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书】管理须用问题做导向,勿用成就;但管理需结果检验

 007学习 2016-11-04





从2009年到现在,管理在知识教育以及实践层面,大家都做了更多的努力和尝试,今天工商管理教育已经相当普遍,拥有管理知识的管理者的比例也非常可观,但是管理的效果,相比较这些投入来说,变化并不明显,所以我想就几个关键的认识,再界定清楚一些。


管理须用问题做导向,勿用成就做导向


我首先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做管理不能用成就做导向,只能用问题做导向。管理对每个人最大的挑战就是,它永远在问题当中,而不是在成就当中。所以每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都会告诉你,“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此,有时我很讨厌做管理,因为它总是完成一个目标就会有新的目标,解决完一个问题还会有下一个问题,没有一个可以终止的时间点,总是在解决问题的路途中。


管理者的定义是让你的上司和下属获得绩效。如果你发现,因为你的存在,你的上司没有成就,下属没有成就,那你就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者自己是没有绩效的,你的绩效来自于上司与下属。


管理具有两个属性:一是实践与经验属性;二是知识(理论)属性。很多管理者没读过多少书,没学过管理,却做得很好,因为管理有实践和经验属性。有的人从来没做过管理,比如我自己,教管理的过程中,六和创始人让我去当总裁。我没当过总裁,真正去做的时候发现,也还可以,因为我具有管理知识的储备。管理的这两个属性,看似对立,实则不然。任何事情,只要能找到规律,就能变为知识,变为知识就可以复制,就可以学。


管理中,不要把“人”与“事”混为一谈


管理所面临的主要内容是处理“人”与“事”,但中国人常常把二者混淆,该面对事的时候却面对了人,该面对人的时候却面对了事。比如,一个企业找了很多老师讲课,老师讲完课后,这个企业专门找我当面反映,说其中一个老师讲得很烂,千万不能让他再来上课。奇怪的是,我看到大家给这个老师的评分却非常高,我问为什么,对方说:“这个老师人不错,挺刻苦的;课间挺谦虚;字也写得挺漂亮。我们觉得,也不能砸了人家饭碗,所以我们给他打了89分。”


我说:“你这样打分,我不能批评或换掉他,我甚至还得表扬他。因为学生打的分数很高。”对方说:“反正我们也不上了,至于他要伤害谁就随他去吧。”这件事让我哭笑不得,这就是管理中把人和事混淆了。




管理的关键在于问题发掘是否准确到位


如果说上面是糟糕的管理,那下面的案例就堪称出色的管理。南京的剑光同学与他的伙伴设立了励志阳光助学基金,第一期目标是建101所希望小学,并持续负责后续的师资、校舍建设投入等。志愿者看到受助的孩子冬天还穿着凉鞋,就想让这些孩子穿上棉鞋。


如果靠捐赠,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无法达到可持续性。励志阳光助学基金找到一家世界知名的制鞋品牌商,举行以旧换新的促销活动,源源不断地收集了很多城市孩子穿不完的鞋,然后把鞋送给残障人士进行清洗、修补,给他们支付10元/双鞋的工费。残障人士特别开心,因为他们找到了存在的意义,能为社会创造价值;清洗干净的鞋被送给山区的孩子,孩子一样开心;品牌商亦乐见其成,因为以旧换新的活动本身就为其带来了销售额的显著增长。


其实,管理的目标来源于对问题的发现,上述案例起源于一个小孩冬天穿着凉鞋,励志阳光助学基金就设立了目标,如何让他可持续性地穿棉鞋。做管理的人要在问题当中设立目标,用人与组织把目标组合起来。管理的定义是,为了实现目标,人与机构内资源一起工作。如果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没有办法触动组织背后的人去推动它,那么可能是因为管理者对问题本身的发掘不够。


管理是结果检验和外部评价


怎样检验管理的好坏?管理其实是结果检验和外部评价,不是由你自己来评价的。你与你的同行比,是不是利润最高、增长最快、销售额最高的?如果是,那就是好的管理。


有的总经理说,前30年我不懂管理,公司照样发展很快。那是因为外部环境一直在高速增长,你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好时机,供不应求,你怎么做都行,不用多好的管理。不要因此认为管理不重要,也不要因此认为自己懂得管理,很多时候是外部增长帮助了企业的增长。现在,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甚至很多行业产能过剩,不再增长,所以为什么很多老板吐槽赚钱难,因为市场对企业的要求提高了,新常态的核心词是产能过剩、顾客稀缺、供过于求。企业如果再不好好管理,很难做下去。


最近有关什么样的CEO才是一个好的CEO的话题引发了很多争论,甚至对于一个具体的CEO是否胜任,也成为公众的一个话题。我没有直接去回答这个问题,因为CEO是否胜任,其所负责的企业经营结果已经给出了评价和答案,并不需要我们再去做额外的评价。人们之所以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究其根本,还未完全理解对于管理的评价,是有结果检验和外部评价的,人们还是习惯用自己的感受,以及自己的经验去做评价,我非常希望大家可以更正过来,形成一个用结果检验的习惯与氛围,这样管理才能够做到简单有效。


管理的核心价值是激活人


对于管理本身而言,的确是处理有关人与事、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而事或者资源都是由人来激发价值的,所以管理的核心价值是激活人,让人与事、人与资源组合的时候,产出最大化。所以德鲁克先生认为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我很认同。


在我看来,管理具有三重价值,第一重价值是发挥员工的价值。让管理产生绩效,最终体现在下属的成长中,因为企业的绩效是来自于员工,特别是来自于一线员工,他们完成定额,实现成本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并直接与顾客沟通。如果没有他们,不会有企业的绩效,也就不可能产生管理的价值。




第二重价值是激发员工的潜力。在我个人的管理实践中,一直发现每个人所具有的潜能是超乎想象的,不要认为没有合适的人,也不要简单地认为一个人是否胜任工作,大部分情况下,只要能够激发,并配给相应的资源,人们是可以产生绩效并胜任岗位的。正因为此,我一直认为如果发现员工不胜任工作,或者做得不够好,先要探讨的是我们是否激发了他的潜能,是否给予了他足够的帮助,并让其找到发挥效能的途径和方法,如果我们愿意这样努力,就会看到成效。


第三重价值是激发团队的潜力。我曾经参加了第十届商学院戈壁挑战赛,这是一个4天戈壁徒步120公里的项目,在我去戈壁之前,我认为自己是完全不可能参与到这个项目中的,因为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似乎我都无法胜任。但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22班的同学激发了我,在与大家一起训练和准备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班不断释放出超乎想象的能量,自从这个班成立了戈壁10管理团队,整体上就完全不同了,从完全不了解戈壁挑战赛,到成功组建A/B/C三个队,到创建商学院历史上最大的参赛队,再到大家完全走出戈壁,每个人都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跨越,其中也包括我。这就是团队的力量,组织管理的能量,在组织管理的核心价值中,就是让本不能胜任的人可以胜任。


管理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使命与价值,德鲁克先生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金融海啸百年一遇,宏观调控无法掌控,管理者真正每日头疼的不是这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放倒企业巨人的恰恰是由于管理常识缺乏所引发的执行缺失、沟通不畅、绩效不振等企业“常见病”。

来源:《管理的常识》机械工业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