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服饰赋予了无比丰富的内涵,是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的外在表现,因此在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 秦汉 ——质朴 秦汉时期政治的大一统,使秦汉的服饰呈现出一种迥异于前代的破旧立新之感。秦汉服饰最具特色的便是质朴而又大方的深衣。深衣制下,男女均为上衣下裳,且衣裳连接中间束以腰带。深衣其特点是禅冠、朱衣、方心、田领、玉佩、朱履,所服总称“蝉衣”。由于秦汉崇尚黑色,深衣用色较深,更彰显古朴之色。 魏晋—— 娟秀 魏晋时期,民族大融合以及玄学的兴盛,使本时期的服饰在保留秦汉基本形式的基础之上,发展出了两大特色:北方的“裤褶”和南方的秀丽含蓄柔和。在少数民族的影响下,北方上衣下裳的形式发生转变,少数民族的大口裤与上衣(褶)合称为“上俭下丰”的裤褶,后发展为朝服。另一方面,南方玄学佛学的流行,使社会盛行空谈的玄虚风气。上层人士的服饰多卷曲的纹褶,流畅的线条组合,给人宽适之感。 唐装 ——雍容华贵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世家”,从杜甫这句诗里我们依然能够感受盛唐的气象,唐代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对外程度高,加之广泛的吸收印度和伊朗的文化,所以这一时期的服饰体现着华丽、开放、多样等特点,而最能体现这些特征的就是唐代的女装。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我们从周昉的《簪花侍女图》和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可以看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所以在唐代不是所有女子都能半裸胸的。总之,从唐代那绚烂的服饰中我们更是直观的领略到唐代的风度。 宋服 ——深沉高雅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宋代的文化总体表现一种内敛的特性,体现在服饰上就是那种简单、深沉的特点,再者宋文人地位提高,所以这时期在文人士大夫的影响下,宋服用增添许多文人气质,显得特别高雅。 宋代在皇帝的朝服上最有特色的是出现了通天冠,而且宋代皇帝的朝服给人感觉没有以前那么的华丽,官员的官帽大多是展脚幞头。退休官员中流行东坡巾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元服——独特 元朝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所以元朝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骑射。元代的服饰既推行其本族制度又承袭汉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饰仿照先秦时代而制成的。 明装——堂皇 明代官服最具特色的就是“补子”,即给每级官员设计一种动物图案做标志,把它绣在两块正方形的锦缎上,官员常服的前胸后背各缀一块,这种官服又叫补服。文官绣禽,武官绣兽,以区分等级。 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雀,武官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xi)鶒(chi),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官练鹊。风宪官獬廌。 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明朝政府通过这种规定强化等级制度,维护统治。这种标明等级的“补子”后来被清朝吸收。这样,盘领右衽、袖宽三尺之上缀补子,再与乌纱帽、皂革靴相配套,成为典型的明朝官员服饰。 清服 ——华贵 清代是由满族建立的,因此,清代的服饰充满了少数民族特色。 清朝,男子服饰基本以满服为模式,其中最显著地就是将汉人的宽大衣袖改为紧身的窄袖,而这最以“马蹄袖”为特色。在清代,凡有身份的男子都穿清式的长跑马褂,长袍为大襟,窄袖口,官服为马蹄袖,袍长至脚踝。 清代女服分满式和汉式,两者互相借鉴,各具特色。满式女服主要是旗袍。初期的旗袍较为简洁素雅, 后来花色搭配变得光鲜亮丽,对比强烈,十分抢眼。而汉式女服继承明朝服饰以上身着袄、衫,下身束裙为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