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胡希恕中医临床精华 张奎增中医的博客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6-11-05

热在下焦概其廓、变证兼证皆繁多

关于淋证的症状《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称谓“小便难”。可知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证。

(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谓“淋闽”;《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称谓“淋秘”。该证多见于西医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乳糜原等疾患,在古今皆是常见的疾病。

关于淋证的病因,《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认为是“热在下焦”;《丹溪心法·淋)篇谓”淋有五,皆属乎热”;《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则认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后世医家认为本病多由于膀胱积热.但亦有由于气郁及肾虚而发者。其治疗多以利湿清热为主,但遇有变证、兼证时,又必以六经辨证定其大法,再具体辨方证用其方药。

例1丁某,男,36岁,病案号169559。

初诊日期1965年8月16日:尿痛、尿血、腰痛三个月,三月前长途乘坐火车,吃烧鸡、喝啤酒而喝水少,不久出现腹痛腰痛,痛如刀割又如撕裂,阵阵发作,初发作时喝水则腹胀面无小便,后发作时饮水后有少量小便而尿道剧痛,到医院检查:尿红血球满视野,泌尿系造影未见结石,用抗生素等治疗无效。

现右腰亦痛,尿粉红色,红血球满视野,大便干,舌苔黄褐少津,脉左弦细,右沉细。与猪苓汤加大黄、生薏米:

猪苓三钱,茯苓三钱,泽泻四钱,滑石五钱,阿胶三钱,生薏米一两,大黄四分。

二诊8月19日:上药服三剂,腰痛不明显而显酸沉,尿痛不明显,少腹两侧酸重。

大便不干但不畅,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柴胡四钱,黄芩三钱.花粉六钱,生牡蛎五钱,桂枝三钱.干姜二钱,白芍四钱,当归三钱,川芎三钱,茯苓三钱,苍术三钱,泽泻四钱,生薏米一两,炙甘草二钱,桑奇生一两。

二诊8月25口:上药服三剂,诸症已,但行膀胱镜检查及拍X线片后,确诊右输尿管有结石。又出现尿道刺痛,与8月16方加金钱草二两。

四诊8月30日:上药服二剂后,尿道剧痛,排尿困难,’见血块、粘液.不久排出黄豆大结石,而排尿通畅。

五诊9月7日:无任何自觉症状。

按:本例初诊时,可属湿热下注,可视为本证,用猪苓汤加生薏米利湿清热,可视为正治。又因有右侧腰痛,为瘀血之征,可视为兼证,故加少量大黄以活血祛瘀,这是胡老用药特点。

二诊时腰、腹痛及尿痛皆不明显,而酸重明显,为邪退正虚,证属血虚水盛,可视为变证,故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当行膀肮镜检查后又出现尿道痛时,又现湿热下注之证,故又用猪苓汤加金钱草.使尿结石排出,诸症皆已。

例2韩某,女,31岁,病案号5157。

初诊闩期:1965年1月23日:13年前怀孕时患‘压迫性肾炎”,分娩后渐愈。但于1跖4年9月11日又出现尿急、尿频.尿痛、腰痛、腹胀等症,诊为“肾炎复发及急性尿道炎和膀胱炎”,屡用抗生素不效而找中医治疗,曾以肾虚心火盛、脾虚气弱论治而效不明显,今日请胡老会诊。

近症:尿频,白天50余次,晚上30余次,有时尿频滴漓而不能离盆。尿时痛如刀割。尿赤热,有时带血丝血块。

左腰胀痛,时腹胀,下肢轻度浮肿,常感头晕、心悸、少腹早急、口干渴甚,既往有阴道滴虫史、人工流产史。痛经史,舌苔白,舌红,脉细数。证属湿热下注兼挟瘀血,与猪苓汤加生薏米、大黄:猪苓三钱,茯苓皮三钱,泽泻四钱,生薏米一两半,滑石五钱,阿胶珠二钱.大黄二分。

二诊1月27日:上药服三剂.尿频尿痛腰痛皆减,小便色变浅,尿道已无灼热感,口干渴已,仍腰痛及腹胀明显,脉仍细数,热去而湿重,与肾着汤:茯苓皮三钱,白术三钱,干姜三钱,炙甘草二钱。

三诊2月5日:小便频数缓解,尿量亦显著增加,腰痛腹胀皆减轻,脉已不数,上两方交替服用。

四诊2月13日:尿道未痛,稍劳则腰酸痛,少腹里急,下肢轻反浮肿,脉又稍数,与肾气丸:生地八钱,山萸肉四钱,山药三钱,丹皮三钱,茯苓三钱,泽泻四钱,桂枝三钱,附子二钱。

五诊3月11日:上药服三剂,腰痛不明显,下肢肿消,食量倍增,仍以上方调理,偶有头晕、腰痛,他无明显不适。

按:此淋证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急性发作及慢性症状交替出现,正邪胜衰也交替变换,因此治疗时要据证把握病机,该祛邪时当祛邪,该扶正时即扶正,使正能胜邪是病愈的关键。

结石在里见表证、 解外化饮病全休

例3李某,男,47岁,住院病案号17020。

初诊日期1975年7月27日:自感上腹有肿物已两月多,因无不适未曾检查治疗。近一月来因感到左上腹痛疼而来门诊,经内外科检查,怀疑是肿瘤而收住院治疗。

体查:上腹左右均可触及拳头大实性肿物,表面不光滑,轻度压痛,部位深在与体位无关。尿常规:蛋白(+—),红血球15--20,白血球3--5。血沉61毫米/小时。

尿酚红排泄试验:一杯3%、二杯5%,三杯5%、四杯7%。静脉肾盂造影:左肾扩大,右肾末显影。临床诊断:双肾肿瘤?肾结核?动员手术治疗,尚等待按排手术,要求服中药一试,因找胡老会诊。

依证所见:左腹胀痛.头晕心悸,汗出恶风,口干思饮,饮后渴仍不止,而心下水响,尿频、尿涩痛,舌苔白.脉浮数,心率100次/分。

此属表虚心下停饮而兼津伤挟瘀之证,为五苓散合猪苓汤加大黄方证,与五苓散合猪苓汤加大黄:猪苓三钱,泽泻五钱.苍术三钱,茯苓四钱.桂枝三钱,滑石一两,阿胶二钱,生大黄一钱,生苡仁一两。

结果:上药服二剂后,小便增多,尿中排出绿豆大结石。三剂服完后,连续四五天排出细砂样结石,腹部肿物消失,其他症状也令消失。追访五年末见复发。

按:结石病位在里,治疗时一般多从里证着想,很少注意祛外邪。胡老从六经辨证及辨方证的经验出发,在排石时,自然而然注意到外邪的辨证和治疗。众所共知,结石的形成与湿(饮,水)邪下注有关,而祛湿的治疗决不能忽视外邪的有否。

胡老在讲解桂枝汤、大青龙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方证时曾反复强调:水湿停于心下、停于里,则里有所阻,表亦不透,故如不兼利其水,则表必不解;如单独解表,强发其汗,则激动里饮、里湿,变证百出。

此时唯有于解表方中,须兼用利尿逐水药,始收里和表解之效。即在外邪内饮证的治疗时,必须祛湿、祛饮的同时予以解表。

本例不但外邪明显,里湿、里饮也明显,而且滓伤已著,又兼挟瘀,故治疗必解表、利湿、生津、益阴、祛瘀为法,为五苓散合猪苓汤加大黄的适应证,方中似无专门排石药,服后却表解湿去而结石髓湿而出。类似这种病例,在胡老治验例中,是数不胜数的。

淋证里证阳气衰、温阳祛饮治也乖

例4王某,女,75岁,病案号15398。

初诊日期1964年8月20日:尿频、遗尿、淋漓三个月,去年3月曾患尿急、尿痛、尿频,诊断为膀胱炎,用抗生素治疗而愈。

今年5月又出现尿急、尿频、尿痛,又用抗生素治疗而疗效不佳,因长期口服西药,出现食欲差、恶心、头晕等而求中医诊治,曾服木通、车前子、黄柏、益智仁、桑螵蛸、芡实等药而未见明显效果。

现症:尿频、遗尿、淋漓,小腹麻木胀痛,心悸,头晕,腰酸痛,恶心,纳差,恶寒,四逆,苔白润,舌质淡暗,脉沉细迟,证属里虚寒饮凝滞,治以温阳化饮,与真武汤:制附子三钱,生姜三钱,茯苓三钱,白术三钱,白芍三钱。

结果:上药服一剂,恶心、头晕已,食欲改善,小便频减,服三剂,诸症皆已。

按: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辩证,皆有热证和寒证之分,本例一振虚寒,无明显表证,呈太阴里虚寒饮凝滞之证。一些慢性病的形成,多是治疗不及时、治疗不当,消耗人体津液、阳气,渐成里虚寒之证。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嗣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此两条皆是论述里有水饮,而误发汗而造成的里虚寒饮证。前条是表阳证太阳病,后条是表虚寒证少阴病,皆是说由于误治而并于太阴。表证本宜发汗,但里有水气,若不兼驱其水,单纯发汗,则虽汗出而病不解,伤津液、耗正气,使病迁延不愈。

淋证病人当有表证而呈外邪内饮时,治疗以解表化饮,即解表的同时化饮,使表解饮去病即愈,如病案3即如此。如不是在解表的同时又予化饮,或单解表、或单化饮、或单攻下,皆非善法,皆可拖延病情,加重病情,造成淋证迁延不愈,这一中医理论值得深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