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章
发文工具
撰写
网文摘手
文档
视频
思维导图
随笔
相册
原创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图片转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 做最好的中国太极文化推广平台
横跨步时,要仔细体会重心的移动
太极拳的横跨步,只有“云手”一式。有传授“云手”者,横跨左足在先,平移右足靠近或并拢左足在后,这种“并拢”之说有误。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已经说明,“右足由(此字在原书中误为‘往’字)右侧往左移动半步坐实,左足亦即向左踏出一步,成一骑马式。”《杨式太极》作者杨振锋释“云手”式,亦沿此说。杨式父子述说云手,都指明练拳者的左足,是横跨一步,右足则平移半步,说明双足移动距离,有一个比例。右足不是靠拢左足。如果右足平移,与左足并拢,两足掌距离几近于无,则练拳者的重心即摇晃小稳;如果两足太近,小于“半步”,其弊也相似。练太极拳者,对此不可略而不察。
练拳者重心的移动,至任何一足掌之内六分之一处,即须回移。其全身重量,始终在两足之中间的六分之四、即三分之二的范围内移动;重心左移,则左实而右虚,右移,则右实而左虚。如两足一前一后,则重心前移,得前实而后虚,后移,后实而前虚。重心在两足掌涌泉穴连线上移动,是为之“中正”。动而保持重心不过足掌,除单足立式以外,距离任何一个足心,大抵总有双足距离的六分之一,即行回转。学拳者动步、移步,出足用滑步,收足用拖步,所为者,保持大体重心始终在两足连线中部的三分之二部分移动,而得其最稳定态。
如果练太极拳时,每换步必抬足,在空中划一个或大或小的弧线,再行落地,即使迈步如猫行一般轻柔,其人之重心,已经全部放在未离地面的另-一足,相当于不断地单足站立,大失太极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之道理,也会致自身重心不稳;在慢练太极拳套路时,此弊端尤其明显。
当然,如学拳者腰胯已经全部松软,圆转自如,而且随时随地周身一家,随心如意,则提足、变步亦未尝不可。这是另一种高深功夫,即太拳宗师刘仁海名之日:“蹭胯”。
练“云手”常犯的另一毛病,即横跨平移两足时,无起无伏,只保持腰胯旋转,由右向左均匀水平移动。《杨式太极》一书中释“云手”要点日:“不论是虚实交替,一曲一伸,跨步收步,都要求平平稳稳,式式均匀,不要出现起伏波浪式的现象,应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动作。”
练“云手”而迈横跨步,“不要出现起伏波浪式的现象,应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动作”之说,是不对的。
练拳者以横跨步法练“云手”一式,如果双腿的“一曲一伸”,“都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动作”,则所有的沉劲、反弹劲,都将被完全取消。太极功夫“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之道理,就被“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动作”这个要求彻底破坏了。尤有甚者,社会上教、学、练整套太极拳者,竟然从头到尾,把所有拳式都“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动作”,那就更加离谱矣。
“云手”的横跨步法,正如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所述,“此式之妙用,全在转腰胯,然后可以牵动敌之根力,应手翻出。”“惟变化虚实交互旋转时,万不可露有凸凹断续之意。”人之腰胯旋转,至骑马步时为“无极式”,人体重心恰在双足距离之中点,如练拳者身体起伏动作较大,其“无极式”亦可不成为“骑马式”,只要双膝微屈,达到瞬间平衡,亦无不可。上环的左臂或右臂,均为棚劲;自己的身体如随腰胯转动而起伏,其棚劲即含有斜上或斜下之暗劲。“揽雀尾”拳式的“棚、采、挤、按”,四个动作,都有或斜上、或斜下的暗劲,而得前后、左右、上下的旋转劲道。如果要求练习云手一式,“不要出现起伏波浪式的现象,应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动作”,则云手的上下手臂的环形移动,就只有平行于地面的内劲了。
练习“云手”,以腰胯旋转而带动大腿、小腿,左脚,向左横跨出一步,再平移右脚,向左跨出半步,可以多次重复。《杨式太极》一书要求两足掌落地即内扣,以备下一式“单鞭”,即要求两足掌差不多互相平行,不成外八字或内八字之立足式。这是正常状态下,单数重复“云手”的横跨步法,沿一条直线左移时的足掌位置。如果练“云手”,不自右向左横向直线移,而要变换横移方向,则关键全在足掌粘地的位置。练习正常横移步法,腰轴向左或右旋转,总要超过45度;如果练“云手”却要改变方向,练拳者仍然以腰胯为中轴,旋转则超过45度甚至超过90度,而带动横跨的右足或平移的右足。
练习横移步,而要自由变换方向,难度比前进步与后退步都要困难,耐心琢磨,久练自知,亦能自如也。
杨式太极的“云手”,是由右向左横跨步,腰胯旋转带动双臂分别上、下环状运动,上环为拥劲;下环无论用左臂或右臂,手掌的虎口向前,朝向对手,防其足踢,或者出手握住对手踢起的足踝,或变向变势,或由虚变实,全在于“得机得势”这四个字。
练习“云手”;还可以变换全套杨式太极拳的动作方向,练习由左而右;正如“揽雀尾”式,本为右掌、右足在前,左掌、左足在后,则可改为左掌、左足在前,右掌、右足在后。在下名之为“反向太极拳”,练之可为练习各家太极拳之助。
拳式之间的连结,如“云手”后接“单鞭”,本已编定,照套路程序练习,也就可以练出功夫。练太极拳五六年,通体松软、周身一家已成功夫,则须单式久练,并更换联结的拳式。因为太极拳体用要诀,是“舍己从人”;任何拳式,都可以有半招,有变招、有续招、有隐招。“云手”拳式用于防守为主,环环相扣,绵绵不绝,上中下盘均被上下交替不绝的环状动作笼罩无遗,当对手的臂、肘、拳、掌,接触到自己的上环或下环的臂、肘、掌,即要变招、变劲、变向、变势,此时,太极十三势,无一不可为用。所谓之“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须知阴阳相济,知为懂劲”,就是这个意思。
金庸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飞狐外传》中,写了一位太极名家,位列红花会四当家的赵半山,用太极“云手”,把对手的双臂铰断,“喀喇喀喇之声”不绝,文字精彩,活灵活现。然而,这只是小说的幻想情节,实际情况是不可能的。太极拳“云手”的手臂上、下环动作,是同方向运动,不可能有反向绞断力;连用“云手”,致敌臂断臼脱,是完全说不通的。用“野马分鬃”,拳式,倒确实可能致敌之肘关节脱臼,甚至折断其小臂。
当然,小说到底是小说,对太极功夫渲染有误,亦不足奇,不必责备。在这里提到太极拳“云手”之棚劲为用,不能断敌之臂,不过是为了加深学拳者的印象,求得实事求是之意。
传统陈氏和杨氏太极拳养生班现在开始接受报名,新班开课,从头学起。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通过电话或微信来咨询课程情况,以及报名。 咨询报名电话:13501252378,18500388612咨询报名微信:steven_wang1201
传统陈氏和杨氏太极拳养生班现在开始接受报名,新班开课,从头学起。
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通过电话或微信来咨询课程情况,以及报名。
咨询报名电话:13501252378,18500388612
咨询报名微信:steven_wang1201
来自: 罗青山tz3z2bix > 《文件夹1》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粘连粘随,动步为先
我跟随王成老师学习太极拳十余年,虽然天性愚钝,但尚存韧性,习练不懈,拳架和对练也算熟练,但以前每与同门师兄弟们打手演练,仍是手忙脚乱,心意不合,处处被动,距老师常说的引进落空更是相差很远...
4)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转载)
其次是肩胯等关节的放松,肩、胯是人身体活动自由度最大的两处关节,我们讲的节节分家主要指此两处关节难掌握,所以此两处关节放松会圆活,但是只放松并不能成为高手,练不出太极拳独到的功夫,完全不...
太极拳的变步与单足站立
太极拳的变步与单足站立。初练各个任意方向的变步,当以太极拳原有程式的变步为基础,再变足掌转动的角度,由小角度而发展为较大角度动转足掌。在一般情况下,练太极拳者都把以上的单足站立的拳式放在...
《身体各部之名称与功用》
《身体各部之名称与功用》《身体各部之名称与功用》---吴图南2010-07-14 20:30:29 来源:中华武术网 浏览:1794次 摘自——《吴图南太极拳精髓》。或一腿前伸,一腿下坐(为桩步)。如左(或右)腿前进...
练好太极步
练好太极步。如不能正确走好太极步是打不好太极拳的。以向前走为例,两膝微曲,调整好高低(初学者可站的高一些)迈步时须缓缓将重心移向前腿,其胯根内收,腹部充实,用腰带动,缓缓提起后腿,后腿由...
太极拳四法,眼、手、步、身/顾留馨 - 天下武林网
太极拳四法,眼、手、步、身/顾留馨 - 天下武林网。太极拳四法,眼、手、步、身 太极拳整体动作之眼法。太极拳的步法和手法同样地须走弧形,划圆圈,决无直来直往,直上直下的动作,腿部的动作又须和手...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三字经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三字经。(四)身法讲身法,上中下;⑤保持力点与重点的平衡,这是太极拳扌朋法的作用;身法正,裆暗转。另一圈,八...
陈式太极拳怎样移重心重心转内弧怎么转
陈式太极拳怎样移重心重心转内弧怎么转请使用支持脚本的浏览器!后来,李亦畲在《五字诀》中进一步强调了虚实学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还说,“要开合有致,虚实清楚。”为此,李亦畲画...
《太极拳论臆解》洪均生
《太极拳论臆解》洪均生。陈式十六代后裔陈鑫先生(字品三)在所著的《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提出:"两 手各管保护半个身体,以鼻为界。"这就比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讲得清楚些。但是在拳法上怎样...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