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李斯《峄山刻石》聊聊小篆的临习

 青木森森 2016-11-03

篆书是各种书体里面比较难写的一种,尤其是小篆。这是因为小篆的结构最简单,笔画也最简单,所以他就比较难写。不知各位朋友是否能够明白此中的辩证关系。怎么有这么多的简单反而成了比较难写了呢?其实这一点过去我就曾说过多次,正因为笔画结构简单、单调,所以就必须要求一丝不苟,所有都一目了然,没任何补救的办法,所以反而最吃笔墨功夫,反而倒变成难写了。尤其小篆不像其他的书体,如果笔画功夫差一些,可以用结构的变化来补救;处理结构的功夫差一些,可以用笔画的应用来补救。小篆就不行,结构必须准确,笔画更要精到,缺一不可,能不难写吗,哪一点稍有不足,就会暴露无遗。所以,曾听有人说“篆书是最好写的书体”,那么要不就是他特有所指,要不就是一个对书法外行的人所说的,搞书法的没人敢说篆书最好写这样的话。

那么什么是临习小篆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呢?孙过庭讲:“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任何人都可以用这句话来衡量。临写首先是要像,这是第一步,相貌不像,精神就会偏离。《峄山刻石》是小篆里的极佳范本,但由于原石已毁,今天所见已经是后人仿刻本,因此我们临习的时候就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下面我就将原石中的精华部分皆取部分,供大家赏观。其实《峄山刻石》的笔画并没什么特殊的地方,那么原石的精神就在于其结字布局方面了。也就是说,我们要从原石中找到结构上的精髓来学习,而不要学习原石中结构上明显的缺失之处才好。

这里可以参见大康先生临写的《峄山刻石》集联,或许会有所体会。康氏篆书款文多为古文字考释文词,建议大家读读,对学习篆书会大有帮助。附:《峄山刻石》高218厘米、宽84厘米。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早已被北周武帝派人推倒,后又被野火焚毁。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拓本重刻于长安(称《长安本》),碑阴有郑文宝题记。再后绍兴、浦江、应天府、青社、蜀中、邹县等均有重刻,而首推此石最佳。《峄山刻石》书体是小篆,传说也是李斯的书法手迹。但是,《史记》等许多史料没有提及,历代研究者对其真伪均未评定。郑文宝重刻的南唐徐铉摹本,风格圆转流丽,笔画细而匀整,字体呈方形,风韵已经与泰山刻石不同。正如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诗云:“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估计是后人拓摹的缘故。

从李斯《峄山刻石》聊聊小篆的临习

释文:

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峄山刻石》拓本

从李斯《峄山刻石》聊聊小篆的临习

《峄山刻石》精选字

从李斯《峄山刻石》聊聊小篆的临习

康殷先生《集峄山刻石联》

从李斯《峄山刻石》聊聊小篆的临习

《集峄山刻石联》款文句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