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构成要素(二)装饰工艺及文化习俗

 qyphhh 2016-11-07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构成要素(二)装饰工艺及文化习俗

东蒙养正 2016-11-06 17:04

装饰工艺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构成要素(二)装饰工艺及文化习俗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不仅起到美观作用,更有功能上的要求,并成为社会文化的体现。首先,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具有标识的作用,中国建筑在结构上高度程序化使建筑的外观面貌较为单一,难以对建筑类型作有效区分,而建筑装饰在这方面起到了有效的弥补作用。不同类型建筑中装饰的式样、色彩、质地、题材都有具体的含义。如宫殿屋顶用黄色琉璃,彩画用贴金龙凤,整座建筑色彩华丽、富丽堂皇。普通民居则色彩淡雅,性格收敛,体现民间情调。在寺观建筑中常以大量的宗教题材作为装饰,渲染宗教气氛。另外,中国建筑的装饰很多是出自结构或构造上的要求,并非纯粹的装饰,这在大木作的装饰中表现在对木结构主要构件的艺术加工上,如木构件的梭柱、月梁不仅造型美观而且符合力学上的要求;屋顶上的鸱吻、垂兽、戗兽和仙人走兽等原本也是由保护该部位的铁钉演变而来,是一种在构造上所做的艺术加工。油饰彩画更是出自构造上对木材的保护。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些建筑构造做法逐渐脱离了原初的实用要求,转化为纯粹的艺术形象,也成为建筑装饰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工艺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构成要素(二)装饰工艺及文化习俗

装修与装饰是两种互有联系但又不同的方式,装修主要是结合建筑的实际功能,对建筑的构件进行符合审美要求的加工,使之赏心悦目。而装饰一般是附加于结构之外,或附着于建筑构件之上的装缀,多具有主题和意味,如雕塑、雕刻、绘画等。但二者之间也多有交融和渗透,如建筑中的线脚、门窗的花格等等。也有在建筑构件本身加以艺术处理,使之既是功能构件,也同时是一件精致的艺术作品。建筑装修与装饰类型多样,纹饰丰富,且工艺水平极高,形成了一整套十分规矩的构图套路和精细严格的操作规程。

在大木加工和小木装修中,除结合构件做装饰性加工外,纯装饰性的附加木雕或木刻的施用也是装饰艺术的一个特点,木雕在建筑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早期相对简洁朴素,后期渐趋繁复。木雕行业在清《工程做法则例》中也被列为雕銮作,建筑木雕的装饰部位和雕饰手法都趋于定型。在建筑大木构件上使用的木雕装饰,一般只是略加雕琢,突出其构造的自然美,如花梁头、挑尖梁头、霸王拳额枋出头、荷叶墩角背、撑拱、斗拱的曲线昂头、麻叶头撑头木尾、秤杆下的菊花头、三富云头等。此外施用部位主要有垂花门、雀替、花牙子、匾额、挂檐板、门簪等。室内则主要施于门罩、门楣、门窗隔扇裙板、夹堂板、飞罩、花罩、藻井等处。用于梁枋等处的雕刻因位置较高,不必精雕细琢,只求线条轮廓优美即可,而门窗、隔扇、挂落等处的雕刻需近距离欣赏,工艺上多精益求精。

题材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构成要素(二)装饰工艺及文化习俗

建筑装饰中包含有丰富多样的内容题材和纹样图案,大致可分为文字类、锦类、花卉类、博古类、祥禽瑞兽类、寓意类、生活类等,反映了各地区、各民族的审美趣味和风土人情。

文字类是指汉字和由少数民族文字或宗教文字组成的图案,如福字、寿字、卐字和阿拉伯文、梵文等。

锦类由二方连续或多方连续图案构成,如丁字锦、拐子锦、回纹锦、万字不到头、龟背锦、菊花锦等。

花卉类如宝相花、玉兰、海棠、栀子花、卷草、西洋花等,设计为组团的如四季花、松竹梅、竹叶梅等。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构成要素(二)装饰工艺及文化习俗

博古类包括青铜器、玉器、竹器、牙雕、石器、木器、珊瑚器、料器、陶器、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种古董器物。

祥禽瑞兽类如二龙戏珠、龙凤呈祥、云龙图案、凤栖牡丹、犀牛望月、麒麟卧松、海马献图、鹤鹿同春、鹭鸶卧莲、喜鹊登梅、松鼠偷葡萄及各种异兽等。

寓意类是运用事物名称的汉字谐音组成祥瑞词语,如瓶与鹌鹑谐音「平安」;万字、蝙蝠和寿字组成「万福万寿」;蝙蝠与云组成「福运」;柿子、如意组成「事事如意」等。

生活类选材于古代的生活用品及日常生活场面,如琴棋书画、文房四宝、渔樵耕读等,以寄托对所寓意生活的向往。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构成要素(二)装饰工艺及文化习俗

人物故事类取材于三国、水浒、红楼、西游、封神等古代小说和名人掌故、才子佳人,以及民间传说。

宗教类指以佛教或道教用品以及宗教生活为内容的图案,如莲花、佛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肠)、道七珍(珠、方胜、珊瑚、扇子、元宝、盘肠、艾叶);暗八仙(汉钟离的扇子、吕洞宾的宝剑、蓝采和的横笛、韩湘子的花篮、何仙姑的莲花、铁拐李的葫芦、曹国舅的阴阳板、张果老的渔鼓筒)。

文化习俗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构成要素(二)装饰工艺及文化习俗

在民间的房屋营建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祈福、祭祀活动,也贯穿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禁忌,如苏州地区建造民房时候,建筑的朝向忌讳「子午向」,也就是说不会采用正南正北朝向,而是略有偏差。因为民间认为,只有宫殿、衙署、寺院等建筑才能用正南北方位,普通人没有这样的福气享受,用则招灾。在动工之前,东家还常常会先在地基上用铁搭刨几下,据说能够镇住邪气。泥水匠的第一铲土取少许,用红包封好,交给东家找个稳妥的地方收藏起来。柱下部位砌筑与室内陆面相平的厚石板,称为磉板石,磉板石上置磉鼓,用以柱子的防潮。有时候东家会在磉板石的下面放一些铜钱,称为太平铜钿。

立架上梁时,要举行贴彩的仪式,木匠作头(作头是指承揽房屋工程的匠首,也称「掌尺」,他们大都是较有名望的工匠,并会僱用其他工人一起施工。)将彩带、铜钱、福字、对联等贴在脊檩和柱子上,工匠一边布置一边对唱。明间的脊桁安装到位,上梁仪式逐渐进入高潮,木工作头头顶装满钱币、糖果、糕点的篮子,沿着梯子向上爬,登至凤凰台,用红绸带系上一个仙桃或包裹,从正梁徐徐放下,东家夫妇在梁下张开毡毯,迎接包裹,俗称接宝。抛梁是上梁的最高潮,村里人知道了都来看热闹,东家接宝后,鞭炮齐鸣,木匠在上面将篮子里的糖果等物品向人群抛洒,边抛边唱。抛梁过后,工匠作头高声诵读明间金柱上的对联:「立柱喜逢黄道日,上梁巧遇紫微星。」接着高喊数遍:「福星高照。」东家开心,便慷慨解囊,给所有的工匠分发喜佃。这一天,亲戚朋友应邀来吃上梁酒,都会带来一些礼品,包括鱼、肉、糕点、馒头、糖果或是被子、毯子等。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构成要素(二)装饰工艺及文化习俗

风水

「风水」,又称为堪舆,是在中国汉代形成的一种五行家相地看宅的「术数」。在古代典籍《周易》中,已出现堪舆观念。东汉初,班固《汉书?艺文志第十》中,记载了堪舆术专著《堪舆金匮》十四卷,与论述阴阳五行、时令日辰、灾应的著作同列「五行家」类,为当时「数术」六种之一。历史上,掌握专门知识和能力的堪舆实践者被称为堪舆家或风水先生,他们是堪舆文化的主要传承人。历朝历代,都出现许多有造诣的堪舆专家,流传有《堪舆金匮》、《堪舆历》、《图宅术》、《堪舆经》、《相阴阳宅书》、《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新编秘传》、《堪舆类纂人天共宝》、《一贯堪舆》、《堪舆一得》等著作。

堪舆以阴阳五行论为原理,以选择吉兆墓地、房宅风水为主要对象,承载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哲学、易学、建筑学等方面重要的文化信息。堪舆、风水追求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

罗盘是堪舆最重要的器具,目前安徽省休甯县万安镇万安罗盘仍然保留着传统制作工艺。江西省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是中国风水学中最盛行的流派──赣派风水的发源地,素有「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第一村」之称,至今传承着传统堪舆文化。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构成要素(二)装饰工艺及文化习俗

上梁贡品

上梁仪式

上梁仪式是古代官方和民间都十分重视的营造习俗,以徽派建筑安装房屋正梁时要举行「请梁」仪式为例,虽然正梁在构架中不起负荷作用,但却是「屋神」的象征。一般上梁分偷梁、接梁、赞梁、祭梁和上梁五个程序,正梁既是屋神,自然不能玷染污秽,上梁前夜才能砍伐。正梁也不能在自己山场上砍,必须到别人的山场去偷砍。树主发现也不上门索赔,若树主当众骂街,被视为「愈骂愈发」。砍下正梁后,由工匠在两端写上「文东」、「武西」,寓意发家有日;正中画太极图以「驱邪」、「镇煞」;两端内侧雕饰月形花纹,称为「开梁」。梁上披红布,插金花,主人在新房门口点爆竹,拈捧香火接梁。正梁被供养于新房正中,上放墨斗、曲尺。梁前供桌上放木盒,内装「三牲」即块肉、豆腐、包子,各12双。赞梁由木匠师傅主持,边唱边做,众人在旁「界面彩」。如匠人赞:「金斧响到东,文武在朝中;金斧响到西,福寿与天齐。」众人接:「好啊!」开祭时,匠人持酒壶,先祭天,后祭地,再祭八方神灵,最后以红毛公鸡血祭梁。有的地方木工在架梁时,常在梁上钉有棺材钉。如遇不明底细的人看见,必然会惊讶地高喊:「棺材钉!」这时房东即连口道谢。棺材钉同「官」、「财」、「丁」谐音,寓升官、发财、添丁之意,房东图得就是个口彩。上梁时,宰杀公鸡,将鸡血淋门口,叫做「祭门神」。祭门神时,主祭人边淋鸡血,边念贺词:「鸡血淋到西,恭贺东家添儿孙;鸡血淋到东,恭贺东家多添丁」。众人在旁高声呼应,以求吉利。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构成要素(二)装饰工艺及文化习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