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海】1572年的那次重要选择

 北书房2014 2016-11-03


  隆庆六年(1572)三月,被誉为明清漕运集散地的淮安,热闹非凡。


一批由官军、水手、柁工等人组成的运军,正准备用船将从扬州、淮安、凤阳三府征集到的12万石漕粮,沿着海道送至天津,供给京师。




十八日,三百余艘海船浩浩荡荡驶离淮安,经过短短两个多月的航行,就陆续抵达,漕粮、运军皆无所失。


在今人看来,这或许只是一次平常的海上物资运输。但对明人而言,却是将漕粮运输采用河(大运河)运还是海运的争论,再次摆在了统治者面前。


当时的人并不知道,1572年的这场选择,竟就此决定了国家命运。


 明初海运的消亡 


唐宋以来,国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出现了与政治中心剥离的态势。此种剥离,对京师的最大影响在于,物资汲取变得困难,非长途转运不能实现充足的补给。


元明清三代皆最终定都北京,也都面临此种情形。元代采取了便宜的海运方式,并未造成物资转输的巨大困扰;明初因短暂定都南京,利用长江水运便可便捷地获取物资,同时,还利用海运对辽东等地进行军事补给。


可是在辽东屯田逐步实现自给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朝廷停止了海运。


后来,明永乐年间明朝迁都北京,并多次对蒙古用兵。因战事急需大量物资,所以太祖停止海运的旨意并未彻底执行和延续,而是以海陆兼运的方式,实现粮草补给。


之后,伴随着会通河的疏浚以及清江浦的开凿,贯通南北的运河逐渐成型。永乐十三年(1415),明代正式废止海运,专行河运。


(《新河海运图》,原刊于明朝嘉靖崔旦所撰《海运编》中)


 海运的再成功与断送 


但自明朝中期开始,运河却经常遭受黄河侵扰。漕粮漂失、运道阻塞,这些成为海运的家常便饭。


虽然此前历朝皆有大臣上疏请求恢复海运,但每次有这类倡议时,都因反对激烈未能付诸实践。主要原因就是海洋变幻莫测,危险性高。


直到明嘉靖隆庆年间,因黄河治理屡不见效、运道受阻严重,才在漕运总督王宗沐、大学士高拱等人的推动下,出现了本文开头出现的海运场景。


此次海运属于试运,所以装载漕粮远少于明朝年例的400万石。但它的成功,却是在明代海运停止一百五十多年后,再次用实践证明了海运的优势与可行性。


可第二年,即万历元年(1573)再行海运时,不料途中粮船倾覆,沉溺漕粮千石。虽然朝廷损失不大,却遭致群臣激烈反对。最终,改行海运的可能也被断送了。


 海河之争背后的博弈 


对明人而言,海运的成本低于河运,且运时较短,这是不争的事实。就安全性来说,河运也经常出现舟覆人溺的情形,并不胜于海运。


两相比较,海运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似乎没有采行河运之必要。但最终,明朝却未能改行海运。这其中缘由究竟是什么呢?


在这里,我们无法准确探究根源,但至少有一点,不行海运,绝不仅是出于考虑海洋运输的高风险,而是因为,河运的开展已经造就了既得利益集团。


比如,沿运河城市的商业利益、河道官员自身政治地位的维护等等。所以,改变运输方式意味着改变权利受益方,这其中,自然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博弈。

(明代山东省临清直隶州漕粮装运)


考虑到平衡各方利益、保持政局平稳,明朝决策者最终选择维持现状,依旧选用耗费较高的河运。海运试行,遂如昙花一现。


 保守政策与帝国命运的拐点 


明朝自永乐十三年开始,放弃了海运政策。而此间试行海运的努力,及未能让海运成为漕粮运输方式,常令后人唏嘘慨叹。


毫无疑问,河运费时、费财、费力不说,还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中国海洋军事的发展。


明初的海运船队,具备海上军事防御能力。负责巡捕倭寇、海盗,可以说就是一支海军部队;


永乐时,明代海军更是发展至巅峰,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船队和军事作为(如剿灭旧港聚集的大量海盗),即是明证。



(明代海军船只)


李约瑟就认为,“1420年前后,明代海军处于全盛时期,比之其他任何亚洲国家在任何历史时期的海军,都要强大得多,而且当时也没有一个欧洲国家(甚至所有欧洲国家的全部海军)能够与之匹敌”。


但在此后,明朝的海军力量却一落千丈,海船制造技术也逐渐衰退,船只渐趋小型化。


海军实力的衰败,与明朝放弃海运不无关联。而自大航海时代始,海军力量对于国家竞争力而言,就备显重要。海运既能保证漕粮运输、货物流通,又可维持一支长效的海军部队,对周边海域形成威慑。


此外,海运的举行,更可让国家保持对海洋的灵敏嗅觉与熟识度,扩展海洋视野。只可惜,明清情势虽有不同,却也依旧沿用河运。


(邓家驹的《漕运图》局部)


可叹历史无法改写。试想一下,如果明清两代皆因海运保持一支庞大的海军队伍,在明清四百多年(1415—1840)的时间里,于海船制造、海洋防御、海洋打击能力等方面势必有所提升,对海洋的关注和认知亦会不同。


如此,何至于在西方列强的海上军事打击下溃败不堪、惊恐惶惑?又焉知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不会改写呢?

  (来源: 凯风清韵  作者:李小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