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心动魄的全球用户资源争夺战

 佳歌3 2016-11-03

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文明时代向智慧文明时代转型,工业文明时代的核心财富资源是技术,而智慧文明时代的核心财富资源是用户。对这个判断,前面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也用中美市值排行前10的企业数据进行了说明,这里,再进一步分析一下这20家企业的情况,或许能让大家认识更深刻一点。



在上图中,灰色部分代表着农耕文明时代的资源型产业,美国有美孚、伯克希尔、摩根大通,中国就多了,占了70%;绿色部分代表工业文明时代的技术型产业,美国有苹果、微软、强生、通用,占了40%,中国只有中国移动;蓝色的代表智慧文明时代的用户型产业,美国有三家,中国有两家。这至少说明,美国在工业文明时代,抓住了技术这个核心财富资源,是在技术型产业基础上发展用户型产业的。而中国错失了工业文明时代,几乎没什么技术型产业,是在资源型产业基础上弯道超车,直接发展用户型产业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核心财富资源,构成不同类型的产业形态,从上图中已经体现得非常清楚了。

智慧文明时代用户的定义
第一部分

用户与客户这两个概念,自商品经济诞生起就一直存在,它们基本是对应的,有一个用户就会对应一个客户。譬如,甲买了一台格力空调自己用,甲既是客户又是用户,还有一种情况,甲买了一台格力空调送给乙,甲是格力的客户,乙是格力的用户。由此可见,在格力这类传统的实体生产企业中,无论那种情况,都是先有客户,后有用户。

可是,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用户的概念悄悄发生了变化。以百度为例,所有使用百度搜索引擎的人,都是百度的用户,但是,只有那些购买了百度竞价排名的人,才属于百度的客户。这里,用户在先,客户在后了,用户与客户也不再相互对应了。也就是说,无需付费,就可以使用互联网企业产品的网民,被称作了用户,这个概念,与前面传统企业的用户概念显然完全不同了。


于是,我们这么来定义用户:在智慧文明时代,使用或享用自媒体提供的环境,满足自己的需求,并在过程中具有改进与完善环境作用的受众,我们称之为用户。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涵物质、技术、文学、艺术产品以及文化、精神、思想等等,一切与满足人性需求相关的要素。这里所指的自媒体包括企业自媒体、个人自媒体和社群自媒体。

用户价值在智慧文明时代的体现
第二部分


用户,究竟是凭什么能成为智慧文明时代的核心财富资源?对于这一点,很多人还不理解,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剖析。按照前面的阐述,我们重新定义了智慧文明时代客户和用户的概念,由此,也引导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价值模式,一种是客户价值模式,另一种就是用户价值模式了,前者是一种有限价值模式,属于工业文明时代,后者是一种无限价值模式,属于智慧文明时代。


什么是客户价值模式?顾名思义,从客户身上赚钱的模式,就是客户价值模式。当一个经济体的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客户时,这个经济体的商业模式就叫做客户价值模式我们仍以格力为例,格力的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购买它空调的客户。可是,第一,客户数量是有限的,能花钱购买格力空调的人总是有限的;第二,每个客户贡献的价值有限,一台格力空调用10年,一个客户一辈子全用格力,也不会超过10台,这个价值仍然是可计算的,是有天花板的。所以,是有限价值模式。

那用户价值模式呢?同样道理,当一个经济体的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用户时,这个经济体的商业模式就叫做用户价值模式。以百度为例,表面看它的收入和利润来自广告客户,而实际是在出售用户数据,用户越多、数据越精准,百度广告的价值就越高。这就不同了,第一,用户数量是无限的,因为免费,全球每个人都有使用百度的可能;第二,用户贡献的价值是无限的,百度将一个用户的数据,既可以卖给空调企业,又可以卖给冰箱企业,还可以卖给服装、美容、培训、游戏、旅游、房地产……等等任何企业,用户给百度创造的价值,几乎没有天花板,所以,属于无限价值模式。


上面都还是用户价值的表象,用户在智慧文明时代的真正价值,一方面,体现在未来“湿市场”形态中,在这类新兴市场,对“人”的信任取代了对“物”的信任,基于信任“人”的用户价值,彻底颠覆了基于信任“物”的技术价值。另一方面,体现在智力产权(知识产权)层面,也就是现在流行的IP,未来,精神型财富的创造和交易,都必须在用户中进行,没有用户,精神文明大时代的新财富就基本与你无缘,而技术、土地、技能这些作用于物质型财富的要素,对创造精神型财富的价值已经微乎其微了。

美国资本是如何追捧用户资源的
第三部分

用户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或许有人至今仍然心存疑惑,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资本对用户资源的态度。截至目前为止,笔者都不敢断言,美国资本对用户资源的追捧,是有意还是无意,因为,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这个国家,资本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市场不断朝着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自1602年,股票市场在荷兰诞生,半个世纪以来,资本,这个人类创造财富的助推器和润滑剂,就一直是人类社会一股最为恐怖的力量,这股力量自互联网诞生伊始,就对用户资源表现出了特殊的偏好。

谈起互联网用户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及美国在线的创始人史蒂夫·凯斯,80年代末,他的“量子”计算机信息数据公司(美国在线前身),就用免费方式来吸引用户了,这家公司邀请网民免费上网一个月或几百个小时,并且向用户承诺试用期后去留悉听尊便。1991年,公司改名美国在线,1992年,只有13万用户的美国在线,成为美国第一家互联网上市公司。

如果说美国在线的上市,有企业利润作支撑,还说得过去,那么,网景公司上市时,资本对它的疯狂追捧,就完全说不通了。1995年,刚刚上市的网景,市值就达到了54亿美元,在美国上市互联网公司中排第一位,排第二位的苹果,当时市值才39亿美元。而此时,网景连盈利点在哪里都还没找到,仅凭千万级的用户资源,估值就超过了老牌科技企业苹果,实在太离谱了。


接下来,1994年成立的雅虎,1994年微软打造的IE浏览器,1995年成立的亚马逊,全部是以获取最大限度的用户资源为目标。以至于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敢于自豪的宣称:“在我们的452个目标中,‘净收入’、‘毛利润’和‘运营利润’等字眼一次也没有出现过。”那么,贝佐斯追求的是什么?是极致的用户体验,也就是最大限度的吸引用户。

一种商业模式,连赢利点都还没找到,就能得到资本的狂热追捧,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绝无仅有,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不是个别案例,而是普遍现象,从网景、雅虎、亚马逊、谷歌到脸书,无一不是如此,最初都没有明确盈利点,只有吸引用户的模式。众所周知,资本都是逐利的、而且是短视的,可是,即使在最初网景投资失败、美国在线投资失利后,资本照样前赴后继、不屈不饶的支持这种用户价值模式,甚至可以容忍亚马逊连续20年的亏损。这种资本运作的异常现象,按常理是无法解释的。那么,最大的可能,一是美国华尔街的决策人主导了这场对用户资源的投资,他们看到了未来用户经济的时代,因此可以不计眼前利益;二是资本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嗅到我们人类嗅不到的未来商机,可以放弃眼前利益为未来投资。不管是哪种情况,都说明了一个事实,美国资本市场对用户资源的重视,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想象。

美国企业争夺全球用户资源不择手段
第四部分


面对用户,美国不仅资本出奇的偏爱、出气的宽容,企业的表现,同样可以用疯狂来形容,谷歌(Google)和脸书(Facebook)这两家美国互联网巨头,为了攫取全球用户资源,可以说已经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我们看到的这张图,仅仅是显示的是脸书这一家美国企业,在全球用户资源分布图中所占据的地盘,这已经够让人惊讶了,然而,更令人震撼的事实还在后面,比脸书早6年成立的谷歌,在用全新的语义算法取代雅虎分类算法,成为全球搜索引擎领域、也是互联网产业的霸主后,就开始全方位开发各类吸引用户的新产品,其中,比较知名的有2003年推出的博客,2004年推出的Gmail邮箱,2005年推出的谷歌地图,全部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注意,开发这些免费产品都是要花费巨资的,这些仅仅成功了的,失败的免费产品还有无数个,目的只有一个,不惜一切代价获取用户资源。

但是,当脸书异军崛起,活跃用户黏着度高于谷歌所有产品时,谷歌出于对未来移动互联网未来的准确预测,再一次花重金收购了Android公司,并于2007年推出了安卓(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并且一步到位,将安卓操作系统开源,免费提供给全球用户使用。这种基于智能设备底层的操作系统,可以说是争夺用户资源的顶级杀器。据统计,截至2016年一季度,安卓操作系统用户装机量,已超过30亿部。


面对谷歌的竞争,脸书也没闲着,通过收购Whatsapp、开发Messenger,构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免费社交和通讯平台,截至2016年6月底,其活跃用户已经突破了17亿。

仅仅这些,还谈不上疯狂,针对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等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人民不能上网,谷歌和脸书纷纷在全球推出免费上网措施,2016年1月22日起,谷歌在印度400多个火车站开始铺设免费WiFi热点。而脸书早一步于2015年10月份就开始在印度提供Free Basics免费上网服务(后被印度以违背网络中立原则中止),其Free Basics已经在 36 个国家推出,印度只是其中之一。不仅如此,谷歌和脸书还纷纷进一步投巨资开发热气球、无人机、通讯卫星项目,目的都是为了帮不发达地区人们免费上网。

2016年3月27日,搭载着6颗谷歌卫星的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迈出了谷歌全球免费WIFI覆盖计划的第一步。2014年,谷歌还在新西兰试验过“潜鸟计划”,梦想用在全球漂浮的氦气球群来实现免费上网目标。2014年4月,谷歌还收购了太阳能无人机公司Titan Aerospace,目标同样是免费上网。

2016年9月,脸书的通讯卫星交由 Space X 发射失败,导致其卫星免费上网计划不得不延迟。2016年6月28日,Facebook宣布,其太阳能无人机Aquila已经于成功在亚利桑那州尤马县完成首次试飞,该无人机翼展与波音 737 客机接近,飞行高度为 6 万英尺,单次飞行时间长达 3 个月,可为偏远地区提供免费上网服务。


它们这是在干什么,技术开源、程序开源、产品免费、上网免费,在全球比着秀慈善、秀公益?当然不是,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争夺全球用户资源。当你看到这些时,该作何感想,总不至于认为美国的资本和企业真的都疯了吧?

再反思一下我们中国的企业,有谁在争夺全球用户资源?当我们在沾沾自喜,认为格力的空调销往全球了、联想的电脑占领全球了,华为的基站铺满全球了,中国似乎正在争霸全球的时候,殊不知,那都是人家已经淘汰的工业文明时代过时产业,面对着智慧文明时代的核心财富资源,面对着新兴的用户经济产业,哪个中国企业敢说,我们已经抢占了全球的用户资源,我们已经成为了全球用户经济的中心?

铁一般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在全球所有国家和企业都还没有反应过来时,美国企业已经用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举措在攫取全球用户资源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美国下了一盘很大的棋,其规划之严谨、格局之宏伟、手段之霸道,绝对不是一两家企业做得到的。无论它们背后的力量来自何方,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这第一轮全球用户市场的圈地运动中,它们几乎是完胜。如果这一切还不能让国人警醒,让我们重新调整战略思维和战术措施,全力以赴去争夺全球用户市场,我们恐怕就会错失这一轮千载难逢的新时代转型机遇,错失21世纪人类社会最大的新财富机遇,这绝非耸人听闻。



 下期预告 

全球排名前10的互联网企业中,中国就占了3席,竟然没有一款原生创新的互联网产品或模式走向世界。偌大一个中国,可供投资的资本总额已经超过美国,数以百万计的本土投资人,竟然没有一个像日本孙正义、俄国米尔纳那样敢投原生创新项目的投资人,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今天,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是又是如何阻击中国蚕食全球用户资源的?敬请关注创业商机汇下周三发布的

大时代的大中华崛起之路之五——《美国全力阻击中国争夺全球用户市场



笔者简介:

刘中一,50后,一个有30多年创业经历的连续创业者。

喜欢别人称其为Topal,英文含义“顶级知音、伙伴”,中文谐音“踏坡”,希望人生就像踏破,一步一个台阶,一天进步一点点。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笔者Topal的信息,更进一步了解Topal

请在公众号中回复:“topal


《大时代的大中华崛起之路》系列相关文章:

查看:第一篇《未来中国最大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了》

请在公众号中回复:最大威胁


查看:第二篇《我们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特殊时代》

在公众号中回复:“特殊时代


查看:第三篇《时代转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天赐良机》

在公众号中回复:“时代转型


如果您欲了解笔者Topal30年来的创业经历,

请在公众号中回复:“自述

 

写在最后:       

如果您还想查看更多更精彩的内容,可以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如果您对笔者Topal的文章内容有不明白的问题,也欢迎直接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