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短命帝国的历史见证:也论北周三品

 陸号鱼 2016-11-07
作者简介
    
    马肖,山西太原人,2005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先后完成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获电子工程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索尼爱立信、意法爱立信半导体等外企担任电子工程师,从事研发工作。曾多次前往瑞典进修学习,并只身游历欧洲各国,开阔了视野。自幼酷爱研究中国历史,尤其痴迷于中国古钱币收藏。2011年,舍弃高薪工作,创立水泉院古钱币艺术品工作室,专业从事古钱币文化推广与古典文化产品的开发工作。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在业内获得了一定的认可,承蒙前辈提携,现担任陕西省钱币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收藏家协会钱币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市钱币学会理事等社会职务。在工作之余,以工程师的视角,结合货币理论与钱币实物,发表了论文数篇。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愿为弘扬祖国的货币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北周三品”是钱币界对于北周时期铸造的三种钱币的总称,包含布泉、五行大布和永通万国。由于“北周三品”历来为古钱币收藏领域的热点,因而论述“北周三品”的文章从不鲜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今天试着从大历史的视角也来谈谈这个话题。


一、从魏孝文帝迁都说起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中学课本里,对于北魏孝文帝迁都这一历史事件,往往大加褒扬,多溢美之词,但“迁都”所造成的历史恶果似乎从未提及,事实上,在“迁都”之后仅仅三十年,北魏即爆发了“六镇起义”,中国北方再一次狼烟四起、险些陷入了“五胡十六国”那般的丧乱之境,而北魏王朝亦于“六镇起义”爆发之后的第十年宣告灭亡,不得不说,这与魏孝文帝迁都有很大的关系。494年,年仅23岁的魏孝文帝拓跋宏(后改名为元宏)将北魏的都城自平城(今山西大同)南迁至洛阳,并着手开始一系列汉化改革,但是,南迁的鲜卑贵族与留守在北方六镇的鲜卑将士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为后来发生的“六镇起义”埋下了伏笔。524年,“六镇起义”爆发,北魏的“契胡”族酋长尔朱荣在镇压“六镇起义”的过程中脱颖而出,利用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将“六镇起义”以及继之而起的“关陇大起义”次第削平,基本上重新统一了北中国,尔朱荣也因此而成为北魏的权臣。528年,北魏孝明帝元诩被其母亲胡太后毒杀,尔朱荣借口这一事件,将北魏宗室、王公大臣等两千余人在河阴县(今河南孟津县东)斩杀殆尽,史称“河阴之变”,因此,尔朱荣在历史上留下了滚滚骂名,以“乱臣贼子”而遗臭万年;但事实上,如同十六国时期的武悼天王冉闵一般,尔朱荣在当时可谓横空出世的英雄人物,其攻必克、战必取、横行天下、所向披靡,使得中国北方避免了再次沦入五胡十六国那样群魔乱舞的时代。530年,尔朱荣功高震主,被北魏孝庄帝设计杀死。


敦煌壁画邮票
西魏·狩猎      西魏·战斗
北周·农耕      北周·建塔

二、后三国时代

  尔朱荣被杀之后,北魏又经过了几年的内乱,最终形成了宇文泰(北周的实际创立者)和高欢(北齐的实际创立者)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与高欢不睦,自洛阳出奔关中,投靠宇文泰,反而被宇文泰杀死,宇文泰扶植北魏宗室元宝炬于长安称帝,建元大统,以大魏正统自居,史称“西魏”;同年,高欢扶植北魏宗室元善见称帝,建都于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亦称正统,史称“东魏”,加上同一时期南朝的萧梁,中国又进入了一个三国鼎立的时代,有学者称之为“后三国时代”。西魏和东魏皆称大魏正统,彼此间攻伐不断。550年,高欢之子高洋称帝,国号“齐”,史称北齐,东魏亡;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称帝,国号“周”,史称北周,西魏亡,同一年,陈霸先灭萧梁,陈朝建立,形成了北周、北齐、南陈三国鼎立的局面。“后三国时代”与东汉之后的“三国时代”,有诸多相似性,例如,“六镇起义”和“黄巾起义”都是来自社会底层的反抗,并由这种反抗催生了一个新的乱世;三国时期,曹操、司马懿生前都未称帝,同样,宇文泰和高欢生前也未称帝,他们的帝号都是由子孙所追崇;从货币的角度看,“后三国时代”与“三国时代”的币制都比较混乱,货币的大小、轻重、厚薄皆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并且都有虚值大钱发行,例如三国时期蜀国的太平百钱、定平一百、直百以及吴国的大泉当千、大泉两千等等;而在“后三国时代”,北周三品本质也是虚值钱币。

北周时期佛像

三、北周三品

  北周的立国时间非常短暂,仅有二十四年(557年至581年),但其前承北魏、后启隋唐,历史地位极其重要,隋文帝杨坚的女儿杨丽华是北周宣帝宇文赟(音“晕”)的皇后,而杨坚最终迫使宣帝的儿子静帝宇文阐将皇位禅让给了自己;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则是西魏的八大柱国之一,因此,在政治格局上,北周奠定了隋唐两代三百多年大一统的基业。此外,北周在中国的货币史上也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关于北周货币发行的记录仅见于《隋书 食货志》以及《北史 周书》中简要的记载,现提炼如下:

  1. 后周(即指北周)之初,尚用魏钱。及武帝保定元年七月(561年),及更铸布泉之钱,以一当五,与五铢并行。
  2. 建德三年六月(574年),更铸五行大布钱,以一当十,大收商估之利,与布泉并行。
  3. (建德)四年七月(575年),又以边境之上,人多盗铸,乃禁五行大布,不得出入四关,布泉之钱,听入而不听出。
  4.(建德)五年正月(576年),以布泉渐贱而人不用,遂废之。
  5. 齐平以后,山东之人,尤杂用齐氏旧钱。至宣帝大象元年十一月(579年),又铸永通万国钱。以一当十,与五行大布及五铢,凡三品并用。

  下面笔者结合有限的史料与实践的经验,分别简述一下北周三品:
布泉
布泉
华夏古泉网  2011-10-29
成交价格:RMB 777
  布泉是北周三品之中诞生最早的,也是北周武帝宇文邕(邕,音雍,以下简称周武帝)即位之后发行的第一种货币,一枚布泉,当五枚五铢钱使用;史书中记载的“与五铢并行”,这里的五铢当指永安五铢,永安五铢始铸于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529年),此时已经临近北魏王朝的尾声了。534年,北魏分裂成西魏和东魏,之后,永安五铢应该仍在东西魏继续铸造发行,尽管有明显的减重现象,但减重的并不是很夸张,整体上说,还是一种相对成功的货币。布泉的币文为什么叫做“布泉”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币文与王莽布泉一致,其含义应该也是一样的,王莽的布泉失载于史册,但根据其铸造风格及出土情况来看,属王莽时期的铸币无疑,王莽在第三次币制改革中,六泉十布并行,泉货六品,自小泉直一至大泉五十,皆为方孔圆形,适用于小额交易;布货十品,自小布一百至大布黄千,皆为布形(“布”通假“镈”,古代锄类农具),适用于大额交易;王莽在第四次币制改革中,发行了货泉与货布,货泉如同“六泉”,是圆形方孔、货布如同“十布”,亦是布形,由此可见,王莽时期,泉货与布货的形态有着明显区分,那为什么在“布泉”上将“布”与“泉”合二为一了呢?笔者猜测,有可能是王莽在经过前四次币制改革之后,货币流通越发混乱,遂计划将布货与泉货重新统一,恢复成西汉时期像五铢钱那样的单一的货币形态,但尚未来得及全面推广,政权即遭覆亡了。从实际情况看,出土的布泉大多呈现未流通的状态,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王莽的复古改制中,其所谓的“复古”即是恢复西周时期的诸多制度,例如根据《周礼》厘定官制、施行西周时期的“井田制”等等;而北周的国号之所以为周,也是遥奉西周为正统的表现,在西魏时期,宇文泰亦是根据《周礼》来制定官制的,例如,其本人即是“天官大冢宰”,这是《周礼》之中,排名第一的官职。那么,再回到北周布泉这个话题上来,周武帝之所以命名之为“布泉”,可能确实是与学习王莽的某种改制精神有关,也许在北周的时候,王莽布泉在当时的史料中尚有明确的记载,因此,而被北周武帝所采用,否则,怎么会完全没有任何原因的使用一种五个半世纪以前曾经被使用过的币文呢?一切现象的背后都蕴含着某种本质,北周布泉与王莽布泉极有可能存在某种文化层面的亲缘关系。据《隋书 食货志》记载,北周布泉自561年开铸,到576年废止,流通了大约十五年,而且极少有私铸的现象,前辈戎畋松先生曾在近七千余枚北周布泉中,仅仅发现一枚明显薄小者,笔者分析,原因可能是这样的:

  1.首先,一枚北周布泉当五枚永安五铢钱使用,贬值幅度并不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不是所有的通货膨胀都是坏事,反之,良性的、有限度的通货膨胀却是有益无害的;反之,货币的产能如果无法跟上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速度,就会出现“钱荒”这样通货紧缩的现象,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反而是阻滞的。此外,当一个政权稳固之后,政府会将“信用”有限度地附加到货币之上,而这种额外的“信用”对应的就是货币的“减重”。例如西汉时期,仅仅重四铢的“半两”,流通了大约半个世纪,这种明显的减重货币已经没有必要从实物经济的角度去思考了,有限度的“贬值”可以更有效、更充分的利用货币在商业活动中的润滑作用;或者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产生更多的货币与之相对应,适当的提高货币的面额也可以提高交易的效率并降低交易的成本,例如,提高金属货币的面额可以适当降低携带金属货币所产生的额外的运输成本。

  2.其次,周武帝于560年继位的时候,北周的国力已经比较强盛,可以通过有效的行政手段来遏制私铸现象,《隋书 食货志》中,有“初令(布泉)私铸者绞,从者远配为户”的记载。周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隐忍权臣宇文护达十二年之久,最终于572年将其袭杀,并于577年灭亡了北齐,统一了北中国。如同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所说的那样,一支军队的风格往往是由其首任的军事首长的个性所决定的,同样,一个国家的个性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由这个国家的领袖的个性所决定。周武帝在灭法运动、征灭北齐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那种义无反顾之势,想必也会贯彻到货币政策的执行中去吧。

唐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卷》   周武帝宇文扈

五行大布
五行大布
华夏古泉网  2014-04-08
成交价格:RMB 1943

  除前述《隋书 食货志》有五行大布的记录以外,在《北史 周本纪下》中也有相关的记载,现提炼如下:

  1.(建德)三年(574年),五月丙子,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俗。

  2.(建德)三年(574年),六月壬子,更铸五行大布钱,以一当十,与布泉钱并行。

  由此可见,五月丙子日,下令灭佛道二教;六月壬子日,铸五行大布钱,经笔者查询干支纪日,两者仅相隔三十六天,其中似乎有一定必然的联系。

  “五行大布”钱的币文含义颇值得玩味,圆形方孔钱,自王莽始,通常以“泉”名之,除王莽的六泉以及货泉之外,还有三国时期吴国的大泉系列(有二千、当千、五百等三种);而以“布”名之的钱币往往皆形状如铲,名曰“布币”,例如王莽十布以及货布、以及战国的“殊布当釿”、“分布”等;但五行大布虽为“泉”之形,却以“布”名之,不知是何用意?但极有可能是鲜卑族对于汉文化的理解不够充分所导致,想必是他们在铸钱的时候,并没有去计较“泉”与“布”的区别吧。关于“五行”二字的理解,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周武帝对于道教尚存好感,并未像对于佛教那样深恶痛绝,这种观点初听似乎有些道理,但好像经不起推敲。据《北史 周本纪下》记载:“(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北周武帝)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笔者以为,周武帝使用“五行”二字,倒未必与道教一定有什么瓜葛。五行源于道家学说,但是道家与道教是不同的,道家是一种关于哲学或宇宙观的思想学派,但是道教只是道家学派宗教化以后的产物,周武帝反对的是宗教,而不是哲学,因此,在钱币上使用“五行”二字,似乎并不能因此就可以证明周武帝对道教持有好感,既然“灭佛道二教”,又何必在一个多月以后通过钱币上的文字再重新向道教示好呢?笔者以为,可能是周武帝要表达一种朴素的宇宙观: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世间万物,自有其运行之规律,而并非僧道所能左右也。

  接下来,再聊聊五行大布的币值,史书记载“以一当十,与布泉钱并行”,彭信威先生在《中国货币史》中对于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所谓当十,不是当五铢十枚,而是当布泉十枚”,后世之人,一提到北周三品,皆持此说。笔者以为,单从《隋书 食货志》的记录而言,以一当十,极有可能是与基础货币“永安五铢”相比较,而非布泉,即一枚五行大布,当十枚永安五铢使用,面值是布泉的两倍,而非布泉的十倍,这是一种有限度的、基本在民众承受范围之内的货币贬值。事实上,自五胡十六国直到北魏的大部分时期,中国北方的货币经济并不发达,北魏第一种有记载的铸币“太和五铢”始铸于公元495年,这已经是北魏后期了(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不久)。太和五铢的象征意义要更大一些,且仅仅在洛阳的周边地区流通而已。北魏大概是实物经济为主(谷帛)、货币经济(铜钱)为辅的经济形态;鲜卑人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以后,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持着实物经济的形态,既没有大规模发行货币的需要,更没有铸造大面额货币的先例(估计发行了也不会有人用),五行大布以一当十,布泉以一当五,同时流通,彼此间亦可以子母相权。当初东吴的大钱,若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两千等,也都是双倍进制。


永通万国
永通万国
华夏古泉网  2012-01-04
成交价格:RMB 9555

  1. 关于永通万国的比价
  彭信威先生在《中国货币史》中提到:一枚永通万国等值于十枚五行大布、一枚五行大布等值于十枚布泉、一枚布泉等值于五枚五铢钱,因此,一枚永通万国等值于五百枚五铢钱,彭先生的论据应当也是来自对《隋书 食货志》的解读,其中,笔者摘录如下:

  (1)《隋书 食货志》记载:“至宣帝大象元年(579年)十一月,又铸永通万国钱,以一当十,与五行大布及五铢,凡三品并用”。

  (2)《隋书 食货志》记载:“建德四年(575年)七月,又以边境之上,人多盗铸,乃禁五行大布,不得出入四关”。

  (3)《北史 周本纪下》记载:“(大象元年)十一月丁巳,初铸永通万国钱,以一当千,与五行大布并行”。

  以上的史书记录中,第1段与第3段明显自相矛盾,令人费解。第1段中,说永通万国以一当十,但是没有说清楚与什么的比价是以一当十,但通常情况下,大面额的货币都是与基础货币之间进行比价的,例如,王莽的大布黄千,就是与小泉直一进行比价,等值于一千枚小泉直一;契刀五百就是与五铢钱进行比价,等值于五百枚五铢钱。因此,如果《隋书 食货志》的记载没有错误,从字面上理解,那永通万国则仅仅等值于十枚永安五铢钱而已;除非是在发行永通万国的时候,五铢钱已经被禁用,五行大布取而代之成为基础货币,但这一点显然是不成立的,在逻辑上混乱的,于史料上是矛盾的。那么我们再说说另一种情况,如果《北史 周本纪下》的记载是正确的,“初铸永通万国钱,以一当千”,则只能说明永通万国等值于一千枚五铢钱,而不可能等值于一千枚五行大布。通过对以上史料的分析,永通万国的币值有以下三种可能性:
 
  等值于10枚五铢钱(笔者解读《隋书 食货志》的一种理解)

  等值于500枚五铢钱(彭信威解读《隋书 食货志》的结论)

  3.等值于1000枚五铢钱(《北史 周本纪》的记载)
 
  如果第1种可能性是正确的,即一枚永通万国等值于十枚五铢钱,原因可能如下:第一,是五行大布的盗铸情况过于严重,不得不重新发行更重、更大的永通万国以稳定币值、即使允许五行大布并行,那五行大布也会被自然淘汰掉,毕竟,同等币值的情况下,肯定是大而重的货币受欢迎。事实上,从实物发现的情况看,五行大布的减重钱非常多,例如直径在24、25mm左右的,可能是盗铸,也可能是政府的减重行为(官铸标准五行大布的直径应该在27mm以上)。第二,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了北方,579年,发行永通万国,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意义,即在政治上宣告正统、在经济上稳定币值。在逻辑上,这也是说得通的。

  如果第2种或第3种可能性是正确的(尽管在史料上相互矛盾,但这两种情况的本质是一样的),即一枚永通万国等值于500枚或1000枚五铢钱,那笔者的疑问有两点:第一,南北朝时期,并没有发行如此巨大面额货币的事例,例如,北魏和东西魏的永安五铢、北齐的常平五铢、南朝的刘宋的两铢和四铢、南陈的天嘉五铢和太货六铢。此外,北周灭亡以后,隋文帝发行隋五铢,也没有脱离五铢钱这个体系。任何一个大的时代,总会有一种无法逾越的共性吧。第二,北周灭北齐之后,政治上并不平靖,军事上更无法懈怠,北部边境面临突厥的军事压力、同时还有征伐南陈的战争,在这个时期,发行如此巨大面额的货币是否适宜,很值得商榷。
 
  2. 永通万国的含义
  “永通万国”这四个字显得极有气势:永远通行于万国!有一种扫清六合、席卷八荒的情怀。如前面所述,577年,周武帝已经灭亡北齐,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周武帝于578年,北上征伐突厥之前,突然去世,年仅36岁,他若能克享大年,历史将会改写。周武帝去世以后,周宣帝继位,但宣帝于登基之后第二年就将皇位禅让给了年仅七岁的儿子宇文阐(北周静帝),在这一年的十一月(579年),铸永通万国钱,可能是托物言志,大有子承父业、一统四海的志向,但是,宣帝不久就去世了,年仅22岁。581年,周静帝被迫禅位于隋文帝杨坚。宇文家族几代人栉风沐雨数十年,到头来还是给他人做了嫁衣裳。
 
  3. 永通万国的出土情况
  永通万国的标准官铸正样,直径一般在30mm以上,厚度在2mm左右,非常精准,也通常被称为“大样”,笔者曾于2014年秋天一次购入四十一枚永通万国,其中,30mm以上的大约有30余枚;其中也有减重的,直径通常在28mm以上,但钱体厚重。此类官铸永通万国出土的地域性比较明显,主要出土于陕西关中地区,四川绵阳地区以及甘肃东部地区。还有一种减重非常严重的永通万国,直径大约在24mm到27mm之间,钱体轻薄,当属私铸,一般都出土于河南。从审美的角度上讲,这类私铸永通万国的审美价值不高,并不具备太大的收藏意义。


四、北周钱币的书法及工艺特点

  北周三品的书法最为人所称道,名曰“玉箸篆”,意思是笔划像玉制的筷子一样温润光洁,从起笔到落笔,无论如何山环水绕,其粗细始终均匀一致,同一时代南朝的太货六铢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圆润清新的风格似乎预示着某种光明,隋唐时代那丰满富丽的清风,似乎已经徐徐吹来了。事实上,北周的造像也反映出了同样的特点,法相庄严厚重但又不失珠圆玉润,明显有别于北魏西魏时期“秀骨清像”的南朝风貌,这是一个大时代的韵律。永通万国,无疑是北周三品之中最为漂亮的,“永”字如同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峨冠博带,步履轻盈,令人遐想无穷;五行大布将对称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除“布”字以外,其它三个字基本都是对称的,其中,“五”字像一个商周时期的酒尊,“大”字像一位垂手站立、庄严肃穆的长者,而“行”字有若一位“起舞弄清影”的翩翩歌者。北周三品的铸造工艺也很有特点,其外郭的纵切面呈现半圆弧状,这在中国铸币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东吴铸币大泉当千与大泉两千之上。与直边的外郭不同,这种半圆弧状外郭的加工打磨是相对费力的,增加工艺的复杂度可能会起到一定的防伪作用。北周铸币使用传统的范铸工艺,从存世五行大布的残留钱树可以看出,使用的是平板范竖式浇筑法,但迄今为止,考古界未曾发现北周三品的残留钱范留存,令人费解。

  终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千四百多年过去了,那个谜一样的时代,令人唏嘘,令人神往……

后记:关于北周五铢
北周五铢  
华夏古泉网 2016-09-28
成交价格:RMB 2500

  近年来,随着古钱币出土实物的增多,许多钱币史上悬而未决的谜题得到了澄清,北周五铢就是一个例证。这种有内郭的五铢,从前被认为是南陈的五铢,根据近年来的出土情况看,这种五铢常与北周三品一起出土,而且风貌与北周三品完全一致,当属北周五铢无疑,这种观点目前已经被钱币界所广泛接受,笔者亦认同此说。但是,北周五铢的存世量并不是很大,笔者曾经于2012年一次购入三十余枚,皆为罐装薄绿锈佳品,十分难得。目前,很多古钱币爱好者在北周三品之外,再加藏北周五铢,统称为“北周四品”。


水泉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