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哲 连续几天的雾霾天气,使人异常怀念那蓝天白云。 仰望灰蒙蒙的天空,除去淡淡的呛人的PM2.5味道之外,一片死寂。 我突然意识到,不知道有多久没有看到那一字排开或者人字队列的大雁了。 从不失信的大雁这两年竟然已经消失不见! 如今的小学生再学到这样的课文: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 他们会很惊奇,大雁为何物?我们怎么没见过? 作为成人的我们该怎样解释呢?最佳答案或许是:被人吃掉了! 大雁是人们熟知的鸟类类群之一,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每一次迁徙都要经过大约1~2个月的时间,途中历尽千辛万苦。但它们春天北去, 秋天南往,从不失信。不管在何处繁殖,何处过冬,总是非常准时地南来北往。 中国认为野雁乃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哪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为五常。 雁有仁心,是因为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不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打食为生,其余的壮年大雁,绝不会弃之不顾,养其老送其终,此为仁者之心。 雁之信,则是指野雁是南北迁徙的候鸟。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 我国古代有很多诗句赞美它们,例如“八月初一 雁门开,鸿 雁南飞带霜来。” 陆游的“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 韦应物的“万里人南去, 三春雁北飞。”(《南中咏雁》),“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 吕氏春秋》等。 千百年来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这些大自然精灵们,面对现代人布下的天罗地网无处可逃,丧命在迁徙的路上。 作为主要繁殖地,北极圈是候鸟出发的起点,往美洲、欧洲、太平洋、亚洲飞的鸟都集中在此,经由8条主要线路迁徙到全世界,从此命运各不相同。 全球候鸟迁徙路线中有三条在中国境内,其中两条途经天津。天津滨海湿地为各种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条件,是东亚至澳大利亚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迁途停歇和觅食地,也是大量水鸟的越冬地。 近年来,填海造田、围海养殖等大规模工程抢占了鸟儿在迁徙途中赖以休憩觅食的滩涂地,造成鸟儿补给困难,种群大面积减少。 此外,候鸟迁徙旺季,也正是候鸟被捕杀最严重的时候。迁徙之路上成了杀戮场,鸟网、挂子、夹子、投毒、鸟铳……人类为了满足口腹之欲绞尽脑汁想出了各种捕鸟利器。 据2010年以来公开报道得到的不完全统计发现,几乎所有省份都存在滥捕乱猎候鸟的情况,其中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江西、北京被曝光次数最多,黑龙江、吉林、辽宁次之。 利益是最大的诱惑。买卖来自于市场需求。农贸市场、花鸟市场、各地城乡结合部的野味餐厅、一些爱好食用野味的省份,为猎捕野生鸟类提供了需求。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曾经对我国21个大中城市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百分之四十六点二的城市居民吃过野生动物;惨遭杀戮的野生动物达53种之多,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占四分之一还多。 广东不仅是捕鸟的重点区域,更是吃鸟的重灾区。从查获的案件来看,广东省市场上流通的非法猎捕的鸟类,有九成是从省外运来的,而且来源非常广泛。国内最北有辽宁、吉林,中部有天津、河北、安徽。 早在2013年底,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最新全球物种红色名录中,广东人爱吃的禾花雀(黄胸鹀)的保护等级,从“易危”被上调至“濒危”。所谓“濒危”,是指其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即将绝灭的几率非常高。这是10年内,禾花雀的保护等级第三度被上调。 据统计,全世界9775种鸟类中有1212种濒临灭绝,这一数字等于鸟类的八分之一,其中179种鸟已经处在灭绝边缘,344种面临高度灭绝危机,另外688种已经非常罕见。 根据调查,每消失一种鸟儿,伴随着会有与其相关的植物、昆虫、鱼类的消失。 在自然界,鸟儿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生态系统一旦失衡,会发生严重的连锁性后果。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曾发起灭“四害”运动,麻雀被大量捕杀。在麻雀被大量捕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的损失。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在大自然中要吃大量的虫子。麻雀被消灭了,天敌没有了,虫子就大量繁殖起来。结果出现虫灾暴发,引起农田绝收的惨痛后果。 纪录片《迁徙的鸟》的导演雅克·贝汉说:“飞翔对鸟来说不是人们想象的什么乐趣,而是为了生存而拼搏。它们要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许多困难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迁徙是使命,是责任,是一种承诺,需要一生的不倦经营,就算前方有喜马拉雅山上的暴雪和雪崩,有鬣狗的利齿和猎人的枪管,有工业区的机器怪物和污染后的烂泥,有抓捕者的牢笼,而飞翔不能停止。鸟儿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飞翔,即便是短暂的歇歇脚,也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请远离“野味”餐馆!给鸟儿留一条活路,给子孙后代留下完整的大自然! (个人体悟 仅供参考) 2016年11月5日19: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