性免疫过程.

16.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种间关系.

【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遗传特征和空间特征.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群落的演替.

【解答】解:A、该灌木空间结构的改变即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项正确;

B、这种改变只是灌木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过程,B项错误;

C、大灌木在空间上的均匀分布是个体的所需的空间较大,相互之间种内竞争的结果,C项正确;

D、幼小和小灌木的集群分布,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有关,D项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空间特征、群落的演替和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持续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后,通过负反馈调节能够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A正确;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有能量输入和散失,B错误;

C、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生态系统的功能;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掌握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8.在前人进行的下列研究中,采用的核心技术相同(或相似)的一组是( )

①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②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

③用T2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④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细胞染色,观察核酸的分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诱变育种.

【分析】1、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2、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4、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可使DNA呈绿色,吡罗红可使RNA呈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的结果是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解答】解:①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②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

③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用T2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④采用颜色鉴定法用甲基绿和呲罗红对细胞染色,观察核酸的分布.

所以,①③采用的都是同位素标记法.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诱变育种、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等相关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用的材料是否合适、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二、非选择题:共39

19.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BTB的弱碱性溶液颜色可随其中CO2浓度的增高而由蓝变绿再变黄.某同学为研究某种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用少量的NaHCO3和BTB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溶液变成浅绿色,之后将等量的绿色溶液分别加入到7支试管中,其中6支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水草,另一支不加水草,密闭所有试管.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见下表.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7

水草

距日光灯的距离(cm)

20

遮光*

100

80

60

40

20

50min后试管中溶液的颜色

浅绿色

X

浅黄色

黄绿色

浅绿色

浅蓝色

蓝色

*遮光是指用黑纸将试管包裹起来,并放在距日光灯100cm的地方.

若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50min后1号试管的溶液是浅绿色,则说明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由 引起的;若1号试管的溶液是蓝色,则说明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 (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

(2)表中X代表的颜色应为 (填“浅绿色”、“黄色”或“蓝色”),判断依据是 .

(3)5号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在照光前后没有变化,说明在此条件下水草 .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据表分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该实验的自变量有装置距日光灯的距离(即光照强度)、有无水草、是否遮光,因变量是水体的CO2浓度变化,据此作答.

【解答】解:(1)本实验中,50min后1号试管的溶液是浅绿色,则说明环境不影响试管内溶液CO2浓度变化,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生理活动)引起的;若1号试管的溶液是蓝色,则说明环境能导致试管内溶液CO2浓度下降,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不可靠的.

(2)2号管遮光条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不消耗二氧化碳,其二氧化碳浓度高于3号试管,黄色应该比3号管更深,故2号管的颜色应为黄色.

(3)5号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在照光前后没有变化,说明在此条件下水草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不可靠的

(2)黄色 水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溶液中CO2浓度高于3号管

(3)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吸收与释放的CO2量相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探究,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能力;分析曲线图、表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计算能力;实验探究与分析能力.

20.人体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对各种应激刺激(如寒冷刺激、病菌入侵等)做出反应.

(1)某人全身突然被冰水浇湿,躯干、四肢的骨骼肌会产生战栗,此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在该过程中皮肤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以 的形式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并 在完成信号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2)受寒冷刺激后,人体通过如图所示途径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以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基中激素A、B分别是 、 ;过程①的调节机制称为 .

clip_image014

(3)儿童按计划免疫拉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机体会产生抗体、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等.此后当外界结核杆菌侵入机体,机体启动特异性免疫,一方面由 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体液免疫;另一方面进行细胞免疫,主要过程是: ,并与宿主细胞结合导致其裂解死亡.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称为细胞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温调节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的,并在突触处完成信号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根据图形分析:图中A表示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肾上腺激素,图中向右为分级调节,向左为负反馈调节,据此答题.

【解答】解:(1)体温调节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而四肢的骨骼肌产生战栗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的,并在突触处完成信号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2)图中a表示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肾上腺激素,图中向右所示的激素分泌调节为分级调节,过程①的调节机制称为负反馈调节.

(3)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的;T细胞是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该过程是细胞的编程性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故答案为:

(1)脊髓 局部电流 突触

(2)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肾上腺激素 负反馈调节

(3)浆细胞 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凋亡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生命活动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免疫,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21.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 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 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 点; 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 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 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 保护.

clip_image016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已知曲线P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相等,没有改变;甲乙两条曲线的A、F点与P曲线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在P曲线以上表示种群增长了,以下表示减少,据此答题.

【解答】解:(1)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调查芦苇等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

(2)据图分析已知,甲曲线上B点在曲线P以上,表示种群增长了;乙曲线F点与P曲线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Nt小于a时,甲曲线在P曲线以下,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甲更容易消亡.

(3)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所以恢复生态系统首先应增加生产者 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 稳定性增强.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故答案为:

(1)水平 样方

(2)B F 甲

(3)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

【点评】本题涉及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首先要曲线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进行对比,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22.鳟鱼的眼球颜色和体表颜色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现以红眼黄体鳟鱼和黑眼黑体鳟鱼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正交和反交结果相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在鳟鱼体表颜色性状中,显性性状是 .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鳟鱼的基因型是 .

(2)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自合定律,理论上F2还应该出现 性状的个体,但实际并未出现,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 的个体本应该表现出该性状,却表现出黑眼黑体的性状.

(3)为验证(2)中的推测,用亲本中的红眼黄体个体分别与F2中黑眼黑体个体杂交,统计每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性状及比例.只要其中有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 ,则该推测成立.

(4)三倍体黑眼黄体鳟鱼具有优良的品质.科研人员以亲本中的黑眼黑体鳟鱼为父本,以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鳟鱼为母本进行人工授精.用热休克法抑制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排出极体,受精卵最终发育成三倍体黑眼黄体鳟鱼,其基因型是 .由于三倍体鳟鱼 ,导致其高度不育,因此每批次鱼苗均需重新育种.

clip_image018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以红眼黄体鳟鱼和黑眼黑体鳟鱼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正交和反交结果相同,说明是核遗传;实验结果为9:3:4,是9:3:3:1的特殊情况,说明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解答】解:(1)孟德尔把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所以在体表颜色性状中,黄体为显性性状.亲本均为纯合子,颜色中黑眼为显性性状,所以亲本红眼黄体鳟鱼基因型为aaBB.

(2)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会出现性状重组,则还应该出现红眼黑体个体,但实际情况是这种双隐性aabb个体表现为黑眼黑体.

(3)亲本红眼黄体基因型为aaBB,黑眼黑体推测基因型为aabb或A﹣bb,若子代全部表现为红眼黄体即说明有aabb.

(4)父本为黑眼黑体鳟鱼,基因型是AAbb,配子应为Ab,母本为红眼黄体,热休克法法抑制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即配子为aaBB,形成黑眼黄体,两对均是显性性状,所以三倍体鱼的基因型为AaaBBb.三倍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难以形成正常配子,所以高度不育.

故答案为:

(1)黄体(或黄色) aaBB

(2)红眼黑体 aabb

(3)全部为红眼黄体

(4)AaaBBb 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难以产生正常配子

【点评】本题考查遗传规律、染色体变异和多倍体育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计算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选做题(只做一题)[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23.根据下面的实验装置图(图甲、乙)和果酒的生产工艺流程简图(图丙)回答问题:

clip_image020

(1)图甲所示装置可用于提取 (填“橘皮精油”、“玫瑰精油”或“胡萝卜素”).

(2)制作果酒时可选用图乙的装置.为适当提高果酒的生产速率,进气口应 ;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这样做的原因是 .

(3)图丙为樱桃果酒生产工艺流程简图,其中冲洗的目的是 .樱桃榨汁前需要除去果柄,此操作是在冲洗之 进行的.为了提高樱桃的出汁率,在压榨前可加入一定量的 酶.

(4)若是从混杂的微生物中分离酵母菌应使用 培养基.从微生物培养的角度分析,樱桃果汁能够为酵母菌的生长提供水、无机盐和 .

(5)樱桃果酒制作是否成功,发酵后可在酸性条件下用 溶液来鉴定.在酒精发酵旺盛时,醋酸菌 (能、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成醋酸,乳酸菌 (能、不能)将乳酸分解CO2和水.

【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

【分析】分析甲图:图甲是蒸馏法提取植物芳香油的装置图,适于对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能随水蒸气一同蒸馏的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分析乙图:图乙是制作果酒的装置,加入原料后先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后再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弯管起排气和防止污染的作用.

分析丙图:图丙为果酒生产工艺流程简图,为防止被微生物污染,应在冲洗水果后再去除果柄,榨汁时加入果胶酶可提高出汁率.

【解答】解:(1)图甲是蒸馏装置,应是提取玫瑰精油的装置,橘皮精油提取用压榨法,胡萝卜素提取用萃取法.

(2)为适当提高果酒的生产速率,进气口应先打开让酵母菌进行繁殖,然后关闭可以发酵产生酒精,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这样做的原因是既可以放气,又可防止污染.

(3)樱桃果酒制作中冲洗的目的是洗去浮尘;除去果柄应在冲洗之后,以防止被微生物污染;为了提高出汁率应加入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分解细胞壁,同时还可以提高澄清度.

(4)若是从混杂的微生物中分离酵母菌应使用选择培养基,即抑制一些微生物的生长,只允许一种或一类微生物生长,作为培养基要提供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

(5)酒精的检测可以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进行检测,如果出现灰绿色说明有酒精的产生;在酒精发酵旺盛时,因为是厌氧条件而醋酸菌是需氧型微生物,此时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成醋酸;乳酸菌是厌氧型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能将乳酸分解CO2和水.

故答案为:

(1)玫瑰精油

(2)先打开后关闭 既可以放气,又可防止污染

(3)洗去浮尘(类似答案可酌情给分) 后 果胶

(4)选择 碳源、氮源

(5)重铬酸钾 不能 不能

【点评】本题结合装置图和流程图,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24.长期以来,香蕉生产遭受病害的严重威胁,制约了其发展.目前,随着转基因抗病香蕉基因工程技术的日趋成熟,为培育抗病香蕉品种开辟了新途径.转基因抗病香蕉的培育过程如图所示,质粒上有Pst I、Sma I、EcoR I、Apa I等四种限制酶切割位点.请回答:

clip_image022

(1)构建含抗病基因的表达载体A时,应选用限制酶 ,对 进行切割.

(2)培养基中的卡那霉素会抑制香蕉愈伤组织细胞的生长,欲利用该培养基筛选已导人抗病基因的香蕉细胞,应使基因表达载体A中含有 ,作为标记基因.

(3)能使抗病基因在香蕉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调控序列是: (填字母序号).

A.启动子 B.终止子 C.复制原点 D.标记基因

(4)将目的基因导人植物细胞常用方法有多种,图中所示方法为 .

(5)欲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成功,可采用的技术 .

(6)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将导入抗病基因的香蕉组织细胞培育成转基因植株.香蕉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除了含有一定的营养物质外还必须含有 等植物激素,它们会在 (填图中标号)阶段发挥作用,同时 (填图中标号)阶段还需要给予一定光照.

(7)从香蕉组织块到获得转基因抗病香蕉试管苗的过程中,需经过 .(填数字)

①无丝分裂 ②有丝分裂 ③减数分裂 ④原代培养 ⑤传代培养

⑥植物体细胞杂交 ⑦细胞融合 ⑧脱分化 ⑨再分化.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

【分析】1、分析图解:根据图示,SmaⅠ限制酶的切割位点位于目的基因上,选用限制酶切割时不能破坏抗病基因,所以应选用PstⅠ和EcoRⅠ对含有抗病基因的DNA和质粒进行切割.

植物基因工程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图中①表示脱分化,②表示再分化,并且该过程中只进行有丝分裂.

2、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DNA序列,是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控制基因表达(转录)的起始时间和表达的程度.

终止子是给予RNA聚合酶转录终止信号的DNA序列.

3、目的基因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

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

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解答】解:(1)从图可看出,只有PstⅠ、EcoRⅠ两种酶能保持抗病基因结构的完整性,所以构建含抗病基因的表达载体A时,应选用限制酶PstⅠ、EcoRⅠ两种酶,对抗病基因的DNA和质粒进行切割.

(2)卡那霉素能抑制香蕉愈伤组织细胞的生长,欲利用该培养基筛选已导入抗病基因的香蕉细胞,应使基因表达载体A中含有抗卡那霉素基因,以此作为标记基因.

(3)启动子和终止子能启动目的基因的转录与终止,是使抗病基因在香蕉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调控序列.

(4)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图中采用的是最常用的农杆菌转化法.

(5)检测转基因生物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采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成功产生相应的蛋白质,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6)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需要的植物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①脱分化和②再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在②再分化过程中需要给予一定的光照,利用芽的分化.

(7)从香蕉组织块到获得转基因抗病香蕉试管苗的过程中,需经过②有丝分裂、⑧脱分化、⑨再分化.

故答案为:

(1)PstⅠ、EcoRⅠ含抗病基因的DNA、质粒

(2)抗卡那霉素基因

(3)AB

(4)农杆菌转化法

(5)抗原﹣抗体杂交

(6)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①和②②

(7)②⑧⑨

【点评】本题考查了植物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分析图解判断使用的限制酶种类,原则是不能破坏目的基因;识记基因结构中启动子和终止子的生理作用;识记目的基因检测与鉴定的方法;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及细胞的分裂方式,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难度不大.

2016年10月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