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蹴鞠运动的社团组织

 昵称12061330 2016-11-03


中国古代蹴鞠运动的社团组织 [2006/3/28 9:49:00 | By: zyj]

 

作者:张英基

 

关键字:文献典籍 蹴鞠 社团组织 齐云社 圆社

 

    由于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蹴鞠运动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并且出现了最早的球会,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蹴鞠社团组织,并且有严格的社团规则。据南宋·周密(四水潜夫)的《武林旧事·社会》记载,南宋都市临安府(今杭州),建有蹴鞠组织,当时把民间球会称之为“齐云社”、“圆社”。“齐云”,喻指其踢球高入云端;“圆社”,则与球类有关,更为贴切形象。齐云社的成员多为富家风流子弟,圆社成员的人数非常多,许多历史文献典籍中均有“天下称圆社”的载录。为了发扬球员之间的互助与维护自身利益,中国至少在南宋时期,当时的蹴球艺人就组织了自己的专门蹴球社团“齐云社”、“圆社”,专事蹴鞠运动的比赛组织与宣传推广。由此看来,齐云社、圆社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是当时全国性的蹴球社团,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协会组织。

    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戊集》(卷二)载“圆社摸场”条曰:“四海齐云社,当场蹴气球,作家偏著所,圆社最风流。”

    《武林旧事·社会》(卷三)载有“百戏竞集,如绯绿社(杂剧)、齐云社(蹴球)、遏云社(唱赚)”等社团组织;据无名氏《蹴鞠谱》的记载,球社在京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宋陈元靓曰:“若论风流,无过圆社”,“人都道齐云一社,三锦独争先。”这些话都是当时人们对球社的反映和赞誉。“齐云社”球会,一直到明代施耐庵写的《水浒传》中,还提及过。明王誉昌作《崇祯宫词》有诗曰:“锦罽平铺界紫庭,裙衫风度压娉婷,天边自结齐云社,一簇彩云飞便停。”

    《武林旧事·圣节》(卷一),列出“筑球军:陆宝等二十四人”;《武林旧事·西湖游幸·都人游赏》(卷三)载述了当时游人观赏“花弹、蹴鞠、分茶、弄水”等伎艺“不可指数”、“耳目不暇”的胜景;《武林旧事·放春》(卷三)曰:“立标竿射垛,及秋千、梭门、斗鸡、蹴鞠诸戏事,以娱游客”;《武林旧事·乾淳教坊乐部》(卷四)列出“筑球三十二人”球员名单:“左军一十六人:球头张俊 跷球王怜 正挟朱选 头挟施泽 左竿网丁诠 右竿网张林 散立胡春等”;“右军一十六人:球头李正 跷球朱珍 正挟朱选 副挟张宁 左竿网徐宾 右竿网王用 散立陈俊等”;《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卷六)中“蹴球”项,列出了蹴球员“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等五位蹴鞠高手之名。

    蹴球社团的产生,一是因为蹴鞠运动的技术难以掌握,需要专门学习和长期演练,于是专门研究、传授蹴球技术的民间社团组织便应运而生;二是城市经济文化的发达,蹴球、观球的人数日益增长,要求蹴鞠运动趋于行业化、组织化、规范化。民间蹴球组织的出现,更使得这项运动趋于社会化。使之从军旅、宫廷的专业化,更进一步普及于民间,趋于平民化。

    南宋陈元靓在《事林广记·戊集》卷二中,曾详细记录了齐云社规、蹴鞠技术及比赛方法等。“齐云社规”曰:“才下场,他人打论(蹴球),来复接住气球,为同踢人,曰‘厮带挟’。”又“下脚”文曰:“论来得高,使花肩、和肩、偷北肩;论来得低,使虚蹬、蹑蹬;论来得浅,使魆搭、么搭、招头搭;论来得深,使正骑、背骑、斜飞骑;论踢时四厢不背,论打后远着人”云云,并赞颂道:“四海齐云社,当场蹴气球。作家偏著所,圆社最风流”。

    在齐云社中,有严格的社团规则,参加球社的人员,要遵守社规,《齐云社规》对蹴球运动员的修身养性作出了严格的要求:诸如:要明师,要口决……,不许做“人步拐、退步踏;人步肩、退步背”等危险动作。还规定:“狂风起不踢,酒后不可踢”等,提出了踢球时应注意运动卫生、运动保健等,这就使宋代的蹴鞠运动日益规范化、组织化、科学化。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民间“足球协会”了。

    宋、元、明时代,还出版了一些专述蹴球技术的著作,诸如南宋陈元靓的《事林广记》、无名氏的《蹴鞠谱》《戏球场科范》、明汪云程的《蹴鞠图谱》(亦名《打球仪》)等,这些著述多次提到“齐云社”、“圆社”。据《蹴鞠谱》记载,一个球员只要参加了圆社组织,就可以五湖四海到处云游了,因为全国各地都有圆社。圆社对他们进行技术考核,通过考核后即可接待。

    《事林广记》(戊集)曰:“若论风流无过圆社,拐、肷、蹬、蹑、搭齐全。”据明汪云程《蹴鞠图谱》在“球门射规”一节中规定:以射进球门的球数多少决定胜负。在该书中设有“都部署校正”和“杜司”两个正副裁判职。早在东汉李尤的《鞠城铭》中就载有蹴鞠裁判的原则,诸如“不以亲疏,不可阿私,端心平息,莫怨是非”等。指出裁判员应撇开亲疏关系,不存偏向,公正明辨做出裁判。但遗憾的是这一套竞赛规则没能流传下来,人们仅能依据一些描写竞赛场面的文字记载加以推断。

    据无名氏《蹴鞠谱》“圆社锦语”载:“转花枝,三。”“转花枝”,指三人踢球。又曰:“解数诀法:下截,中截,上截。”此指蹴鞠的一整套连续熟练的动作。

    无名氏《戏球场科范》载曰:“二人场名打二。两人对立,各用左右,一来一往,三五百遭,不许杂踢,亦不许两多勘肷。”元陶宗仪的《说郛》亦载:“两人对立,各用左右肷,一来一往,不许杂踢。”无名氏《戏球场科范》又曰:“三人场名转花枝。各依位相立顺行,子弟茶头过泛,周而复始,只许一踢到泛,无妨两踢,不许泛上。”《大百科全书·体育》插图有元·钱选所绘的《宋人蹴鞠图》,画面上共六人,有三人在旁观,有三人站成等边三角形在踢球,这就是“转花枝”的蹴鞠情景。

    汪云程的《蹴鞠图谱》(一卷),记有唐宋、元明流行的蹴鞠法。凡二十二节:球门射规、球门物色、球门人数、下场口诀、一人场户、二人场户、三人场户、健色名、踢搭名色、打揎诀、下截解数、中截解数、上截解数、成套解数、坐地解数、禁踢诀、那辗侧脚诀、取样跷踢侧脚捷诀、官场下作、输赢筹数、锦语、不踢诀。例如:“三人场户:校尉一人,茶头一人,子弟一人。”“校尉”、“茶头”、“子弟”,均为参加“三人场户”的蹴鞠运动员。亦泛指蹴鞠场上所有的球员。书中“球门射规”一节的内容,与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所载的内容基本一致。为研究中国古代蹴鞠运动之重要文献资料。此书收入宛委山堂《说郛》丛书。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这些蹴鞠专业书籍还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当时蹴鞠的具体形制。秦汉时期的鞠,“以韦为之,实以物”;唐代的鞠是有球皮和球胆构成的气球。据唐徐坚(659727)《初学记》载:“鞠即毬字,今蹴鞠曰毬戏。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据南宋尤袤《全唐诗话·皮日休》(卷五)载:归氏子弟不满于皮日休,便以鞠的形制为题作诗嘲讽皮氏曰:“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燖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惹拳招踢卒未休。”据《蹴鞠谱》、《蹴鞠图谱》载,宋代鞠的制作工艺由“八片尖皮”,发展为“香皮十二片”砌成。所用原料为“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制作工艺为“密砌缝成,不露线角”,使球体更趋于圆形。元·萨都剌的套数《南吕·一枝花·妓女蹴鞠》有“踢着对鸳鸯扣且是轻便”句,说明了元代球的质地与制作工艺,已是非常精良了。

    圆社组织还有专门歌咏蹴鞠的作品出现。在《事林广记》中有“圆社市语”,它共用中吕宫《紫苏丸》《缕缕金》《好女儿》《大夫娘》《好孩儿》《赚》《越恁好》《鹘打兔》《尾声》九支曲牌来歌唱蹴鞠运动。蹴鞠被宋代城市中流行的音乐样式传颂着,足见其在市民生活中影响之大。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引“圆社市语”一套,其中《紫苏丸》曲曰:“才下脚,须和美。试问伊家有甚夹气,不管甚官场侧背,算人间落花流水。”

    从《蹴鞠谱》等文献中还可以看出,宋元时代的蹴鞠运功很重视熟悉球性和控球能力。而且,人们已经认识到蹴鞠不仅可供娱乐,还有健身及培养思想品德的作用。

    元王和卿的散套《南吕·一枝花·为打球子作》,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当时蹴鞠者“输羸胜败,则要敬爱相怜”、“据那义让廉和,有仁德高低无怨,要知左右识体面”之道德风尚,以及习演打球“花径斜穿”、“ 钻彻云烟”、“飞星如箭”的技术、技巧:

 

    夭桃绽锦囊,嫩柳垂金线。梨花喷白雪,芳草绿铺茵。春日郊园,出凤城闲游玩。选高原胜地面,就华屋芳妍,将步踘家风习演。

    【梁州】列俊逸五陵少年,簇豪家一代英贤。把人间得失踏遍。输羸胜败,则要敬爱相怜。忘机乘兴,花径斜穿。高场上(角坐)处盘旋,要高名天下人传。头捧急钻彻云烟,二六紧巧妙两全,高场中扶辊能眠,非是过口身不到,三斗声名显。论出远更休选,折抹待占。事画团栾莫施展,占镇中原。

    【三煞】四周浓绿围屏甸,一簇深红罩短垣,习行打远乐霞川。据那义让廉和,有仁德高低无怨,要知左右识体面。担捧笼叫须奴趁圈,尽日连年。

    【二】轻轮月杖惊花片,慢辊星丸荡柳线,一行步从紧相连。诸传戏都难,唯摇丸元无酌献,自古与流传。想常胜寻思意非浅,但犯着死处休言。

    【一】旧作杖结束得都虬健,绒约手扎拴的彩色鲜。锦衣抛胜各争先,得胜的欣然,画方基荷茵庭院。安员王将袖梢先卷,觑上下,观高低,望远近,料得周正无偏。

    【尾】畅道引臂员扇,棒过处飞星如箭,茂林中法头不善。指觑窝落在花柳场边,不吊上也无一步远。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蹴鞠运动,应该是重新崛起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全元曲》(上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关汉卿全集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梦粱录》,宋吴自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武林旧事》,南宋四水潜夫,西湖书社1981年版;

     《管子学刊》,2004年第3期;

     《足球起源地探索》,中华书局2004年版。

 

2006.03.28

张英基 2016-11-3收集整理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