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蹴鞠 现代足球的前身

 云中公子 2016-04-27
  • 宋代苏汉臣《长春百子图》

  • 足球起源于中国临淄,史料记载最早的足球活动即蹴鞠
      
      足球为当今世界体坛第一运动,中国足球的水平虽然落后,却是足球的起源地。2004年2月4日,国际足联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临淄,蹴鞠也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足球活动。2006年5月20日,蹴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蹴鞠,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又称为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蹋鞠者”。汉代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刘向《别录》中记载:“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唐代,又称为“蹴球”。《文献通考》记载,唐代的“蹴球”运动发展很快,不仅设立了球门,而且还分队比赛。
        蹴鞠在宋代达到极盛,受到上至皇室显贵,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喜爱。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宋代苏汉臣的《长春百子图卷》,春、夏、秋、冬四季百童嬉戏的情景跃然纸上,整幅画笔法工整,人物衣着细腻,四季景色分明,孩童个个天真活泼。画中有四个孩童蹴鞠的场景:右边的童子忙着颠球,另外三人则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他,中间的蹴鞠由赤、青、蓝、赭等不同颜色的皮革制成。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太祖蹴鞠图》,表现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与其弟赵光义及宰辅大臣赵普等用白打方式蹴鞠嬉戏的场景。这幅画由元代钱选临摹,原图是宋代苏汉臣所绘。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样,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花式足球”),但普遍流行的是白打踢法,即踢球时,可以长时间用头、肩、背、腹、膝、足等部位颠球、接球,灵活变化,随心所欲,而球不坠地。白打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也称比赛“解数”,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相应的形象生动的绝佳称谓,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白打”既有单人表演,也有二三人乃至十余人的共同表演。“白打”的踢法与对抗激烈的双球门踢法不同,它转向杂耍方向发展,观赏性更强。
        宋代时,社会各阶层都热衷蹴鞠活动。《宋史·礼志》及《乐志》中均记载:凡是朝廷的盛大宴会,都有足球表演。如《宋史·太宗本纪》记载:“太平兴国五年三月戊子,会亲王、宰相、淮海国王及从臣蹴鞠大明殿。”又据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宋代除了官家有蹴鞠专业艺人之外,城市中还有蹴鞠爱好者专门的运动场所,一些大的宴会以及店铺促销等经常会有蹴鞠表演助兴。而在宋代开展最为广泛的则是“寒食蹴鞠”民俗活动,陆游的《春晚感事》诗即言:“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宋代蹴鞠活动的普及与流行可见一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