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春花:管理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秋风瑟瑟无尽思 2018-08-06

大 伟 荐 书

《管理的常识》

陈春花 著

推荐理由

管理是什么?

可能每个管理者都能给出不一样的回答。管理虽无需用对错去评价(常用结果来评估),却有好坏之别、水平高低之分。

陈春花教授的《管理的常识》就回溯了管理的本源,清晰明白地阐释了适合中国企业管理的管理观。其中讲述了管理最基本的一些概念,一些常识性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常常是企业管理者知道却没有做到,知道却不知如何去做的,容易忽略或是犯错误的地方。

比如我们在招人的时候可能很看重这个人的实力,但其实他/她本身的实力也许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个人的直属上司能不能让其发挥自身的价值,对公司贡献绩效。

又比如有人很努力地工作,但是却没有达到预期绩效的结果,就会陷入自我怀疑,如果学习了管理,就会明白,绩效的达成是基于工作、工作岗位以及上司的支持。个人努力很重要,这些支持也同样重要,组合协同才能帮助达成绩效成果。

类似于这些,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陈春花教授总能用清晰、好理解的语言,来讲清楚这些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本质问题。这是一本基本修炼的有效指南,适合企业管理者、经理人学习,以指导工作实践,真正做到企业管理的知行合一。

书目一瞥

陈春花:管理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封面

作者简介

陈春花:管理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研究领域:

中国企业成长模式研究、中国领先企业的研究

教授课程:

企业文化管理、组织行为学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金光管理学讲席教授,主讲巨变时代的组织管理。

陈春花教授同时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先后出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与贸易学院执行院长。

陈春花教授致力于中国企业成长模式研究,致力于管理理论与实践价值挖掘研究,先后发表专著22部,一百多篇相关研究论文。

她率先开启了管理研究学者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验验证的研究模式,先后出任山东六和集团总裁、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教授所研究的成果也被很多企业引用和借鉴,并促成了此类大型企业的战略与转型,在企业界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以及影响力。

这种基于管理学科属性展开研究的尝试,一方面丰富了管理理论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树立了高校管理教师的新形象。

内容简介

陈春花:管理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什么是管理?管理以什么做导向,以什么来检验?这是每个管理者都需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之所以在管理实践中存在如此多的误解、偏差以及资源的浪费,是因为大家在管理问题上依然经验导向,依然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做发展,依然在过度使用资源而不是让管理本身发挥效能,依然相信管理者自己的技能。《管理的常识》就是围绕这些管理误区展开的。

做管理不能用成就做导向,只能用问题做导向。管理所面临的主要内容是处理“人”与“事”,管理的关键在于问题的发掘是否准确到位。管理的定义是,为了实现目标,人与机构内资源一起工作。如果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没有办法触动组织背后的人去推动它,那么可能是因为管理者对问题本身的发掘不够。

怎么检验管理好坏?管理其实是结果检验和外部评价,不由你自己评价。你与你的同行比,是不是利润最高、增长最快、销售额最高?如果是,那就是好的管理。对于管理本身而言,的确是处理有关人与事、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而事或者资源都是由人来激发价值的,所以管理的核心价值是激活人,让人与事、人与资源组合的时候,产出最大化。

前言摘要

陈春花:管理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在我自己的认知里,管理研究贡献价值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企业实践的优秀案例;二是对重大规律性问题的认识;三是人文关怀。这三个条件在过去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已经显现出来,或者可以说中国管理研究贡献价值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但是为什么中国管理研究本身却没有同步创造价值呢?有人认为是语境的问题,有人认为是研究范式的问题,这些也许是问题,但是我觉得其核心问题是中国管理领域“知”与“行”脱节的问题。

最有意思的现象是,管理学者研究的话题只是去满足西方管理期刊的要求,并不理会现实的中国企业所面对的困难与挑战。企业家与经理人回到商学院读书,更重要的目的是结识人际网络与构建新的商业机会,甚至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在公众传播中直接表明观点,认为经济学家、商学院教授没有用。我不想去评价谁对谁错,客观存在的现实是,管理学者的研究与企业家的实践之间有着一个巨大的鸿沟,管理学研究成果企业家并不去在意,企业家青睐的期刊和书籍,管理学者也不屑一顾,这种现象本身就可以说明问题。

如果我们所有人可以回到最基本的问题上思考,可能所有的问题都变得很简单。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近百年的管理实践中,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迁,科学技术生产力如何发展,管理大师在那些经典研究成果中所提出来的管理问题依然存在,他们所总结的管理经验依然有益,他们所研究的管理逻辑依然普遍,他们所创造的管理方法依然有效。这一切首先基于这些研究都是面向管理实践的,其实践性的本质决定了这些研究对管理实践活动的深刻洞察和归纳提炼,从而推动实践成效的提升。因此,实践性正是这些经典管理研究成果的价值贡献的首要内涵。

做一个管理理论演变的梳理和回顾,只是想说明“知”与“行”之间是完全合一的,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只能是知与行未做到位。只能说管理学者对实践的问题并未观察到位,只能说明立志于从事管理研究的学生与学者,没有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时代问题的密切观察者,没有让自己融入社会实践中,没有走到企业中去,没有亲身经历一些组织的变革与挑战,所以无法发现问题、无法贡献有价值的研究。

知行合一不仅是一种理想,更应该是一种行动习惯,无论是我们的先贤,还是近现代西方管理大师,他们的贡献可以引领我们去完成属于我们的时代使命,而比使命更重要的是行动。

相关

阅读

如果您对宜信财富感兴趣,

欢迎扫码详细咨询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不做承诺与保障。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业绩,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文 | 刘大伟

编辑 | 月刊君

配图来源于PEXEL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