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决定孩子阶层的不是资本,而是一个家庭的文化资本

 yanrulu2004 2016-11-04



彩色斑马有话说


很多父母对子女教育都不惜血本,买学区房,报兴趣班,参加夏令营……


养娃,当然是件百分之百拼爹的事,但拼爹不等于拼钱。


以为花钱就能买到教育,这是很多中国家长最大的误解。


教育上的拼爹,拼的是一个家庭的文化资本。


1
劳工阶层爱放羊
中产家庭“协同”养娃


前几天的万圣节,网上为了幼儿园老师该不该布置手工作业、让家长装扮孩子,简直吵翻了天。

 

反对派表示,家长很忙、很累,周末要休息,希望老师不要留需要家长协助完成的手工作业,再说,孩子都上幼儿园了,教育娃就是老师的事了,为啥还老麻烦家长?

 

支持派则表示,和娃一起做手工,是难得的亲子时光,就算老师不安排也会做,而且,做手工能活动手指,对娃的大脑发育很有好处,再说,教育孩子本来就是家长分内的责任。

 

可以说,这两种观点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观。

 

安妮特·拉萝(Annette Lareau)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宾州大学社会学教授,曾获选2014年度美国社会学会理事长,她的著作《不平等的童年:阶层、种族和家庭生活》(《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 堪称教育社会学的经典。

 


▲  《不平等的童年:阶层、种族和家庭生活》


拉萝和她的团队研究了大量不同背景的美国家庭,发现中产阶级和劳工阶层的家庭教育子女的方式非常不同:劳工家庭通常奉行“自然散养”的育儿理念,中产家庭则会教给孩子一整套维持在中产阶层所需的技能,拉萝教授将这种育儿风格称为“concerted cultivation”,“协同培养”。

 

研究发现,劳工家庭的孩子通常有大量无规划的时间——和同伴在社区漫游,和大家庭一起看电视,等等。父母会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但不会介入孩子的成长。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方式,通常是命令式的,不会征求孩子的意见。

 

相比之下,中产家庭的“协同培养”方式,有三个最大的不同:1、时间管理;2、挑战权威;3、驾驭体制。而这三点,被认为是维持中产生活最重要的技能。

 

拉萝教授指出,美国的中产家庭,孩子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丰富,时间被从球赛到音乐会规划得合理而高效,而通常中产家庭的晚餐时间就是家庭讨论的时间,父母会跟孩子大量交流,沟通日常生活、学业表现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思考,给他们建议,也允许孩子有异议和讨价还价。

 

“命令-服从”和“谈判-妥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亲子交流方式,也会教育出两种孩子。

 

前者会让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不善沟通,也容易养出阳奉阴违、叛逆抗拒的孩子;后者不但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表达、逻辑,还能培养孩子合理运用规则、说服别人、解决问题、为自己争取利益(也就是驾驭体制)的信心和能力。

 

拉萝教授说,这两种家教模式对孩子的未来影响巨大。因为,孩子会把跟父母相处的模式,复制到跟老师、领导、社会的相处中,也会copy父母的人际交往心态。

 

举个例子,面对老师的时候,劳工家庭的父母通常不认为自己和老师是平等的。他们会觉得老师受教育时间长、懂得多,有的会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一请家长,就不问缘由地打骂孩子。还有的会直接把孩子丢给老师管,出了问题就觉得受了欺负,甚至跑去学校吵闹。

 

劳工家庭的孩子当然能感受到父母面对权威时的尴尬、无奈、愤怒、不自信,自己面对上级的时候,也容易代入这种心态,与人相处也容易陷入“命令-服从”的两极模式,导致沟通不畅。

 

中产家庭的父母呢,通常能跟老师顺畅沟通、融洽相处,也会鼓励孩子跟老师争取机会、表达意见,比如“老师,为什么这次考试我只得了一个B”、“老师,我想当主唱”。他们的孩子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应对权威和体制,不害怕、不回避、不抵触,以平等心态有技巧地积极争取,达成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

 

懂得规划人生、善于跟人打交道、能驾驭规则和制度——这些“文化资本”,而非实实在在的钱,才是中产家庭的孩子更有竞争力的原因。

 

不过,拉萝教授拒绝评判两种教育方式的优劣。她认为,两种教育方式都能培养出快乐、幸福的孩子。


2
钱可能被拿走

但“文化资本”不会


钱买不来教育,同样,留给孩子最好的财富也不是钱。

 

因为,钱是随时可能失去的。

 

这位头发花白、仍双眸明亮的女士叫郑念,她是上个世纪典型的中产阶级职业女性。

 


▲  郑念

 

郑念1915年生在北京,父亲是北洋政府高官。郑念在天津南开学校读的中学,燕京大学毕业后,留学伦敦政经学院,获得了硕士学位。


留英期间,她结识了同为留学生的郑康琪,两人相爱结婚。


郑康琪先在国民政府外交部工作,曾派驻澳大利亚7年,新中国成立后任职英国壳牌公司上海办事处的总经理。这段时间,郑念相夫教子,岁月平静。

 


▲  郑念和女儿

 

1957年丈夫去世后,郑念在壳牌公司上海办事处做总经理助理,仍然保持着优渥的生活——住在上海的大宅子里,有古董家具和仆人,直到1966年文革。

 

文革中,她被抄家,唯一的女儿死于非命,自己也被捕入狱长达数年。

 

在极端条件下,郑念良好的教养让她在精神上不至被摧毁,她向看守借扫帚打扫牢房,给存水的脸盆做防尘的盖子,为此她会机智地跟看守背毛主席语录:“以讲卫生为光荣,不讲卫生为可耻。”看守就没法拒绝她。

 

郑念一直拒不认罪,需要写的交代材料,落款一般是“犯罪分子”,每次郑念都不厌其烦地在“犯罪分子”前面加上“没有犯过任何罪的”几个字。多次以后,发给她写交代材料的纸上,再没有“犯罪分子”这个落款了。

 

身处绝境,仍能以勇气和智慧积极应对,接受生活的打击,同时坚持对生活的要求,不颓丧、不随便,努力活得有尊严,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塑造人,塑造有坚强性格、能愉快生活的人。

 


▲  郑念晚年在美国撰写的回忆录封面


变故可以夺去财富,却不会夺去人脉和文化资本。

 

严幼韵出身民国实业富家,是复旦大学首届女毕业生,后来她嫁给外交官杨光泩。

 

抗战期间,杨光泩担任中国驻马尼拉总领事,为抗战筹款。日军攻占前夕,美国麦克阿瑟将军请杨光泩撤到美国,杨光泩以有责任照顾十万侨民拒绝了。结果,他和7名领事官员都惨遭日军杀害。

 


▲  严幼韵和杨光泩结婚照


严幼韵带着3个女儿,在断粮、断电的情况下,用积蓄照顾着26名领事家眷,她带着外交官太太们种菜养鸡做肥皂,安抚众人的惊慌,调解大家的矛盾,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她还会偶尔弹钢琴,营造生活的美好。

 

抗战结束后,麦克阿瑟夫人把严幼韵和3个孩子接到了美国。凭着流利的英语、出众的仪态,当时已一无所有的严幼韵成为了联合国礼宾司的首批雇员。

 


严幼韵(左一)在联合国工作


严幼韵的女儿们也都学有所成,除了三女因病早逝,长女杨蕾孟是出版社总编辑,经手出版了包括《基辛格回忆录》在内的250本书;次女杨雪兰,在1989年成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历史上唯一的华裔副总裁。

 


54岁的严幼韵嫁给著名外交家顾维钧

 

从开着轿车上复旦的富家小姐,到一无所有,再到凭着学识、举止、人脉等文化资本,重新过上以往的生活,这种复原能力,当然来自无形的文化资本,也是一个人抗击生活风险最重要的保证。举个简单的例子,没了钱,王宝强还是王宝强,但穷得只剩下钱就真的很可怕了。

 


▲  2016年严幼韵111岁寿宴大合影


彩色斑马写过一篇犹太人家庭教育方法的文章扎克伯格为啥有钱&有爱?全靠犹太人的教养秘诀“海沃塔”,犹太人只占全球人口的0.2%,却在政治、经济、学术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是什么造就了犹太人“集体性”的优秀呢?


当然是一代一代传承的犹太家教方式,也就是犹太人的文化资本。

 

为什么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顶级富豪纷纷裸捐?因为继承了大量文化资本的孩子会自己创造财富的。

 

3
三大“协同”教养经验
教出被7所藤校录取的孩子


作为家长,该如何经营自己家的文化资本呢?

 

我们来看看台湾妈妈梁旅珠的经验。

 


▲  梁旅珠


梁旅珠毕业于台大外文系,留学美国宾州大学,曾主持台湾第一个自制旅游节目《世界真奇妙》。她的女儿高于珺中学毕业后,同时被哈佛、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哥伦比亚、宾州大学七所顶级高校录取,最终入读斯坦福生物系。

 


梁旅珠和女儿高于珺


集齐七颗龙珠、已经能召唤神龙的高于珺是同学眼中的“外星人”,她小学毕业全校第一名,国中毕业全校第一名,高中被全校同学票选为台北市优良学生,毕业时领了市长奖。此外,她擅长书法,获奖无数,喜欢重金属摇滚,玩吉他,爱跳街舞,会打篮球,还创立了学校投资理财社,但任社长。

 

更令人惊叹的是,高于珺从来不熬夜、不补习,小学五年级后,妈妈对她的功课基本撒手不管,全靠高于珺自律。高于珺的专注和毅力,经常让父母都觉得惊奇。

 

说到教养经验,梁旅珠觉得以下几点最关键:

 

1、“想在前面”,积极主动的心态最重要。

 

梁旅珠认为,帮助孩子养成“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头等大事。只要孩子有心追求成绩表现,他们一定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因为,做有兴趣的事,所有孩子都是高效专注的。

 

相反,没有学习动力的孩子,年纪愈大愈拉不动,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了,家长很难再像小时候一样掌控孩子的作息。

 

在梁旅珠看来,小学时代的成绩,有很大比例可以是家长的成绩,但父母的影响力最多只能延续到初二,接下来就得靠孩子自己了。很多小学的明星学生,如果是补习和父母监督的结果,没有养成自律,中学后表现就会逐渐黯然。

 

所以,教养要“想在前面”,协助孩子厘清学习的目的、找出目标,是父母最重要的功课之一。

 

梁旅珠说,她经常利用新闻事件让孩子明白,世事无常,唯有学到身上的知识、能力是属于自己的。

 

如果孩子相信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将来,不是为了父母的面子和服从师长,他们就会懂得进取。

 

事实上,梁旅珠和丈夫长期有和孩子讨论梦想的习惯,指导孩子考虑各种未来的可能性,早做人生打算。

 

2、“从小开始”,生活教养要趁早。

 

梁旅珠说,她最严格要求的是生活教育,完全没有妥协的空间,包括人格教养、价值观、作息、做事认真负责、懂得尊重感恩,等等。

 

因为,小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父母才是决定孩子将养成哪些习惯的人。

 

梁旅珠认为,生活教育就像一块沃土,土整理好了,什么种子,都会结出丰盈果实。也就是说,孩子会在未来的人生中,放大儿时的教养。

 

所以,养成好习惯固然困难,但要改掉坏习惯更难,尤其是从小养成的最根深蒂固,父母必须有计划、有意识的“从小开始”。

 

给孩子订的纪律规范,只要经过深思、以爱出发,适度让孩子吃点“苦头”,是不会让孩子“心灵受创”的。一旦定下规矩了,就要想办法让孩子遵从。小孩子是非常聪明的,只要挑战几次成功了,就会清楚知道家里哪几个长辈的话可以不必理会。

 

只要习惯内化成孩子自发性的性格了,教育就进入了收获季,会愈来愈轻松。

 

3、“先紧后松”,让孩子学会忍耐。

 

梁旅珠认为,读书、学习和练习,在没有达到“从学习中得到快乐”的境界前,无一不辛苦。想让孩子有“为了远大目标克服眼前枯燥”的能力,不论物质还是精神,对孩子都不该予取予求、放任溺爱。

 

所以,在孩子养成习惯前,父母一定要“紧”一点。比如,小学时多尽心,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后,父母就不用当书僮了,那样孩子反而会养成依赖心。

 

梁旅珠自己,在女儿小一、小二的时候,就通过“写字”注意帮孩子养成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小三时,她教女儿做计划表、画重点;小四时,她教女儿记笔记,包括要有层次章法;小五时,女儿已经会做复习表、订目标。

 

在补习盛行的台湾,初高中的高于珺都是下午5点多放学就回家、吃饭,晚饭后写半小时书法、听空中英语,7点半前已经在桌前念书,11点前一定上床睡觉,隔天又有精神认真上课。甚至考试期间也不改变作息,还要练字,也不熬夜复习。

 

这些教养经验,跟拉萝教授描述的美国中产家庭的“协同培养”是不是很像呢?

 

梁旅珠有两个孩子,小儿子也考上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可能会有人说,是孩子自己天资好,但梁旅珠却说,比起那些真正天资聪颖的孩子,即便学习更优秀的女儿也只是个平凡的普通人。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可能没有大笔财富、广阔人脉、名门身世,但做到拉萝教授所说的、梁妈妈践行的“协同培养”还是可以的——

 

注意生活习惯的从小培养、教会孩子管理时间、尽量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用“谈判-妥协”的方式跟孩子沟通,相信你的家庭教育也会像梁旅珠一样,在不久的将来,迎来一个丰硕的收获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