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人生的三个基本点

 崔竣豪 2016-11-08


人生道理,都被古人说尽。《论语》作为中国传统经典之一,更因为儒家思想的推广,而产生的无比深远的影响。其中的道理,也被历代不断阐释演绎。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因为其能穿越时空,对当下有所裨益,历久弥新。本系列小文,在借助历代对论语注疏的基础上,尽可能近地阐释《论语》本义,为我们个人当下的人生成长做借鉴。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有乐趣

子,是学生对老师孔子的称呼。那么这个“子”是什么意思呢?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周制,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而大夫虽贵,不敢称子。春秋自僖文以后,执政之卿始称子。其后匹夫为学者所宗亦得称子,老子、孔子是也。”所以,古代的子书,如《孙子》中多作“孙子”,《墨子》中也多作“子墨子”。

“学而时习之”。首先我们来回答学什么?读书。朱熹有言:“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当然,学不只是局限于读书,但是初读《论语》,如此解释,就会明白很多了。

《说文解字》中说:“斅,觉悟也。学,篆文斅省。”因此朱熹又在《论语集注》中将“学”进一步解释为仿效,“后觉者必效先觉者所为”,在任何领域、任何时代都会有先觉先知者,后知后觉者都应该或者必须向他们看齐。如书法学柳公权、学欧阳询;学诗学李白、学杜甫。其他则推而广之即可。

如何学呢?“时习”。也就是按时复习的意思,《论语集解》引王肃之说“学者以时诵习之”。《国语·鲁语》中也说:“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三字经》编者王应麟为此做了很好的解释:凡读书一定要立定课程。每天坚持,风雨不移。即使外出或应酬,可以减少量,但不能间断。正如荀子所说“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一旦学有所得,自能享受其中喜悦。而这就需要能坚持,有恒心。

当然“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悟出新意,有所发现,温故而知新才行。这是我们在论语中会反复看到的。每一次温习,都要有所得,对心智有所提升。如果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学无所得,学习就会变得繁琐而枯燥无味,那就无乐趣可言了。

“习”的本义为“鸟数飞”,通过其繁体字形“習”,大致可以看出。学习不间断,正如正如“鸟数飞”。

孔子人生的三个基本点

朋友相切磋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学有所得有所成,自然而然中就会形成自己的圈子,为志同道合者所知晓,自然会不远千里、想方设法与其交游。能与志同道合者相互切磋,相互督促,共同进步,反过来又更促进学习,岂不快哉?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友天下之善士故乐。”

做君子

“君子”是《论语》中很重要的概念。什么是君子呢?孔子所说的君子有两种:一种是贵族和有地位的人;一种是道德高尚的人。此处指后者。荀子有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指馈赠之物)”,也就是说君子学习是为了充实自身,小人学习是为了炫耀,唯恐别人不知道。君子为自己而学,别人不知道,又何必心生不平呢?

怎样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呢?朱熹说:“不愠不是大怒,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愠。此非得之深、养之厚者不能如此。”这不是不是凭空就能得来的,而是在不断地修行中慢慢积累出来的,是在自我学习、师友砥砺中刻意锻炼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