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下六)

 道佛儒医旧葫芦 2016-11-03



21.复发性疮疡案

刘某某,男,30岁,农民。200731日就诊。

患者每年春季,都会有复发性全身疮疡发生,已有数年,今年再次复发已经有月余了,曾应用中西药物治疗,但不能根除,往往是彼此起伏,患者5年前曾求治笔者治愈过,现再次就治。现症见:前胸后背布满多发性疮疡,大小不等,新旧不一,红肿热痛,头皮及项背也患多处大疮疡,畏寒肢冷,双下肢尤甚,舌质淡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证属阳虚外越,化毒生疮,治宜温阳解毒,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合神效托里散加减。药用:

附子20g(先煎),白芷10g,仙灵脾30g,生苡仁30g,败酱草30g,生黄芪30g,当归20g,炙甘草10g,银花30g

用法:3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药后,疮疡红肿热痛减轻大半,未再复发新疮,上方有效,原方再进6剂。

三诊:服完药后,全身疮疡已经消失,病人要求再服以防复发。又进6剂。

随访:1月后因他事专程告知,病愈未复发。

【按语】复发性疮疡,按局部来看红肿热痛,似乎属阳热之证,可西药消炎、中药解毒清热为什么久治不效呢?反而越治病越复发越频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沉思。再看病人全身情况,一派阳虚寒凉之象。阳虚阴盛,阴盛格阳,虚阳外越,化热生毒长疮,此热乃为假象。故而治疗一方面扶阳抑阴,一方面解毒消肿;阳气得补,下潜归肾,秘藏于内,阴阳相抱,互根互用,正气得复;阳热毒邪又得以清解化消,看似矛盾,实属互补互用,各走其道,相互为用。方用张仲景薏苡附子败酱散,加白芷、仙灵脾以扶阳解毒化疮;神效托里散托毒生肌,二方合用,正气得补,浮阳下潜,热毒得化,故而病愈后未再复发。这足以可见对于一些慢性疮疡中药温阳解毒之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并非治疮清热解毒一条路可走。

 

22.慢性肾炎案

董某某,女,60岁,市民。2007328日就诊。

患者有慢性肾炎病史20年余,长期服用中西药物而情况不能稳定,近阶段有加重的趋势。化验尿:蛋白(+++),红细胞(++);血、肾功能化验正常。现症见:气短懒言,胸闷纳呆,双下肢浮肿,活动后加重,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证属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清浊不分,治宜温补脾肾,化湿利浊,方用实脾散加味,药用:

茯苓30g,苍术20g,白术20g,木瓜20g,炙甘草10g,木香10g,大腹皮20g,炮姜30g,附子30g(先煎2小时),厚朴20g,泽兰20g,泽泻20g,党参30g,三七10g

用法:10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药之后,自感精神大振,水肿消失,但清晨仍有眼睑轻度浮肿,上方加仙灵脾30g,仙茅30g,补骨脂30g,芡实30g,再进10剂。

三诊:服上方自感良好,一至服40余剂。

四诊(56日):今天化验小便,阴性,巩固治疗,上方隔日服1剂,又服1个月余。

【按语】老年性慢性肾炎,多是一派虚寒之象,加之患者中焦脾胃虚弱,先天肾阳亏损,脾肾阳亏,阴水形成;脾主运化,升清降浊,清浊不分,而尿中异常;肾阳亏损,封藏失职,固摄失司,精浊混杂而下。治从后天着手,温脾益肾,助脾行水;特别是重用附子、二仙温阳助肾之品,阳气振奋,阴邪自散;脾主运化,肾职固摄,清浊自归其道;清升浊降而尿中异常自阴转也。

 

23.肾病综合征案

刘某某,男,30岁,农民。20061010日就诊。

患者有肾病病史5年余,曾服用中西药物治疗,病情时好时坏,不能彻底稳定或缓解,而且习惯性外感长期不愈,伴有慢性过敏性鼻炎病史。化验尿:蛋白(+++)。现症见:鼻塞不通,不闻香臭,畏寒肢冷,腰酸背痛,吃激素引起的柯兴氏综合征明显,不耐劳作,已失去治疗信心,舌淡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浮而无力,尺部尤甚。证属外束风寒,阳气内虚,治宜温阳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

麻黄10g,附子30g,细辛10g,苍耳子10g,辛夷10g,桑白皮10g,白芷10g,石菖蒲20g,仙灵脾30g,菟丝子30g,枸杞子30g,补骨脂30g

用法:10剂,共为细末,每天3次,每次6~10g,水煎服或吞末。

复诊:1个月后化验尿,蛋白减至(++),全身情况明显改善,体力明显增加,效不更方,守方守法继续用药。

再诊:半年以后,化验尿蛋白阴性,全身情况恢复如常,腰酸背痛消失。为巩固疗效,按原方药继续服,以防反复。

【按语】肾病综合征,目前多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但此例患者长期中西药物治疗并未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加之患者经济条件的限制,病人实在没有什么经济能力来完成系统的治疗方法,以至病情迁延难愈。此例病人患有过敏性鼻炎病史,而这种疾病正是导致肾病不能治愈的原因之一,而且长期脉浮,表明患者卫表不固、表邪长期难以消失;但其根本原因在于患者久病伤阳,肾阳亏损,无力抵抗外邪,内外相招,病情难以稳定。而治疗则抓住两个关键环节,一是解表祛邪,宣通鼻窍;二是温阳补肾,强身固元;特别是长期服用散剂,即经济又实用,易于持久治疗,且循序渐进,水道渠成,故而顽疾得以缓解。

 

24.结核发热案

宋某某,女,60岁,农民。2006104日就诊。

患者发低热37.5C已有半年余,经拍X线片确诊为双肺结核,正规服抗痨药物2个多月来,仍然低热不退,曾经中西药治疗未显著的变化。现症见:每天下午低热37.5C,持续到下午6时左右可自然恢复正常,畏寒肢冷,气短乏力,夜晚盗汗,五心烦热,身体消瘦,纳差,便秘,溲黄,舌质淡,边尖红,苔白,脉沉细无力。证属阴阳两虚,虚阳外越,治宜回阳化阴,方用四逆汤加味,药用:

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0g,砂仁10g,红参10g

用法:3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药后低热已退,体温37C,自感精神大振,食欲增加,五心烦热消失,畏寒肢冷明显减轻,大便正常。病重药轻,附子加到60g,他药不变,再进3剂,以进行巩固。

复诊(200756日):患者服药后,半年体温正常,一切很好,纳食二便均正常。近阶段由于操劳过度,自感旧病又要复发,要求再按第2次处方服用,又服3剂。

【按语】治疗结核发低热,不管是教课书还是目前绝大部分书,一律都是养阴清阴之法。早年笔者也是如此,但低热总是不退,百思不得其解。看过《李可老中医经验专辑》以后,也是在套用已有成见无效的情况下,才摸索出用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加味而治,取得良效。但笔者认为,这样的治疗仍然未能抓住要害,近读《郑钦安医学三书》,顿开茅塞:下午低热,多认为属阴虚火旺,但郑钦安却认为是阴盛阳虚,阴盛格阳,阳浮于外,而不得下入潜藏,浮阳于外而发热。但见到病人一派阳虚阴盛之象,故治扶阳着手,扶阳化阴,应用郑钦安推崇的回阳饮(四逆汤加人参)加砂仁,3剂而热降,6剂自症而全消,纳增神振,病愈半年未反复。从此病例中感悟到处处扶助阳气治百病之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