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绪源:《我们诞生在中国》与动物小说|观点

 昵称JDTWtBsL 2016-11-06

『 文学 点亮生活 』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童书版
《我们诞生在中国》与动物小说

 刘绪源
我们诞生在中国 Born in China (2016)
导演: 陆川
编剧: 陆川
主演: 周迅
制片: 美国 / 英国 / 中国大陆


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以下简称《我们》)拍得很美,也很感人。我看电影极少,以前曾看过法国导演拍昆虫的纪录片,水平高,电影手法和拍摄的功夫都令我佩服,但我看到后来还是睡着了。相比之下,《我们》更能抓住观众的心,我看得全神贯注,内心不时涌起赞叹。


关于片子的性质,听到过一些争论,似乎在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难以找到定位。我想这是不成问题的问题。这类问题在西方动物小说兴盛时早就解决了。这部电影与西顿、黎达等大作家的动物小说十分相像。电影中写熊猫、金丝猴的故事,几乎就是黎达的风格。黎达是女作家,文笔优雅,叙述充满温情,写动物习性细微周到,每篇作品大都按一代或一年的轮回形成结构,从中透出大自然的神秘和伟大,也透出浓浓的诗意。电影中雪豹达娃的故事,则更接近西顿的风格(当然真由西顿来写,这故事还要血腥一些),它更显严峻、惨烈,大自然不同于人类社会的面目一点点展示出来,既令人震撼,也促人深思。那么,在动物小说诞生之初,它的性质有没有引起当时的作家们的焦虑呢?好像没有,也没必要有。


西方写动物的作品从来就多,有以拟人手法写的,如《列那狐的故事》;有借动物说哲理的寓言,最有名的数《伊索寓言》;更有众多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流传最广的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在这样万花齐放的背景中,动物小说异峰突起。它写真实的动物,真实性、纪实性,从一开始就是它的特色所在。它们本来不是专为儿童写的,主要的读者还是成人,但渐渐地,成人越来越忙碌,动物小说也受到成人读者冷落,而儿童们的阅读兴趣却愈益浓厚,于是它很自然地变成了儿童文学中的一个大类。儿童爱读这样的作品,就因为从中能体验真正的自然,能了解真实的动物生活,知道在人间生活之外还有怎样的自然生物,能让自己不熟悉的自然环境成为审美对象,由此打开了一片全新的审美天地。儿童们从这里所受到的震撼和感染,所引发的悬想和思考,是儿童文学中其他品种都不能取代的。这时问它们更接近于“故事片”还是“纪录片”,又有什么意义呢?


动物小说中,有的名篇是真事的实录,如亚当森的《猛狮爱尔莎》,当然更像纪录片;也有的是有故事的,如西顿的《狼王洛波》,那就像故事片,或者也可说更像传记片;至于黎达,她作品中的动物都是说话的(当然只限于某一物种内部相互间说话,物种之间不说话,动物与人也不说话,不然就真像童话了),但除此之外,一切习性都按现实来写。这就是它们所具备的“纪实性”——离开这种纪实性,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动物小说。这是这一文学形态脱颖而出的根基所在,也是它受到小读者们特别关注的关键所在。现在,像《我们》这样的电影,所要守住的底线,不也在这里吗?相比之下,文学是用笔写出的,电影则要一个个镜头拍出来,这些镜头中的动物不会受人摆布,编剧和导演都奈何不得它们,只能一点点跟拍、收集、整理,所以,尽管电影也可以移花接木或作些夸张处理,但镜头总是相对真实的,电影的纪实性肯定在小说之上。因此,把这种带有很浓的故事色彩或文学色彩的自然电影称之为纪录片,我以为一点问题也没有。


《我们》从春天始,至春天终,以季节的转换分段,在每一段中分述熊猫、金丝猴、藏羚羊、雪豹的故事,又以丹顶鹤贯穿全片首尾,结构工整、精巧。叙述上注意动静结合,不同动物的生活场景在切换中形成鲜明对照,从而产生了动人的节奏。加上镜头的视角、画面的色彩,以及音乐、音响、剪辑、解说等各方面的精细配合,电影所给予人的整体美感,十分强烈。如果说还有不足的话,我想,是在表现自然的严峻和神秘上还存在缺憾。比如雪豹,既然母亲达娃死了,而冬天已经来临,两只幼豹又怎能熬过严冬?这在自然界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发生奇迹,而奇迹须有让人信服的交代,电影中什么也不交代,只在春天来临时让两只小雪豹在山顶徘徊,解说则欣欣然歌颂起生活的希望来,这就是用人的愿望来代替大自然的真实了,这不合于纪实的原则。其实这类影片最怕的就是“拟人化”,我指的不是表现动物身上本有的“类人”的特点,而是刻意地将动物当人来写,借动物表达人的意愿,让动物离开自己的生存习性。这样一来,这类片子的独特价值就被消解殆尽了。


动物小说和自然影片最深层的意义,就在于打破人类的自满、自傲、自足和自以为是,以为人类高居于自然之上,却没有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人类要继续发展自己,要像古希腊时期一样沉思宇宙人生,要像康德一样虔诚仰望星空,这时,动物生活所透露的大自然的丰富、复杂、神秘,将有助于人类的惊悟与省思。它能使日渐异化为机器附属品的现代人得到审美的“超脱感”,让人在阅读中获取作为人类精神生活新起源的“惊异感”,同时也在类人的自然物中领悟人与自然的“亲近感”。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上把握动物小说和自然电影,而不是停留在商业或其他实用层面上,我们才不会辜负如此精美独特的艺术品种。

我们已推出2017文学周历2017报纸订阅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