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深帖

 shxh6901 2016-11-05

赵孟頫的《秋深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帖中的内容是赵孟頫的夫人管道昇给族亲婶婶的一封问安的家信。深秋天寒,作为子侄辈的赵孟頫和管道昇给婶婶送上一些蜜果、糖霜饼,蜡烛等冬资,近一千年之后,再看到这样的问安信,让人感怀古人在平淡生活里的情味深浓。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昴,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中年曾作梦俯,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夫人管道昇(1262-1319),字仲姬,号栖贤山人,德清县茅山人,封魏国夫人。《书史会要》载其“有才略,聪明过人。为词章、作墨竹笔意清绝,亦能书。”元仁宗曾让人把赵孟頫、管夫人及子赵雍的书法装裱为卷轴并收藏于秘书监,“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也。”

秋深帖(局部)

赵孟頫和管道昇琴瑟甚和,两人在文艺上都颇有修为,可谓精神世界的神仙眷侣。管道昇擅画墨竹、梅、兰,又工山水、佛像、诗文书法,传世作品有《水竹图卷》、《山楼绣佛图》、《墨竹谱》、《长明庵图》等。

不仅精于书画,管道昇文才亦高,著有《画梅》、《渔父词》、《我侬词》等。其中《我侬词》不但成为了传世之作,也将二人的情感凝固为永恒的经典。

秋深帖(局部)

据传,赵孟頫在他年近五十时曾慕恋一位才女,很想纳妾。他对管夫人写道:“岂不闻王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管夫人便做了这首《我侬词》:“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赵孟頫看后,被深深地打动,从此再没有提过纳妾之事。延祐六年五月十日管道升病卒,葬东衡里戏台山(今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三年后,赵孟頫也去世。两人合葬于湖州德清县东衡山南麓。

秋深帖(局部)

《秋深帖》的落款是“道昇跪覆”,但实为赵孟頫代笔。信笔写来一时忘情,赵孟頫已经署上“子昂”,发觉之后忙又改成了“道昇”,涂改痕迹清晰可见。

这封信札没有注明年份,但是从艺术风格上,学者认为应该是赵五十岁之后的作品,正是兰亭十三跋前后。两者在结字、笔画上颇为相似,气息上都温润娴雅、不躁不厉,端庄中透着翩翩逸气。
兰亭十三跋

赵氏四十五岁前后,几度辞官回乡,政治生活相对放松,使他有大量的时间研习书画,艺术表达上已经炉火纯青,因而这个时期的传世作品最多。如曾刻入三希堂的《归去来辞》、为日林上人所书写的《心经》、《致石民瞻十札》等,都可见其积学之深厚。

因为是家信,所以《秋深帖》写得很放松,可谓“心手双畅,翰逸神飞”,颇有二王遗风。笔画方圆相间,变化丰富,扎实利落,仿佛能令观者感受到是日深秋的清明日朗。

习书达精熟之际,书写就从炫技变成了表达,扑面而来的其实就是书写者当时心境的流露。比如怀素晚年的小草千字文,已不再是写《自叙》的“壮士拔山伸劲铁、又似山开万仞峰”,而是一派萧散简淡的佛教气息。又如日本小野道风的秋萩帖,完全是书者放松自逸的情怀。虽然赵氏仕元之后一面是为官显赫,一面却又受到时人诟病其贰臣,但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一切恩怨情仇全付东流,生活就像秋天午后散淡的阳光,平和自然,一身功夫笔力,无须再求知己,好也罢、坏也罢,一封家信而已。



管道昇作品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及《三联·节气》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