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候鸟迁徙路线

 忘忧无草 2014-09-15
  
2006·12·12 中国候鸟迁徙路线
 
 
 
 


  •   “雁阵惊寒”  看到这波澜壮阔的场景,总让人心生感慨,遐思无限


  •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古谚有云:“八月十五雁门开,小燕走了大雁来。”时交秋月,北风渐起,秋意肃杀,草黄叶枯,万物凋零······

  •     小区一隅一所小学荒废的操场旁边几间老屋里住着的两窝燕子,中秋节前的某一天就不约而同地飞走了。想是它们一定已经感知了暑气消退后代之而来的凉爽秋意。它们知道寒冬亦即不远了。

  •     这些天地万物的小精灵!它们自清明前后来到这里,度过炎炎夏日,到中秋再返回南方,其间经历半年左右的时间,即重又奔上漫漫归途。它们的旅程千里迢迢,艰辛万分,越过无数山山水水,历经几多风风雨雨,遭逢重重危机,克服艰难险阻,为了争取生存生命,既要忍受长途飞行的疲劳,又要勇敢地同大自然的严峻挑战抗争,一年12个月360天竟然要用半年左右的时间长途跋涉在两趟来去的半空路途中,还不知有多少会中途夭折到不了理想中的地方······ 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忘初心”、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那种面对逆境宁折不弯、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真是值得我们人类学习,实为现今人生应有的态度!  

    一位外国人拍的电影《迁徙的鸟》历时数年,场面宏大,气势壮观,感人至深,值得一看! 
  •  
  •     候鸟,是指那些随季节变换而南迁北移的大小鸟类。据鸟类专家研究统计,中国候鸟大约有200多种。在山东所处的北方一带,除一年两次路过的大雁、作为目的地留驻的小燕外,还有另外一些,如天鹅、野鸭等体型较大的和鹡鸰、鹌鹑、山雀、黄雀、“麻蛋儿”、酸鸡、夹夹子、“麦唧子”、“柳叶儿”、"鱼眼儿"以及内蒙草原上的百灵等体型较小的鸟儿,都是不适宜留在寒冷的北方过冬的。只不过由于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乱捕滥杀和环境恶化等原因,许多普通常见的小型鸟类已经越来越少甚至几近灭绝!

  •     节气不饶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待秋风一起,这些小精灵们就成群结队唧唧叫着往南飞,每到一处树林枝繁叶茂的地方就会稍作停留以为休息,大约也是补充体力吧。这样走走停停,似也颇有诗意。

  •     “雁阵惊寒”。这波澜壮阔的场景,总让人心生感慨,遐思无限。看偶尔自远方飞来又渐行渐远、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的雁群列队南飞,听长空悠远鸣叫,油然想起小时候的那些逸闻琐事,让母亲牵着背着去上学的情景······历历在目,恍如昨日;而光阴荏苒,韶华难留,转眼间几十年时光倏忽而逝,双亲也先后割舍离去······

  •     昔日那些嘎嘎叫着从头顶掠过,落在远离村庄的地里吃麦苗的雁群再也见不到了!想到农家孩子早晨挎着提篮背着筐头赶到麦地里捡大雁屎的情形,看着曾经承载了代代乡愁的村落,融汇了多少儿时的美丽记忆,先后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无奈地倒塌······

  •     “情随境迁感慨系之矣”

     难道这就是历史的必然吗?
     

    中国候鸟迁徙途径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区域:

     1、西部候鸟迁徙区

    包括在内蒙古西部干旱草原,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干旱或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带和高原草甸草原等环境中繁殖的夏候鸟,如斑头雁、渔鸥。

     2、中部候鸟迁徙区

    包括在内蒙古东部、中部草原,华北西部地区以及陕西地区繁殖的候鸟,冬季可沿着太行山、吕梁山越过秦岭和大巴山区进入四川盆地,或经大巴山东部向华中以及更南地区越冬。

     3、东部候鸟迁徙区

    包括在东北地区、华北东部繁殖的候鸟,如鸳鸯、中华秋沙鸭等。它们可能沿着海岸向南迁飞到华中或者华南甚至东南亚各国;或由海岸直接到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澳大利亚等国越冬。

     黄河流域是从西伯利亚迁徙到澳大利亚的候鸟重要的迁徙中转站,黄河流域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缺乏。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恬静和谐的山水画。山林是鸟儿的家园,是鸟儿的天堂。可是,在云南西部洱源县境内,有一座鸟吊山。每年秋季,有许多当地居民上山捕鸟,造成鸟类大量减少的悲剧。

    在云南西部,大理北边有一座神奇的山,这座神奇的山坐落在云南西部洱源县境内,位于洱源县城西南约20公里。每年秋季,如果遇上刮风起雾的夜间,色彩缤纷的各色鸟儿便会成千上万地飞来此山。当地人在山坡上燃起篝火,鸟儿就会被火光吸引,着魔似地在火堆周围飞翔、盘旋,甚至冲进火堆。即使人们用网捕捉,用竹竿扑打,鸟儿也不会飞走。这座山有什么吸引力,使得成千的鸟儿同时飞来?平时怕人的鸟儿为什么会被火光吸引,即使遭人捕杀也不飞走?

    鸟吊山位于在云岭余脉罗坪山、苍山和哀牢山一线,沟谷、坝子山之间的相对高差较大,常在500~1500米之间。秋季候鸟向南迁飞时是从北向南,与沟谷及坝子的走向大体一致。而大多数迁徙鸟类的飞行高度在200~400米之间,当它们飞行中突然遇到高大山体,必然沿山坡向上飞行,试图越过地理障碍。宽阔的平坝或沟谷对鸟类起到了引导作用,来自不同方向的鸟类因为坝和沟谷的地形限制和引导而集中到了山坡丫口附近,形成鸟类迁飞的特殊通道。

    许多鸟类学家认为,鸟类迁徙飞行是以地面山川流、海岸线或空中的月亮、星辰为导航标志。迁徙鸟类大多数是白天觅食休息,夜间飞行。月明星稀、天气晴朗之时,飞行高度高,飞行速度也较快。当阴雨天或大雾弥漫之时,飞行高度降低,飞行速度减慢。特别是大雾弥漫的夜间鸟类因迷失方向,便有趋光习性,它们会朝着光源飞行。云南秋季常受季风控制,滇东受东南季风,滇西受西南季风影响,它们分别从印度洋和北部湾带来大量水汽,遇到高大山体,气流抬升,气温下降,夜间多在山腰山顶地带冷凝成雾,持续到次日清晨方散去。在这种情况下,鸟类就会迷失方向感,如果有光源出现,它们便会急不可待地飞向前去。此时它们很容易被人们燃起的火引诱捕捉。

     1958年秋天,鸟吊山旁山坡上一幢房屋失火,恰好是无月有雾的夜晚,扑救不及,熊熊火光吸引了许多鸟儿飞来,在火光附近徘徊飞翔,人们这下才知道原来此地是一处可以烧火打雀的山。从此之后,年年秋季都有人来此打鸟。据说文革期间,曾有一夜打死的鸟类用麻袋装,整整装了7辆手扶拖拉机的历史记录。

    像鸟吊山这样的“打鸟山”云南共有30多处打雀山,已记录到迁飞鸟类130余种,每年死于打鸟山的鸟类粗略估计将近100万只。云南各地打鸟不能禁止的原因,主要在于许多“打鸟山”位于两县交界之地,多为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环保意识缺乏,意识不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加之山区缺乏娱乐活动,有人把打鸟作为一种娱乐,觉得好玩而已。看来,如果当地绝大多数群众的环保意识还不能被唤醒,那么用不了多少时候,这些本应该是“鸟儿的天堂”的山就会成为血淋淋的鸟类屠宰场,人们将再也看不到鸟儿齐聚鸟吊山的景观。

     

    鸟类的飞行速度及高度

    鸟类飞行的速度在不同种类之间以及同一种类在不同条件下均有很大差异。一般说来,小型雀类为32.2~59.6千米/小时;鸽为46千米/小时;鹬为54.7~86千米/小时;鸭雁类为95~115千米/小时;雨燕为160千米/小时,游隼在空中收翅俯冲掠食时的瞬时速度可达800千米/小时。

    鸟类的飞行高度受大气中氧含量的限制,一般不高于海拔5000米,而绝大多数种类是在400~1000米高度飞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