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托物言志 仁在点画——方志恩书学散论

 lj0279 2016-11-03



方志恩,斋称“山风堂”、“近月楼”,1947年10月出生,浙江临安市昌化人。系浙江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协3-5届理事,曾任临安市文联副主席,临安市书协主席。深造于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国画系书法专业

出版有《方志恩书法艺术》《方志恩花鸟画集》《方志恩书法·国学粹言》《方志恩书法·佛心禅语》《方志恩国画·松梅傲骨》《方志恩国画·兰竹清音》《大匠之门·方志恩瓷画艺术精品》等书。

作品楷书曾获中央电视台、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二等奖,行书荣获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兰亭奖·牡丹杯”全国会员作品评选三等奖(一等奖缺,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二名),“第四届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中青组二等奖,行草书作品入展“第二届兰亭奖·艺术奖”全国书展。

名家评说


国学大家文怀沙先生曾多次称赞方志恩:“写得一手好字,真实力派。字写得很干净。”中国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朱关田先生在介绍其加入西泠印社的评语中说:“该人人品与书品都好,后劲很足”。 中国美协副主席肖峰先生评说:“方志恩之书,功力成熟,继承传统,堪称方家也。”资深美术评论家杨悦浦先生评论说:“因时变化,潇洒出尘。隽秀清雅、功夫精到,大拙少巧,渐趋老健。”著名作家二月河在为月照上人与方志恩合作的《孔子圣迹图》作序中说:“方先生的书体,磊落光润,流丽隽逸,尽显文人风骨,与上人的画相得益彰。”

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先生,今年已经九十高龄,还为方志恩写书画评语:“陋室一间天地阔,诗书万卷古今香”, 并这样评论其书法:“路子正、根底实,有追求。作品静穆、淡远、古雅”。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总编辑贾德江评说: “方志恩借传统的笔墨样式抒情寄怀,以花鸟为媒介来寄托对人生的追求,从自然中悟‘道理’。画面中不仅渗透着诗的意境和哲学理趣,还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气质,并渗入和蕴含了时代的精神和内涵。画家关心的不止于绘画本身,更在于加强在花鸟画的象征意义和抒情养性功能。”苏州美术馆馆长杨文涛先生评说:“方志恩身上似乎还有着浓重的‘方巾气’,浩浩正义,俨然道貌,温文尔雅,形实如一,虚极静笃,不谀不阿,实其内美外善皆具也。方志恩立足于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念与追求,礼乐出于本心,出入佛道,兼融并蓄,执正道于众嚣,明素心于乱尘,演奏着一首理想与现实、道德与审美之间张力与平衡的人生境界追求的美妙乐章,这一乐章的最强音就是从道德走向审美。”

方志恩书法作品《自作书论》



托物言志 仁在点画

——方志恩书学散论

学习书法如不能和修为联系在一起,那意义是要大打折扣的。要说基础,修为是最大的基础。

如孔子思想从周代的述而不作,到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又到魏晋时期,诞生了王羲之的书法。至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实则是推崇儒家“成教化,助人伦”之思想,王羲之之所以受到历代帝王和读书人的推崇,与他的书法符合儒家中庸思想,具有中和之美,极有关系。据《资治通鉴》载,贞观二年(628)立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太宗说:“梁武帝君臣唯谈苦空。侯景之乱,百官不能乘马。元帝为周师所围,犹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此足为戒。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又《贞观政要》太宗谓侍臣曰:“神仙事本虚妄,空有其名。”从以上两段文字可信唐太宗确实比较务实。谈空和神仙不能治国,治国还是要靠儒家思想。


方志恩书法作品《<论语>节句》

又据《群书治要》序载,贞观初年太宗令魏征、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上始五代,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成为唐太宗“以史为鉴”,以“‘圣贤’为训”,用于为君、选贤、施政、教化的重要理论依据,成就了举国富足,风俗淳朴,人民安居乐业的“贞观之治”。如魏征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太宗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决策过失,进而造就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方志恩书法作品《龙塘山自作诗十首》

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我们来看唐太宗李世民为《晋书·王羲之传》亲自撰文,推崇王羲之就不感到奇怪了。他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评曰:“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王羲之书法经南北朝几百年才被人们逐步认识,最后被唐太宗树为典范,“尽善尽美”。他不仅是美,更强调了善。所以书法作品除美之外,更需要善。善是一种美德,善是一种修为要求,善是一种无声的教化,《周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行善贵在日积月累。善具有永恒之意义。《礼记·大学》开张明义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善讲的是品德。君子自修敦品的功夫,要像治骨角般的切磋,像治玉石般的琢磨。然后才可至善。所以这个善与美,是内质与外貌的统一,内心与言行的一致,具有极大的道德要求含量。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就是说孔子评虞舜时的韶乐“声调十分美盛,内容又十分完善。”这里实际讲的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可称为尽善尽美。缺一不可。美是外在的,善是内在的。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郑玄曰:“里者,民之所居也,居于仁者之里,是为善也。”朱熹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从这些言辞中我们看出,古人将仁与美,仁与善都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用“尽善尽美”来评价和推崇王羲之“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用意不是十分清楚了吗?孔子的思想开始也没有被当时人所接受,到处碰壁,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被广泛认同而成为独尊。王羲之书法历经千余年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热爱,除王羲之书法本身的魅力之外,更与它反映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密切相关。

方志恩书法作品《论书》

由此可知,只有了解儒家文化的基础常识,才可能真正读懂历代有些书法理论著作和古典文艺作品。有了儒家文化的基础常识再去看历代书法理论著作,许多名篇都贯穿着儒家经典思想。如孙过庭《书谱》,就连孙过庭的名字,“过庭”也是一个典故。孔子在要求其儿子孔鲤要学诗、要学礼,“不学诗,何以言;不学礼,何以立”。所以,后来“诗礼传家”便从中而来,并成为士庶家族传承的一种要求。不仅古之书法理论如此,其它许多政论,文艺理论也贯穿这一价值观点。如《世说新语》《文心雕龙》,如《三国》《水浒》《红楼梦》等。“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因此,读点儒家经典对了解和欣赏书法及其它文艺作品都有直接的帮助。


方志恩作品《美人相伴》

儒家教育观念一直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重技的当下,更需要加强志道重文的修炼。技,虽然能进乎道,但此“道”与文以载道之“道”并不是一回事。技进乎道是一种个体技艺修为,是一种个体圆满。当然,从现实看,有的并非进乎了“正道”,而是进乎了“邪道”“妖道”甚至是“洋道”。文以载道强调的是整体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和担当。作为一个社团组织应有此意识,应有此危机感,工作便会主动,方向便不会迷惑,凝聚力便会增强。也只有二者同修,能立定此脚跟,器量才会大,心胸便会宽,出笔才会和。否则,正如黄庭坚讲的:“若其灵府无程,即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方志恩作品《清严标格》

书法要向纵深发展,须与从来占独尊地位的儒家经文大文化接轨,先有实,后有玄空,玄空才能落到实处。极需避免理论在书法界圈内自圆其说的自转、空转。这样只能将书法带入毫无社会责任的、只秀眼球的、缺少文化担当的、被主流学术不屑的境地。书法圈自转,便是书法人只知书法技法,不知其还有责任和担当。古之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绘画还有“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之想。因此,学习书法就是学习踏实修为。看看王羲之的字帖,没有哪个字、哪个点、哪个画、哪根牵丝是浮躁油滑的。 学习书法如不能和修为联系在一起,那意义是要大打折扣的。要说基础,修为是最大的基础。


方志恩作品《乾坤清气》

不管学习哪门艺术,书法也不例外,首先要得法。法分两块:一为人文,一为技术。人文之法,包括文和史,要从中理出文史直至源头,即纵向的规律,思路便可清晰,便不会被时风所左右。立定此脚跟,便可八方广泛吸收,为我所用。否则,脑子被人换了芯片还自得意。艺无文不活,艺无文行之不远,艺无史便显浅薄。文和史都可在点画中流出。书法技术这块,从古至今均是心手两字,从无变化。技术须从基础开始,容不得虚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书法中的“点”是一切笔法的基础,起止、方圆、转折、粗细、徐疾、承接无不在其中。只有“点”明白到位了,其它便可触类旁通。技须练,在明文知史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后,就是积累了。心不厌精,手不忘熟。功到自然成。缺少思想的练字是练不出境界来的,只能成为工匠之流。


方志恩青花瓷作品《劲节耒禽》


方志恩青花瓷作品《平和》

理都是相通的,书法就在生活中。如农夫耕田,其手握犁把耕田的过程中,也有起止提按、方圆、转折。犁需入土、平稳前行,不可让犁在地上滑行,又不可太深使牛拉不动,也有一个度的把握,这与书法运笔完全一致。书法起笔、收笔、转折都有一系列动作,同样骑自行车、开摩托车、开汽车等起始、拐弯、停下也有一系列动作,直道上直行只要把住方向便不会出现问题。书法亦是同理,只要仔细观察经典名帖运笔的起、收、转折、承接处的动作,让其谙熟于胸,手上自然灵活不滞,这就是所谓的诀窍。昔欧阳询观索靖碑,留之不去,可以佐证。有人讲独体字难写,其实,合体字也难写,合体字难写的是结合部,如两部队之防御,或两单位分管的结合部,最容易形成有利益而相争、无好处而都松懈无人管的局面。字结合部一松就散,太紧就局促。结合部也是关节活动处,欹侧跌宕多情多姿都可在此中产生,所以结合部最值得仔细研究、玩味和随机把握。小楷,为案上细品之物,须精,须古,每一笔都不可松懈,尤其是点和勾更能显出作者之认识与功力。写小楷,如技术工人,每个螺丝钉都得拧紧,哪里不到,哪里就会出现问题。写大字,尤其是写招牌大字,则全然不同。写大字如将领,把握的是整体全局,无需斤斤计较,如追求笔笔清楚,字必无气派。写招牌大字除基础扎实外,胆要大,有些地方的笔画就是要粘连,这样才可气派。招牌字字独立,讲究的是一种风度,或伟岸庄严、或温润挺健、或潇洒、或典雅,最犯忌的是火爆、直率无出处。

方志恩篆刻作品《古香可餐》


方志恩篆刻作品《三人同行我得师》

礼之用,在得体。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礼乐思想贯穿于生活当中。如故宫里的字,不管匾也好,楹联也好,处处体现着礼之要求,端庄正大。朝堂之上,讲究的是浩然正气、正义,哪能容得油腔滑调。所以书法作者不能什么地方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还自以为风格。在庄重场合一定不可随便,如寺庙、祠堂,如写碑、牌坊、厅堂。近传某大学立巨石校训,以某书法大家“潇洒”行书勒之,因纤滑不庄而大哗,可以为戒。除此之外,或应主人要求自然可以另当别论、自由发挥。有人说要让书法退出实用舞台,真不知作何想。现代建筑,或单位、企业;或亭台楼阁、旅游景点上的用字;或会议室、办公室、家庭客厅、书房用的书法作品到底算实用的还是艺术的?自古至今,书法从来都是艺术的,也是实用的,今后也是如此,怎能改变?实用与艺术始终交织在一起,难分难舍。除此之外,书法还可以在何处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方志恩篆刻作品《独行万里》


方志恩篆刻作品《咸天伦印》

师法自然,这为古训,千古真理。艺术工作者可以从中得到思想启迪而获益无穷。按季羡林先生的说法:凡事物或自然都有萌发、童年、成熟、衰老、死亡五个阶段。作为书法工作者,有无师法自然之思想、之体会,或对它的态度和理解之程度,在作品中,或更确切的说在书画中,都可以明确无误的流露出各期的痕迹,直接影响作品的水准。我喜欢弃之两端,而专取成熟壮盛期,给人以滋润、健壮、青春的印象。点画不能到位是稚嫩,故作苍老是做作,我不肖为之。书法中“线条”一词,是现代人引用西方语言来解释书法的典型例子,古代书论中没有线条一说。“万岁枯藤”倒是常有人津津乐道,“藤”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可独立,可凌空,因为形象、具体,像人一样,骨血肉气神也都在其中,可感可知,可直接参照模仿。而线条,它软而无骨、松而无力,更不能自立虚空迎风招展,骨血肉气神更无从谈起。可以说这一外来语,在书法界,像外来物种,无天敌,四处蔓延,后患无穷。它割裂和抛弃了“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东方思想,使书法作者失去可以感知和参照、可以启迪、可以把握、可以检验的自然物象,它使现代人只知本本,不知还有自然之美妙。用自然之物作比喻,是生是死,是嫩是老,是软是僵,是人为之物还是自然本来面貌,一看便可明白。你用外来语解释,什么线形、线质、线律,等等复杂分析办法,怎么也表达不出骨血肉气神的自然之态,中华文化的精髓为之抽空。可叹!可叹!


方志恩作品《月出于东山之上》

方志恩篆刻作品《王炅印信》


方志恩作品《师造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