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爹妈哥哥都比自己出名N倍的悲催王爷(4)

 青梅煮茶 2016-11-03

第七章 又见皇位


虽然刘武小弟生气哥哥的说话不算数,刘启不高兴弟弟惦记自己家皇位,窦老太心里向着小儿子又怕大儿子不高兴,各有各的想法。至少矛盾暂时还是被化解了。


可是一波才平一波又起。本来刘小弟都不打算惦记哥哥的皇位了,可是皇位这时候又跳出来在刘小弟眼前晃悠,把刘小弟的口水重新勾搭出来了。




刘启立了自己大儿子刘荣为太子,本来日子可以平平稳稳的过了,可是没想到却出了意外的变化。刘荣本来是个乖孩子,忠厚善良,学习成绩也不错,刘启还是挺喜欢他的。可是谁知道刘荣的老妈栗姬却是没有政治头脑的人,以为儿子是太子就十拿九稳了,结果得罪了皇帝的老大姐长公主刘嫖,再加上后宫里其他姬妾的合力打击,本来就不太喜欢栗姬蛮横的刘启把刘荣给废了。太子之位空了出来。(话外音:刘启这家伙三番五次的空出继承人的位置,严重怀疑他故意挑逗刘小弟,这搁谁老是看见自己特想要的东西在自己眼前晃来晃去,不想伸手抓过来啊?)


刘武正在梁园里和羊胜公孙诡等人喝酒玩乐,听到长安传来太子被废的消息。刘武的小心肝忽然像被抓了一把似的又疼又痒,暗自琢磨着,你说这皇位本来自己都打算放弃了,偏偏这时候又跑出来了馋我,我是争取还是不争取啊,真是闹得慌。


这时梁王身边的羊胜公孙诡听了消息又见到刘武的样子,心里不禁高兴起来。他们俩是七国之乱后才来的梁国的,虽然梁王非常宠信,赏给高官厚禄从不眨眼,但是两人一直也没啥业绩。而韩安国来得早,又是打过睢阳保卫战又是跑去当使者,连太后皇上都很看重他。自己拿什么去跟人家比地位比资历啊。这次终于有机会让自己一展身手了,要是梁王能够坐上皇帝的大位,那这拥立之功可是韩安国怎么也比不了的。


于是俩人就开始展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刘武,将前景描述的天花乱坠,皇位手到擒来。本来刘武自己心里就痒痒,再加上这俩人的撺掇,终于决定自己要再为这馋人的皇位努力一把。


要争取皇位,最有力的帮手和靠山当然是自己老妈了,于是刘武毫不犹豫收拾好东西就带着羊胜公孙诡在内的智囊团又奔向了长安。话说刘武这人其实还挺喜新厌旧,这里说的不是对美人,而是对才子。韩安国立了这么多功,以前刘武也是很倚重他的。最近新来了羊胜公孙诡,刘武喜新厌旧的就把韩安国忘在了脑后,要不是窦太后和刘启坚持,连本该是韩安国的梁国内史都得被刘武送给公孙诡羊胜这俩人。


刘武进了京,第一项任务当然是打探情况,确认太子刘荣被废的消息。然后杀奔老娘的寝宫让老娘跟哥哥说把皇位传给自己,这事老娘出马,一个顶俩。


窦老太看见宝贝儿子,喜欢的不得了,她早知道自己孙子被废的消息了。看到刘武一来,老太太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老太太又召开一次家宴(此曾相识的镜头,刘启从此肯定很痛恨家宴)。宴请的对象当然是自己俩儿子。又是套话的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窦老太看着气氛还挺融洽的样子,便借机对景帝说:“前朝殷周两代,对自己家人都是很亲近,很尊敬的,哪天我如果不行了,这个弟弟,我就托付给你了。”不知道汉景帝是没明白老娘的话里有话,还是心里明白不好驳老娘的面子,反正当时就跪下答应了,说:“这个儿臣一定谨记在心。”太后一听,这启儿俨然是答应了百年后让小武继承大统?老太太顿时高兴得心花怒放,刘武也没想到居然这么顺利,大家开心的一直吃到酒足饭饱才散了。这窦老太是回去踏踏实实睡个安稳觉了,刘武铁定是兴奋的睡不着。而刘启最郁闷,他实在没心情睡,想想要是真把皇位传给刘武,那自己儿子怎么办?刘武以后是传给他自己的儿子还是我儿子?刘启越想越不是滋味,一夜辗转反侧,第二天就急忙召集几个重要大臣来商议这个问题。


其实把皇位传给刘武这事确实是挺不靠谱的,毕竟只有商代是兄终弟及制,从周开始,历朝历代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即传位给自己正妻最大的儿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其他的儿子,或者也有立个大臣公推贤明有能力的,叫立贤。传给弟弟这不是历史的倒退嘛?何况这样也很危险,容易引起矛盾。


所以这班大臣一听这个主意就连连摇头。这些官员们平时由于政见不同或者性格相异,拉帮结派,互相口诛笔伐之类时有发生,难得在这件事上团结一致,全部反对立刘武为储君。


不过除了上述历史原因祖宗立法原因(刘邦奠定的传给自己亲儿子的规矩)种种原因外,还有一个大家看得清楚却不方便明说的原因,就是如果刘武真作了皇帝,以他的性格,他手底下那些幕僚们,肯定会取这些人的位置而代之,大家只能卷铺盖卷滚蛋,运气差一点说不定连小命都难保。


刘启听见大家如此一致的反对,暗暗的松了一口气。心想,老娘、小弟,我对不住你们了,别怪我自私,谁不想着自己儿子啊。眼下看,这事这些大臣们的激烈反对,想来老娘这关我是不必亲自去了。


本来一想到怎么能说服老娘不再坚持要刘武当储君刘启就头疼。因为这事不光是因为孝顺,汉代的太后们权力很大,否则当年吕后怎么能那么嚣张。很多事情刘启都要看老娘脸色的。现在把这个任务推给大臣们,自己就不用直接挑战老娘的眼泪了。想得兴高采烈的刘启赶紧一脸苦相的抱怨自己已经答应了太后,太后肯定坚决支持梁王,自己说服不了云云,顺水推舟的让大臣们奔老娘的寝宫去了。


这班大臣带着满脸的忧国忧民和激愤来拜见窦老太。虽然大家心里都知道一定要阻止梁王当储君这个事,可是真到了太后面前,都有点犯憷,这时候也就一个人面无惧色,叩见太后之后就滔滔不绝的说了起来。毫无疑问,这个人只能就是袁盎了,不论胆识、资历、智谋还是口才,也就袁盎敢冒这个头,因为太后也会给袁盎几分面子。


袁盎没有直接指责太后偏宠幼子,无视祖宗规矩。这样直接大骂的恐怕也不是袁盎了。他知道太后虽然宠爱梁王,但并不是一个昏聩无能自私的老太太,窦太后到底也是一代明君文帝的皇后,大汉的太后,再怎么样还是江山社稷第一位的。所以要想说服太后,一定要以威胁到大汉江山的安危入手,只要吓唬住了老太太,梁王再怎么闹腾,也就没什么用了。




于是袁盎直接就给窦太后讲起故事来,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嗯,其实也不太久,就春秋时期。有一个宋国国君,这个国君叫子力,人称宋宣公。这个国君就非常的无私,没有把国君的位子传给儿子,而是给了自己弟弟,弟弟自然很高兴。本来一家人都和和美美的算是皆大欢喜了。可是故事的结局总是不美好的,等宋宣公和他弟弟都死了以后,出现问题了,两人的儿子都想当国君,谁也不肯让谁,这个说你爸爸的位置还是我爸爸传给他,现在应该还给我了,那个说,现在的国君是我爸爸,他当然应该传给他儿子就是我,你爸爸以前就愿意传给我爸爸,那是他的事。这么吵来吵去的结果当然是儿子们互相争斗,宋国大乱,三个国君连续死于非命。


窦老太听完故事,什么话也没说,一直沉默着。袁盎也没有继续说话,他在等着窦太后回味,他还是相信这个老太太能够了解他说的用意。果然,就这样鸦雀无声了许久之后,老太太开口了“也罢,你们回去吧,我让梁王也回去,长安不是他呆的地方。”包括袁盎在内的所有人长舒一口气,鱼贯而退。


此时,刘武小弟可还正满心欢喜,因为上次老哥都答应母后的嘱托了,是不是过阵子就该宣布我为储君了。他正美滋滋的等着好消息,忽然听人传报老娘派人来了,他激动得跳了起来,琢磨着,是不是大哥准备要宣布了?老娘赶紧派人提前通知我一下?赶紧命人宣来人进来,结果刘小弟是当然的失望了,他等来的不是老娘通知他明天哥哥要宣布他做储君,而是老娘给他的逐客令,还暗示让他安分一下,别胡思乱想。刘武这一颗雀跃火热的心被泼了一盆冷水,顿时滋滋直响,气直往上冒。这被宠坏的孩子什么时候见过老娘这么绝情啊,伤心了,立刻带着手下离开了长安。


可是回到梁国之后,刘武心里还是很闹得慌,他就不明白了,怎么都说好了的事,老妈跟哥说了,大哥也答应了,莫名其妙就变成了这样。不行,我得搞明白这到底咋回事。于是查来查去,终于打听出来了,本来皇上是同意了,结果一帮大臣拦着死活不让,然后还跑到太后那把太后也说动了。那个号称告老回家养病的袁盎,就是他带头把太后给说服了。


刘武这次终于搞明白了,合着不是我哥哥不愿意给,也不是我娘不疼我了,原来是你们这帮家伙搞鬼,尤其是袁盎那个老头,你说你那么大岁数不老老实实家待着,跑出来捣什么乱啊?我的皇位就这么跑了。刘武越想越气,想着怎么能出了这口恶气。


这时他现在最宠爱的两人,羊胜、公孙诡看出刘武的郁闷来了。他们心里也郁闷,要不是这帮家伙捣乱,梁王一当上皇帝,自己就是皇上身边最得意的大臣了,这自然要比梁王的门客要威风多了。可是现在,啥也没有了,自己这满肚子的计谋和才华都没地方使啊。哼哼,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撺掇梁王把那帮老家伙杀了,一来给大家出出气,二来杀了之后自然阻力就消除了。说不定我们都还有机会。


这两人相视一笑,便把这个馊主意推荐给了刘武。刘武这娃从小被宠坏了,干什么都无所顾忌,也从不深思熟虑,觉得合自己心思就干。他爱才是真爱才,就是没想好什么样的才该爱,什么样的才不该爱。结果满肚子怒火的刘武一听这主意,不错,挺出气的,就这么着吧。


于是三人就忙乎起来,赶紧着手联系江湖侠客、杀手之类的人物。花重金雇他们去刺杀长安那些反对刘武当储君的大臣,尤其是袁盎,一定要杀掉。刘武是恨死了袁盎,唯恐杀不死他,安排了好几拨人去杀他,直到袁盎死了为止。


这厢忙乎的热火朝天,长安那边暂时还安安静静的。那些官员们终于放心了,不用担心自己丢饭碗了,还为大汉朝做了一件好事。个个放宽了心,按部就班的上朝下班回家。谁也没想到梁王居然这么大胆子,会干出这种事来。


袁盎也是一样,他自己虽然智谋超群,胆识过人,也没想到梁王竟然会如此,因为毕竟杀了他们这帮大臣对他夺皇位除了出气一点好处都没有。谁知刘武偏偏就干出来了。


于是当袁盎碰到第一拨杀他的刺客时,他万万没想到梁王会派人来刺杀他,当然他没猜到开头,自然更猜不到结局了。


袁盎在家休养,忽然有人求见,袁盎接待了。袁盎一见到就打了个冷战,此人目光如炬,一身杀气。他还没回过神来。来人自己表明了身份:“我奉梁王之命,来杀你。”袁盎惊骇万分,还没来得及出声,刺客便接着说,“但是我不会杀你,你是个忠厚长者,是个好官。不过你要小心,后边等着杀你的还有十多拨。”


说完这两句话,刺客竟然扭头就走了。留下袁盎愣在当场,自己当官这么多年,又喜欢结交三教九流,今天这样的事还是第一次遇到,一向淡定的他也不禁也些惶恐了。


原来刘武请的这个刺客竟然还是个很有原则的侠客,这个人怕误杀好人,向不少人打听,袁盎这人怎么样?结果所有人异口同声的说袁盎是个大好人,是国家栋梁之才的。这个刺客不想杀害好人,便决定拜访一下袁盎,顺便提醒他小心提防其他刺客。


刺客走了很久,袁盎才回过神来,心里七上八下的很不舒服。紧接着家里又接二连三地发生了许多怪事,袁盎总觉得不详。他到底也是一个普通人,听说有人要杀他,非常烦躁不安,便决定去算一卦,看看自己这是不是能逃过这次危机。结果袁盎没想到,刘武想让他死的心如此迫切,第一拨刺客才离开不久,第二拨刺客就出现了,就在袁盎算卦回府的路上。


美德是个无比珍贵的东西,尤其是对行走江湖刀头舔血的刺客们来说,重金之下还能坚持原则的人太少了。袁盎遇到了一个真正的侠客,恐怕很难再碰到第二个。不知道袁盎面对刺客时作何感想,总之,这个汉代名臣就这么不甘的被杀掉了。


然而这只是个序幕,就在随后的几天中,当时和袁盎一起进宫见窦太后的官员们,全部被刺身亡。这次惊天血案顿时引起轩然大波。毕竟这是堂堂长安城,天子脚下,竟然有人如此胆大妄为。景帝刘启自然非常愤怒,高度重视,责令一定要彻底追查。


事实证明,刘武不是当犯罪分子的材料,对毁灭证据太不在行了,请的那些刺客也是不太专业。结果查来查去,顺藤摸瓜,就查到刘武头上了。当然了查案的人不敢直接说刘武是幕后黑手,那个年代流行为尊者讳,领导干部是不会犯错误的,犯了错误也是下属的错。于是审查最后的目标就锁定在刘武的两个宠臣羊胜和公孙诡身上。


结果汇报到刘启那后,刘启知道这事是小弟手下做的,心里滋味很复杂,既愤怒又惋惜,毕竟失去了这么多朝廷的栋梁,但更多的或许还是窃喜和释然。闹到了这个地步,刘武恐怕是没有什么再跟自己儿子抢皇位的可能了。毕竟老娘虽然宠他,却不糊涂。


心里百转千回,刘启脸上却好不动声色,只是传下令去,务必将羊胜公孙诡二人捉拿归案。


此时的刘武已经得到了消息,本来满心高兴自己报了仇解了恨,没想到这么快就追查到梁国来了。刘武虽然算不上聪明,到底还是心疼手下人的主子。没狠毒的将两人推出去挡罪,而是藏进自己的宫里加以保护。


结果景帝的使者和梁国的官吏大家一起搜捕了一个多月也没见到两人的踪迹。要是能搜到才奇怪,梁王的王宫谁敢搜。眼看着这件事毫无进展,众多官员面面相觑也毫无办法。毕竟还是有聪明人,韩安国想到,如此大规模搜捕都找不到两个人,只有一个人可能知道他们的下落,那就是梁王。谁都知道,梁王是多么宠爱信任这两个人,何况大家心知肚明,暗杀大臣这件事必定是梁王授意去办的。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梁王把他俩藏匿起来了。


于是内史韩安国和梁相轩丘豹对视一眼,拔腿奔向梁王的寝宫。


刘武听说俩人来拜见自己,心里知道肯定是为了搜捕羊胜公孙诡的事而来,忙装的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宣两人晋见。


只见韩安国和轩丘豹走进殿里,就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又哭得泣不成声了(为什么说又?)韩安国直起身,向前跪行了几步,对着刘武深深一礼,“大王,臣求您赐一死!如果君主受辱,做臣子的就是死罪,大王身边没有贤德的臣子,以至于造成如今的这混乱的局面,羊胜和公孙诡现在也没有找到,都是臣无能,请大王赐臣一死!”说完韩安国就埋下身,伏在地上。刘武呆住了,忙问“爱卿何出此言啊?”韩安国抬起头,脸上的清泪已经滚滚的滴落到了地上,接着说:“大王,您觉得是您和当今皇上亲,还是高祖与太上皇,皇上与临江王更亲?”刘武很奇怪,韩安国是考验我智商吗?这还用问?回答:“这当然是我没有他们更亲近。” 安国说:“太上皇、临江王之与高皇帝、皇上都是父子的关系,但是高祖说‘拿着三尺宝剑夺得天下的人是我’。所以太上皇始终无权过问政事,只居住在襟阳官中。而临江王,是皇上的太子,却因其母一言出错,被废除了临江王的爵位;又因宫垣之事,终于自杀于中尉府。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治理天下总不能因私而害公。俗语有云:‘虽然有亲父,岂知他不会是虎呢?虽然有亲兄,岂知他不会变成狼呢?’现在大王贵为诸侯王,却听信一个奸臣小人的谗言,做出违反律条,触犯皇上禁忌的事。 现在当今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用法令来对付您。可是您想想,为了您的事,太后在宫中日夜担忧哭泣,希望大王能知道自己的错误,可是犬王却始终不能觉悟。万一太后驾崩,大王您还能依靠谁呢?”话尚未说完,孝王已经痛哭流涕。毕竟孝王与母亲的感情最深厚,提到这些,刘武开始自责自己的不孝,也为自己的任性行为后怕起来。他从没想过这些,仗着母亲的宠爱,大哥的纵容,自己一直是为所欲为。直到此时他才明白,原来自己竟然时时游走在危险的边缘,如果没有母亲的庇护,自己恐怕被哥哥记恨,自己别说现在的诸侯王位,也许小命都不知道是否能够保全了。


刘武现在终于明白了,谁是真正为自己好的人,他冲韩安国深深行了一礼,说:“我明白了,我马上就交出羊胜和公孙诡。”


羊胜和公孙诡俩倒霉孩子到底还是没藏住。他们明白,自己这次不但不能封侯拜相,恐怕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死来表示自己的忠诚了。为了不将梁王牵扯进去,两个人只能自杀了。景帝派来的使者看到了他们的尸体,长长的出了口气,总算是可以交差了。大家也都松了口气。这次谋杀事件终于尘埃落定了。

刘武因为冲动付出了代价,他再也没有向景帝要求储君之位的能力了,窦太后也不可能再支持他了。而当年亲密无间的兄弟感情也彷佛结了一层冰霜,再也不可能回到当年两人一同坐车一起打猎的日子了。


自从韩安国劝诫过刘武之后,刘武终于明白自己大哥是一个手握生死大权的皇帝,自己以前的行为确实太危险了。他现在看到兄长对自己的冷淡态度,心里禁不住阵阵的发寒,唯恐兄长真的哪天生气了,也许自己比临江王还惨。刘武整日忧心忡忡,觉得自己应该想想办法取得大哥的原谅,毕竟现在老娘还在世,也许还有机会弥补自己过去做的傻事。想到这,他宣来韩安国,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


韩安国的面子还是很大的,毕竟这次的恶性事件是韩安国解决的。不管是公主、太后还是皇上,都会给他几分薄面。果然,在他的努力周旋下,从公主传达到太后,又传达到皇上那,景帝的怒气终于稍稍缓解了一些。


刘武知道自己哥哥的心情有所好转,便怯生生的向刘启申请到长安来探望母亲及亲自谢罪。


得到批准后刘武高兴的踏上了行程,一路无事,可是到了函谷关,刘武又担心起来(可怜的娃这次被韩安国给吓坏了,一直意气飞扬的刘武现在竟然这么小心谨慎的。)。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哥哥,才能让他的气降到最低。


话说刘武的爱才到底不都是盲目的,关键时刻总会有人跳出来给他解围。这时刘武的一个臣子叫茅兰的,给刘武出了个主意“大王,您不能这样贸然去见晋见皇上或者太后,毕竟事情刚刚结束,皇上的气还没消,太后心情也不好,这样的情况您直接去见恐怕气氛会很尴尬的。我建议您改乘一辆小车,就带着两个随从,先去到您姐姐长公主那待几天,然后您现在的仪仗还照常前进。等皇帝和太后派人接您的时候见不到您,肯定就该担心着急了。他们正着急四处寻找您的时候您再出现,态度谦卑诚恳一些,跟皇帝陛下负荆请罪。这样太后和皇上看到您没事,也就不会再生气了”刘武一听,很有道理啊,这事靠谱!他就赶忙下了自己豪华的大马车,换了一辆轻便小车先行了。


窦太后和刘启派来接刘武的人早就在城外翘首等待着梁王车驾的到来,好不容易远远来了一个风光奢华的车队,威风的打着皇帝的旗号,大家都想,梁王到了,准备接驾吧。结果等到车队到了跟前,却不见梁王的影子,问问随行的人员,都说不知道梁王的去向。当时负责迎接的官员就傻眼了,急忙快马禀报太后和皇上。听了消息窦老太当时眼泪就流下来了,急火攻心,扯住景帝就哭诉:“小武失踪了,他怎么能不见了啊?是不是你派人偷偷把他杀了?”孝顺儿子景帝见老太太急成那样,也不敢多说话,只能安慰母亲,自己马上派人去找。

正当皇宫乱成一团的时候,忽然有人禀报梁王出现了。太后和刘启忙出来,却见到刘武独自跪在大殿前,伏在斧质间(话说这斧质指的是斧子与铁鍖,也叫即“斧锧”,古代一种腰斩刑具。将人放在质(砧板)上,用斧子拦腰砍断.......可怕,让我想起一句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斧锧


“皇兄,臣知道自己罪不容赦,愧对当年赏赐的御用旗帜,所以我没有乘坐车仗,独自前来请罪,请皇兄责罚!”刘武说完,伏在地上长跪不起。


老太太又惊又喜,看见宝贝儿子平安无事的出现在自己眼前,高兴坏了,一把抱住又哭了起来。刘启正被老娘的眼泪和埋怨折磨得快崩溃了,刘武竟然出现了。他也很高兴,心说小武终于给我解围了,好歹向老娘证明我没打算除掉你啊。算了,以前的事就不跟你计较了,好歹把老太太哄住了你就是大功一件。

刘启走过来扶起了老娘和弟弟,看着他们涕泪横流的样子,自己也忍不住掉下泪来。结果这大汉朝最尊贵的三个人在大殿前对着哭的稀里哗啦,这一家人的隔阂算是勉强消解了。


于是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和以前一样了。刘武还是定期来长安晋见,然后在老娘身边当个乖乖的孝顺儿子。经历过风波的刘武此时才明白,只有老娘对自己无条件的宠爱和保护,没有了老娘自己什么也不是。他比以前更加的孝顺,听说老娘身体不舒服,他就担心的吃不下饭,恨不得自己天天留在长安亲自照顾。窦老太看见儿子这样关心自己,觉得真是不白疼他一场。母慈子孝的场景多么让人感动啊。所以刘武还想像以前一样,来长安汇报完工作后,能多待一阵子,陪陪老娘。然而刘启虽然原谅了刘武犯下的错误,却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和他相处的亲密无间了,携手打猎,一起商量都老娘开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四年之后(公元前144年)的冬天,梁王刘武照例向景帝上了一道奏折,请求自己延期留住长安。从前这道奏折不过是个过场而已,梁王留京已是惯例了。可是这一次却大出刘武的意料,大哥没有批准他延居京城的要求。而是让他跟其它亲王一样,规定时间过了就必须离开京城回自己封地。


刘武得到了答复,吃惊失望之余不禁又担心起来,大哥什么不允许我留下?难道还是不放心我?要防备我吗?会不会下次就找机会杀掉我了啊?刘武越想越害怕,也不敢再要求留下了,匆忙的离开了京城。他一路上闷闷不乐,心里总是觉得说不出哪不舒服。


这样惴惴不安的回到了梁国,刘武还是心情不好,便觉得出去消遣娱乐一番。他带着属下往北去梁山一带打猎。本来想借此派遣一下郁闷的心情。结果没多久就听说有人献宝来了,刘武来了兴致,想看看来人到底献个什么好东西。

献宝人满心欢喜的带着他的宝贝来了,还想这么个新奇的东西,大王肯定没见过,说不定自己还能混点奖赏。刘武走近了一看,心里咯噔一下,接着就是一阵烦乱恶心,这个宝贝,竟然是一只畸形的牛,本来挺好的背脊上竟然长出一条腿来。刘武越看越觉得难受,心里别提多别扭了,猎也不想打了,赶紧带着随从回到自己的宫里。


回家之后心里清静了许多,刘武也就没有多想。谁知道,几个月后,一向身体健壮的刘武中暑了,而且病情很严重,仅仅六天,这个一辈子顺风顺水的诸侯王,太后最宠的儿子,皇上唯一的亲弟弟竟然就这样病死了。他华丽的一生就这样戛然而止,很突兀,像一部虎头蛇尾的小说,大家还没看过瘾就莫名其妙的结束了。


消息传到了长安,窦太后顿时就愣住了,她不相信宝贝儿子就这么先自己而去。直到她确定这是真的,眼泪顿时就像开了闸一样倾泻下来,见到景帝又扯住他哭骂:“你果然又杀了我儿子!”。(这个场景怎么这么似曾相识?)景帝见到母亲伤心成这样,又伤心又担忧。老太太这次不光哭骂,甚至还闹起绝食来了,这可吓坏了刘启。要是老太太真是有个三长两短,我这个皇帝还不被臣民骂死?左思右想他只能向姐姐求助了,果然还是女儿是当妈的小棉袄,长公主说,“咱老妈现在这样,也不光是伤心,恐怕还有担心。皇上要是照顾好小武子女的生活,恐怕她的心里就踏实多了,这样她也会相信你没下毒手害小武,更会看在你照顾她宝贝孙儿孙女们的面子上高兴起来的。” 


  刘启一听,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心说老姐你可真是妈肚子里的蛔虫,这个主意肯定管用。于是刘启就下旨把刘武的封地梁国分成了五份,给刘武的五个儿子一人一份,大家都是王,谁也不用伤心。五个女儿都封汤沐邑,以后肯定也是一辈子吃穿嫁妆都不愁了。(汉朝的诸侯王是世代相传,但是诸侯王的儿子里只有嫡长子能继承王位,其他儿子是没有这个权力的,他们大多封侯,或是在朝廷或是在哥哥的封地里当官。景帝这样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是照顾刘武的儿子们,不过同时也消弱了梁国的实力。要知道此时的梁国在诸侯国里一支独大,这样发展下去很危险,现在分成五个小国,实力比起汉朝政府就差远了。其实刘启的这步棋可是利人更利己的。)


这个方案禀报到窦老太那,老太太仔细听完,发现小武的儿子女儿一个也不少,全都有了着落,自己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地了。老太太破涕为笑了,立刻当面吃了一餐饭给景帝看,以示对他的奖赏。


上一期:一个爹妈哥哥都比自己出名N倍的悲催王爷(3)

 

生平简介

刘武(?~公元前144年),西汉文帝嫡二子,汉景帝同母弟,母窦太后。前178年被受封代王,前176年改封淮阳王。前168年,梁宣王刘揖薨,无嗣,刘武继嗣梁王。前161年就国。都睢阳(今河南商丘)。七国之乱期间,曾率兵抵御吴王刘濞,保卫了国都长安,功劳极大,后仗窦太后疼宠和梁国地大兵强欲继景帝之帝位,未果。前144年十月病逝,谥号孝王,葬于永城芒砀山。自受封至去世,共为王三十五年,为梁王二十四年。孝王死后梁国一分为五,为其五子封国。梁孝王,文帝的二儿子,大儿子就是后来的景帝,两人同为窦太后的儿子。

梁孝王一开始为代王,后来淮阳王,最后才被为梁王。

在西汉中期,梁国对维护汉家天下、捍卫国家统一,曾经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七国之乱”爆发后,梁王刘武一方面坚守睢阳城,同时还派出大军攻打吴、楚叛军。史称'七国之乱'的平定,梁王最少有一半的功劳。

刘武自恃功高,加上梁国又为大国,以及母后的宠爱,渐渐地生出夺取帝位的野心来。他在梁国国内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宫殿;又多造兵器,广募四方豪杰人才;重敛钱财,增加积蓄。据说,梁国的金钱珍宝,甚至比长安中央政府还要多。

公元前150年,窦太后提议确立梁王刘武为景帝的法定继承人,但遭到以袁盎为首的大臣们的极力反对,最后太后的提议被否定。刘武对袁盎等人怀恨在心,竟与部下羊胜、公孙诡等人密谋策划刺杀大臣们。刘武的阴谋败露后,朝野哗然,景帝念及手足之情和太后的面子,赦免了刘武的一切罪行,不予追究,但从此对刘武疏远起来。

刘武王位虽在,但已经失宠,大势已去,从此郁郁寡欢,直到公元前144年因热病死于封国,被谥为梁孝王。梁孝王去世后葬在今河南商丘市永城县东北34公里芒砀山南脉保安山东侧山腰。

 

家庭成员

妻子:李氏 李太后 生刘买

儿子:

  长子梁共王刘买

  次子济川王刘明

  三子济东王刘彭离

  四子山阳王刘定

  五子济阴王刘不识

  女儿五人,皆食汤沐邑。



 作者:木安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