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诚信智慧

 老刘tdrhg 2016-11-06

孔子的诚信智慧

文/闫合作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教学生的信,就是一门知人学。主要包括两种能力:诚和信。诚是了解自己,信是了解别人。

我们现在提到“诚信”,是指说话算话,守信用,是一种抽象的道德理念。那么如何使人诚信,只能依靠道德说教和宣传。而这种靠道德宣传而没有制约方式的道德理念,很难被人接受。一个人能不能守信,不在他是不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而在于他对自己和别人的正确了解。一个对自己和他人都不能正确认识的人,肯定会是一个不能守信用的人。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说的“信”不是道德理念,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知人能力:包括了解自己和了解别人。

《论语·颜渊篇》载:樊迟“问知”,孔子答曰:“知人”。说人最重要的智慧就是知人。知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知自己和知别人。人生在世,处世交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知人。故孔子说:“不患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如此重视知人,必会把知人作为教学内容,传给学生。在《论语》中,有许多篇幅都是关于评论人、认识人、做人标准的记述,这决不是孔子喜欢议人,而是教学内容,是孔子教学中的实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这个内容就是“信”学。

若人人具有知人识人的本领,谁还能欺骗住人?信用不立自至。故孔子感叹:“不患人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知人,信也。

人不可不认识自己。不了解自己,就象驾驭着不知性能的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无法及时调控,时时危险。

更不能不了解别人。人生在世,处处都要和人打交道,不能知人就像瞎子行路,心中无底,处处危险,只怕会上当受骗,甚至丢掉性命。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信就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是一门知人学。

知人包含两方面:一是认识自己,一是了解别人。

《说文解字》载:“信,诚也。”“诚,信也。”信与诚都是“了解”之意,只是对象不同。

认识自己叫“诚”,了解别人叫“信”。

“诚”是认识自己,体认自己的能力,包括体察自己的情绪、行为的对错,并能及时有效地克制冲动,调整情绪,自觉纠错。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察和自我调控三种能力。

“信”是了解别人的能力,包括体察他人的语言、神色、情绪、动机及想法,善于认识人,避免上当受骗;

一、认识自己——

《说文解字》载:“信,诚也”,“诚,信也”。人们把“诚”当作“诚实”解,“信”自然也就解为“守信”“信用”。而事实上“诚”的本义并非“诚实”,其本义是“了解”、“识别”。

“诚”和“信”的意思都是辨识、了解。区别在其字了解的对象不同。“诚”是对内心的体察,是了解自己;“信”是对外界的认识,是了解别人。

了解自己内在的意识,叫“诚”。

孔子在《论语》中很少用“诚”。但在《大学》《中庸》中却有详细的论述。《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其意”就是了解自己的心愿。了解自己的心愿,知道自己的追求,就不会自欺欺人。

《中庸》中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自己,自我感觉能力强,就可以推想、预见到别人的感想及事物的发展,就像神一样有预见能力,可以先知先觉,见微知著。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金顶上刻着这样的哲言:“认识你自己。”

孔子的思想中,同样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能正确认识自己。清醒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这种自知之明的自我感觉力,就是“诚”。

“诚”是认识自己,体认自己的能力,包括体察自己的情绪、行为的对错,并能及时有效地克制冲动,调整情绪,自觉纠错。

“诚”在古代有个同意词“恆”。《说文解字》对“恆”的注解“古文恆从月。诗曰‘如月之恆’。”月有盈亏,能全面体察自己。故表达体识自己能力的“恆”字从月。恆作体认的意思,古今都有人用。除《论语》中引用的南人的话“人而无恆,不可以作巫医”外,还有《周易》的恆卦中的“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其中的“恆”就是体认自己的意思。《孟子·告子下》“人恆过,然后能改。”一般译为“一个人,错误常常发生,才能改正。”错误只有常常发生,才能改正,这很可怕。“恆”在这里,不是“常常”的意思,而是“自我察觉”的意思。正确的意思应是“人能察觉到自己的过错,这样才能改正。”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何能改?今人也有这样的应用,刘半农在《东北大学校歌》中写到:“痛国难之未已,恆怒火之中烧。”用的也是体察的意思。运用这种意思的句子,非常多,只是人们没能正确理解其含意。

清醒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这种自知之明的自我感觉力,叫“恆”。“恆”是自我感觉力,自我体察力。有关“固定,永久”的意思到底是引申义,还是假借,或是另外一个字,还不能确定。但“恆”有体察的意思,是确凿无疑的。

自我感觉力,有非常神奇的作用。荀子说:“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将这种知觉能力移植,可以知道别人的感觉。

《中庸》中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诚”就是了解自己,如果能将自我认知能力非常高,就可以具有预知能力——“可以前知。”还说“至诚如神”。

巫医以及相面算卦,实际就是充分发挥这种自我感知力,从自己的感受推及别人,才能说出令人信服的话。

如《子路篇》22章:先生说:“南人有话说:‘人没有自我感觉力,不能作巫医。’对啊!‘不能体察他的德行,国家也会蒙羞。”

从自己的感受推及别人。这是做巫医的基本能力。巫医就是根据自己的感觉,猜测移植到别人身上。巫婆神汉,之所以能装神弄鬼骗住人,就是能够说到对方的心里,使对方信以为真。这种伎俩,说白了不过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罢了,根据自己的心理推测对方的心理,编一些似是而非的话,使人将信将疑,加上神秘的鬼神色彩,也就使人信以为真了。

有一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往往说了很过头的话而不自知,言行举止很不得体,自己也不能感觉到,从而使人鄙视。这种人,对情绪感觉迟钝,对感觉无意识。感觉是引导我们走过人生无数抉择的重要力量,没有感觉或感觉迟缓,很难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和工作都有障碍。

 

二、“信”是知人

“信”从人从言,“知人从言”之意,本义是了解人。因了解而能采取合宜的言行,后引申为信用、信誉。

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知人从言。言为心声,了解一个人主要是从言语来知晓。

古人说“事之至大,莫如知人”,可见知人是人生最大的事,不知人,则无法在人世中自如地生存。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有道德的人如果不能掌握知人本领,也不敢笃行道德。怎能说信道可有可无呢?

故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没有知人能力,不知怎么可以呢!

古人又说:“事之至难,莫如知人。”知人是最难的事,故孔子说:“不患莫己知,患不知人也。”

知人是一种智慧。

那么如何才能知人呢?《诗经》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意思是说砍斧柄啊砍斧柄,它的样子就在眼前。如何知人,也不远,就是先了解自己。

信是知人,知人从己,故孔子曰:“谨而信”。

孔子为什么说“谨而信”?谨是什么意思呢?“谨”就可以知人了吗?

为何说知人要谨呢?《说文解字》:“谨,慎也。”“慎,谨也。”

古文解慎为“诚”。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慎字今训谨,古则训诚。《小雅》‘慎尔优游;予慎无罪’传皆云诚也。又慎尔言也,《大雅》‘考慎其相’笺皆诚也。慎训诚者,其字从真。人必诚而后敬,不诚末有能敬者也。”

“诚”是对自己的了解,是自知。《大学》说“诚其意”,就是了解自己的内心。

老子说:“自知者明。”自知,既有自己对自己的了解,又是自己对自己的感知。我们的五脏六腑奇经百脉都有预感能力,能捕捉他们的信息并进行破译,就可以有效地指导我们的行为。

谨慎现在的解释都是小心,这只是引申义。如何小心谨慎呢?其实就是自我感知,多了解自己,多感知自己,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就是谨慎。粗心就是感知能力迟钝,对错误没有感觉而造成的。

在孔子的“信”学中,“诚信”不是玄虚的道德理念,而是为人处世的一种能力;谨慎也不是玄虚的要求,而是可以操作落实的能力:就是提高自己感官的感知能力。

粗心就是感觉能力迟钝造成的。

孔子说:“谨而信”,意思就是自知而能达到知人。提高自我感觉能力。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则明”,而要自知,主要是内视,向内心感知。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任何需求都可内求于己而不必外求。很多人总是向外求,向外求求来的往往是痛苦。

我们所要的东西都可以内求而得来,健康如此、财富也如此、幸福也如此。

健康不是外求而能得来的。每天与我们五脏六腑奇经百脉对话,感谢它们,赞美它们,当它们每天能快乐轻松时,我们的身体也就健康了,心情也就快乐了。

那么如何知人呢?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如果对自己能够有清楚的认识,就不怕不知人。

知人也有知人的方法。

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看他用什么做,看他怎么做,看他为什么做,这样,人就没有能隐藏的。

要提高知人能力,曾参说的“日三省吾身”是最好的方法:“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反省别人。

“谋而不忠乎?”——做事言行由衷吗?这是反省“诚”,对自己的认识。

这里的“谋”,既指给别人谋,也指给自己谋,指行事而言。

何谓忠?朱熹说:“中心为忠”,中心之中读去声,正是心中所想为忠。孔子提倡的忠,就是从心所欲,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做什么。

这第一项反省,是反省自己是不是虚伪,自己的所做所为是不是出于真心。所言所行是不是出于真心?换句话说就是自己的言行是不是坦坦荡荡?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如何才能坦荡荡?不违心,心里如何想就如何说。

“谋而不忠乎?”是反省自己的言行。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反省别人的言行。

“信”在这里不是守信、诚信的意思,而是“了解人的言语”。很多《论语》版本“交”下都有“言”字,为“与朋友交言而不信乎?”反省的是朋友的言语。《天文本论语校勘记》载:“古本、皇本、唐本、津藩本、正平本‘交’下有‘言’字。”着重了解的是朋友的言语之意:朋友说的是不是真实的,朋友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意思?

曾子在这里反省别人的言行。看自己对别人的言行是否了解,听出人家的言外之意了吗?看出别人举止的目的了吗?

一个人为人处世,最重要的能力是知人,能否了解对方言行的动机、目的。

不了解自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了解别人。孔子说:“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担心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不了解别人。不知人,在社会交往中则举步维艰。

古人说:“事之至大,莫若知人。”知人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

那么如何知人呢?每天都反省别人的言行。别人的言行是什么意思?也许我们当时不能很正确地把握对方的话中话、言外意,但事情过后多想想,就可以知道对方想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言外之意。这样反省多了,经验就多了,判断能力也就提高了。在我们与人交往时,就可以正确地判断对方言行的真伪、动机、目的,从而采取正确、适宜的行为。

知人能力的应用非常广泛,只要人活着,就要与人打交道,与人打交道,就需要知人能力。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没有知人能力,不知怎么可以呢?

工作、生活、交际都离不开信(知人)能力,特别是经商、从政,要知人善任,更需要知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